提起冬至,我們其實並不陌生。

在二十四節氣裏也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

冬至被稱爲“冬節”,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節日的重要性,民間甚至有“冬至如大年”的說法。

冬至要喫的食物。當然,這還用說嗎,每年的冬至日不都喫餃子嗎?

民間有一句諺語,“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喫水餃。”那麼喫餃子又有何淵源呢?

傳說餃子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在長沙當太守期間經常坐堂開診,施藥救人。後來辭官回鄉途中,看到饑民流離失所,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壞了。

於是,他靈機一動,將羊肉混同一些驅寒藥材放進鍋裏一起熬煮,然後將之切碎,並用麪糰包成耳朵形狀。

煮熟後,分給災民們食用,就這樣,災民們在寒冬能夠喫到如此暖胃的食物,再也沒有出現凍壞耳朵的現象。

由於這種食物酷似耳朵,故而人們稱之爲“嬌耳”。後來,又有了“餃子”的稱呼,逐漸流傳開來,成爲了中國人的一種重要食物。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衆長,成爲中醫學的奠基人。

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