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騰訊遊戲出臺新規,說要將以《王者榮耀》作爲試點擴大人臉識別使用範圍。對於實名認證爲60歲及以上的用戶,每個月消費超過1000元(包含待支付金額)時需要人臉識別驗證通過纔可繼續流程。

60歲的人還會對遊戲着迷?明眼人一看都明白,這是騰訊對他們的孫子偷用老人手機註冊賬號玩遊戲而採取的“保護”措施。

從公開的信息來看,這已經不是騰訊在遊戲領域實施的首個“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從2017年開始至今,騰訊遊戲在這方面從1.0進階到3.0,力度和舉措在業界都有目共睹。

2017年開始,騰訊遊戲率先構建了“事前-事中-事後”涵蓋未成年人遊戲行爲的健康防護方案,協助家長直接管理未成年人子女的遊戲時間、遊戲消費,限制實名未成年用戶的遊戲時間,對疑似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費進行主動提醒等。

2018年中旬,接入了公安權威數據平臺校驗,實行強制實名註冊的准入機制,對未成年用戶直接進行“時間限玩”,並通過AI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針對用戶遊戲行爲特徵進行判定,建立和優化“疑似由未成年人操作的成年人帳號”數據池。

2020年6月開始,在對已實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基礎上,專門針對“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監管”的問題,擴大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範圍,對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戶進行甄別。10月21日起,騰訊再次優化人臉識別驗證流程:若用戶在遊戲充值環節觸發人臉識別驗證,系統將自動進行語音播報及畫面提示,清晰提醒大家該環節正在進行遊戲充值身份驗證。

加上這次,對60歲以上的用戶也納入“防溺”範圍,其實就是爲了防止熊孩子以拍照等爲理由,欺騙家長配合完成人臉識別驗證,以此繞過遊戲的充值限制。

將近四年的時間裏,以騰訊遊戲爲代表,我們看到了國內的遊戲行業在未成年人的保護之路上,正在努力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2019年12月28日,2019中國遊戲產業年會未成年人守護論壇暨未成年人守護生態共建大會在海南海口舉行。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中宣部出版局網絡出版處等主管部門,騰訊、網易等10家遊戲廠商高管,以及多位未成年人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了未成年人守護相關話題的討論。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第一副理事長、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在致辭中表示,遊戲企業處於落實《通知》(《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精神第一線,需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保護,自覺無條件地履職盡責,把落實保護未成年人的各項要求當作“一把手工程”。

從當時各遊戲廠商代表的發言來看,騰訊、網易、暢遊、創夢天地等都採取了不同形式。比如,騰訊從2017年2月上線成長守護平臺,幫助家長對騰訊旗下游戲、微信小遊戲、QQ空間遊戲,以及騰訊視頻、微視等泛娛樂平臺進行時長、消費的管控;用於限制未成年人遊戲賬號遊戲時長的健康系統於2017年上線,並在2018年下半年升級,先後接入了“公安權威數據平臺強化實名校驗”、“金融級別人臉識別驗證”等功能,覆蓋98%騰訊遊戲活躍用戶。至於由於技術原因無法接入健康系統的32款遊戲,已經強制退市或在退市流程中。

2019年初,網易升級了手遊防沉迷系統,通過限時和宵禁等手段,遊戲內未成年人在線時長下降幅度超過80%,最高超過89%。同時還設計了網易家長關愛平臺,讓家長對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行爲進行個性化管。

還有,暢遊公司在研發遊戲的過程中,通過制定規範對遊戲防沉迷機制進行把關;創夢天地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的嘗試,包括建立家長監控工程、未成年人投訴退費機制,並於2018年率先加入了騰訊成長守護平臺發起的未成年人守護生態等。

去年那場未成年人守護論壇同時也可以發現,遊戲廠商在通過各類技術手段,依據《通知》要求對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和消費進行限制之外,正在加強對家長、學校進行有關遊戲內容的引導,讓家長和學校能夠在未來提升和未成年人的溝通效率和效果。

當時有媒體提出,“對於部分不服從家長管控,在監管機制上線後通過規則漏洞繼續玩遊戲的未成年人,遊戲公司有沒有什麼解決方案?”

從現實角度來看,單靠社會、家長或者遊戲廠商的任何一方力量就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都不可能。但很多事情,還是要看做與不做的態度。從騰訊的表現來看,過去一年多時間裏,不斷升級人臉識別、範圍擴大至60歲用戶等,都是非常積極的嘗試。

現在即將進入2021年,保護未成年人之路,國內的遊戲廠商們仍在進行中,也希望能湧現更多像騰訊這樣的嘗試與探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