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在剧中各国军队的铠甲样式各有不同,但令人印象深刻者,则要数东周君所穿披皮甲与秦军铠甲最为出彩,那么,再此之前的殷商和两周甲胄又是何种模样?秦人为何打仗不戴头盔?

01殷周铠甲

战争与祭祀,是商周时期的主旋律。而在战争中,与进攻性武器的层出不穷与迭代升级相比,防护性武器发展地却极为缓慢且单一。原因为何?

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曾指出,防御与进攻相比,其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此外,甲胄因为要穿着、覆盖于躯体之上,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要做的只是去不断的适应躯体形状以及提高防护能力,因而其形制演变离不开躯体形状和防护材料的变化。

相比于《指环王》里,萨鲁曼手下有强兽人、半兽人这种体型差异悬殊的存在,其铠甲形状制作自然会复杂一些,所以大部分时候,中国甲胄的变化可能多在于后者,即材质上的区别。

在这里稍微做一下概念界定,一般认为,“甲胄”是人体防护用具的通称,其中“甲”主要是用于防护躯干的部分,而“胄”则是用于头部护具的称呼。在先秦时期,甲还有“介”、“函”以及“铠”等名字;而胄在战国文献中多称为“鞮瞀”(dī móu),后世多作“兜鍪”(dōu móu),唐宋则多称之以盔。

《释名·释兵》:“甲,似物有孚甲以自卫也,亦曰介,亦曰函,亦曰铠,皆坚重之名也”

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甲、胄的实物可早到殷商时代,在殷墟侯家庄M1004大墓的南墓道处曾发现有两处古甲腐烂后的遗迹,从残迹上看似乎是整片的皮甲。此外,在遗迹中还残存有黑、白、红、黄四色纹饰,说明此时皮甲上已有装饰。关于其结构,推测应为整片式,主要用于前胸部的防护。

至于胄的发现,除了在侯家庄M1001号大墓东侧陪葬坑发现的一顶“皮盔”痕迹外,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胄尤为典型。该胄通高18.7cm,内径18.6-21cm,厚约0.3cm,重2.21公斤。

这件商代青铜胄,形制为圆顶帽形,正面下方开长方形口,左右及后部向下方延伸,以保护耳部和颈部。在胄的正面有一竖脊,直通头顶,头顶部有一圆管,猜测可能差有翎羽。正面则装饰浮雕式的兽面纹,双耳作斜长方形,双角向上斜卷。

有意思的是,在陕西省城固县苏村曾出土一件商代的青铜人面具,直径约11cm,背部有两个纽,方便穿系。一般来说这种青铜面具多用于祭祀场合中、作为巫师做法时的面具。但也有专家认为它有可能是“人面盾饰”,即面甲可以起到保护武士面部的作用。因此,在复原的时候,也有将青铜胄搭配青铜面甲的做法。

总体而言,殷商时期的甲胄,甲似乎只有皮甲出土,青铜甲目前未见。而胄则有皮胄和青铜胄两种材质,此外结构上也有整体式(新干大洋洲)青铜胄与分体式(滕州前掌大)青铜胄两种。整体式青铜胄为整体范铸而成,其中内部可能有织物的衬底,而分体式的青铜胄,其胄的各部件应该则是连缀在内部皮革的衬底之上。

因此,如果要复原一个商代军士形象的话,大抵应是:他头戴饕餮纹青铜胄(可能脸覆青铜人面甲)。身穿红、黑、黄三色相接的漆纹皮甲,上身穿有华美纹饰的衣,腰间系束帛带,下身也穿带有华美纹饰的裳,脚上穿一双鞋尖上翘,鞋面为织物、鞋底为木的履。手持青铜钺与长弓,腰间别青铜短剑。

02西周甲胄

西周时期的青铜胄,以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出土的最为典型,其形制基本上延续了商代的半球形青铜胄。这件标本为M2:10的青铜胄通高23厘米,顶部有网状长脊,两侧下部有孔洞,用以穿系。

从纹饰上看,相比于殷商铜胄要简洁的多,除了胄顶部有镂空的顶饰外,胄身为素面。与商代相同的是,西周胄内部应该也有织物或者皮革一类的内衬来防止头部与胄体的直接接触,系带则通过顶部和双耳处的小孔在下颌系束。

西周的青铜甲则相较于商代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在于材质上出现了青铜,而且还在防护单元中,大量使用青铜泡、青铜片以及角质片等来增强防御能力。这种变化表明我国从西周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扎甲”要素。

一种以胶县西庵遗址车马坑出土的西周甲片为例,由左、中、右三片组成,宽37cm,高38cm,在边缘部分分布有12个孔,这个大型的兽面青铜甲与两个圆形青铜泡一起缀合在皮革之上,起到了增强皮甲防护人体的作用。

另一种以长安普渡村M18西周墓出土的青铜甲为代表,该甲出土时共计有四十二枚青铜甲片,甲片背后有皮质纤维痕迹,应是有皮革作为内衬,甲片之间互不叠压,四角有孔,用皮条或者丝绦等进行编缀。穿戴方法是,从肩部披挂到背后交叉、而后在两侧进行系束。

不难看出,青铜在商代还仅限于制作胄,从不见于制甲,这是因为制作青铜胄和浇筑青铜礼器在制作工艺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那为何没有顺势发展铸造整体式的甲(类似于西方的板甲)来防护全身?可能与青铜资源的珍贵有关。

而到了西周,胄则延续了商代的风格,基本没有变化,最大的进化是在甲上,即在皮甲的基础上出现了青铜制品如铜泡或者甲片,形成一种复合甲的做法来增强防护能力,但整体而言皮甲依旧是主流,青铜甲胄的礼仪性质更浓。

03东周甲胄

到了东周时期,一个最大的变化是,男子的上衣下裳被逐渐淘汰,而裤子也因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改革,将它从内衣转变为外裤来使用;甲胄方面除了少数会沿袭西周之外,各个诸侯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独特设计,此时除了皮甲依旧在,铁甲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看,东周时期的甲胄,几乎大部分都出自于楚系墓葬中,其中最为著名者,要数曾侯乙墓出土的甲胄,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制作精美。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片分属十三个甲胄个体,其中两件比较完整。

皮甲分为甲身(2排21块)、甲袖(13排87块)和甲裙(4排56块)三部分,共计一百六十四块皮甲组成。甲片之间由丝带编缀,甲片并非平直而是稍有弧度,并有明显的模具压制过的痕迹,不排除有流水化作业的可能。

至于皮胄,共由十八块各种形状的皮甲片所组成,出土的甲片孔隙中还留有残丝,说明甲片是经由丝绦编缀而成。此外所有的皮质甲片都经过髹漆,而凡是不叠压露在外表的皮甲片边缘都有模具压制的凹槽,经专家研究后认为,制作这一整套甲胄,所需近百套不同模具加工才能完成。

我们在剧中五国歃血盟誓、合纵攻秦时能将各国甲胄特色一览无余,但实际上虽然东周甲衣出土较多,但经过复原、并有完整结构者,至于湖北曾侯乙墓、湖北荆门包山楚墓以及湖北江陵天星观等楚墓的几件而已。所以其余几国铠甲的复原情况是否属实,仍有待确认。

至于东周完整的胄,除曾侯乙墓出土的皮胄可作为早期标本外,燕下都M44出土的铁胄由89块铁甲片(上下七层)制成,不论是在胄的形制、胄片形状还是编组上,都已经比较成熟,可视为东周晚期的典型代表。有意思的是,剧中燕太子丹所戴的头盔,似乎正是采用了燕下都铁胄的样式又稍加了改动(取消了前额部位的遮挡、下颌部位未变)。

当然,最有趣的是在《大秦赋》中,我们能看到“神还原”的甲胄实例,则要数西周君所穿以及东周君及其兵士所穿之铠甲头盔。作为周王室的最后孑遗,只有他们穿了东周时期最为流行的、且经考古实证的甲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周天子荣光的最后追忆和致敬了。

很明显,相比于西周时期,东周的甲胄已经完全过渡到了“扎甲”形式,这相比于商代以整块皮革编制的铠甲,更加具备灵活性及防御性,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而在铠甲的性质上,基本形成了上旅、下旅和袖甲三个主要部位进行防护,上旅则还细分为领、肩、前后胸及两腋,这奠定了后世扎甲的基本形制特征。此外,最重要的是,此时铁甲胄的出现并在军队中有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04秦代甲胄

得益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我们对于秦代甲胄的了解要比所有东周其他列国要全面的多。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将秦军的甲大体分为两类:

第一类复合甲,顾名思义,这类甲由扎片和大面积的皮革复合而成。主要以兵马俑坑中的高级和中级军吏俑所使用。

高级将领的甲衣,主要由长方形甲片构成,特征为前胸后背都是由整片的皮革组成,而前部下摆则呈明显的“V”形,没有后下摆。这种甲衣局部可能为两重,即底层的皮革之上,其前身胸部以下和后身腰际还镶嵌有鱼鳞状的小型甲片,因此防护力更好。此外在前胸和后背还有花结,象征身份。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高级将领诸如王龁、蒙骜等人,都穿的是这种甲衣,等边三角形的前下摆以及前后胸甲上的花结和头上鲜红的鸮冠,让他们在秦军战阵中鹤立鸡群,昭示了其绝对的威严与秩序。实际上,在防护功能之外,这种高等级铠甲也起着某种军衔的标志作用。

至于中级军吏所穿甲衣,除了没有高级将军那么长的前三角形下摆之外,主要区别是有无背甲。

一种是背带式的前胸甲,只能护住胸部和腰腹位置,双肩设有长约42.8cm,宽约12cm的背带,然后穿行到背后十字交叉,两条宽带的末端是有宽约2cm的细长条带的,而在护甲腰部的左右两侧边沿上,各有一个纽鼻状的花结,背带上的细条便从中穿过,然后系结于腰际。

像这种只能护住胸腹而无法做到背部、肩部防护的中级军吏甲衣,在《大秦赋》中也有比较精彩的还原,比如在吕不韦率军攻打东周君城池时,身旁随军的樊於期穿的正是这种甲衣,而且和旁边吕不韦所穿的高级将领甲衣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这么一看或许将军的三角形长摆还有护裆的功能吧?(偷笑)

另一种是前后摆下缘平齐的鱼鳞甲,可以同时防护前胸和后背。这种甲衣前身甲和背甲的长度是一致的,下缘平齐且甲片较小,在甲衣的边缘绘制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它和高级将军俑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前下摆的长度和形状,一个为较长的三角形,一个则是较短的桶状;另外在前胸和后背之上,也并没有如将军那般明显的纹饰和花结。

第二类即扎甲,主要就是用于低级士官和兵卒使用,当然这类甲衣才是秦军装备的主体。总体而言,秦军的一线作战人员所穿铠甲,多是由扎片编成的扎甲。

而根据兵种的不同,所穿甲衣也有很大区别。“造甲之法,步军欲其长,马军欲其短,弩手欲其宽,枪手欲其窄,其用不同,其制亦异。”因此,可大致可以将步卒、弩兵和车兵归为一类、御手一类、骑兵一类。

1、骑兵甲

骑兵甲的形制总体来看,就是一个皮背心,只防护胸背。它的甲片则大而厚重,甲片用铆钉钉缀,甲的下方也与丝绦连接。因为要骑马射箭,所以自然下摆做的不能太长,基本上仅到腰部的革带处。此外,双肩也没有披膊,比较轻便,便于骑射。

二号坑的骑兵俑,头戴皮弁,上身是交领右衽紧袖上衣,外穿短小轻巧,铠甲也就是一个简单的皮背心,下裳为收口的连裆长裤,脚蹬短靴。这种特殊装束,完全是从骑兵作战必须行动敏捷的需要而出发的,毕竟骑兵被称为“离合之兵”,象鸟散云合,千里奔袭、出入无间,机动性是第一位的。

在《六韬·武骑士》中记载了骑兵的挑选标准:年龄在40岁以下,身高在1,73米以上,身体健壮、机敏勇敢,骑射技艺娴熟才能胜任。此外,对战马也有选拔要求,秦律中规定,马肩的高度必须达到1.33米,要膘厚、善跑、机灵且有耐力的良马进行训练,从动物考古结果看,秦人的马主要来自于今天的甘肃洮河流域,属于河曲马种。

2、步、弩、车兵甲

这三类兵种,所穿的防护甲衣,其实和之前的骑兵甲类似,只不过甲的下摆会更长,防护的面积自然就能增多一些。和骑兵的皮背心不同,这类甲衣还增加了双肩的防护,即有皮质的披膊。

其实,在秦军战阵中,步兵基本上分为轻装和重装两种。其中轻装步兵就是身上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的步兵,而重装步兵就身着此类铠甲进行防护。

从作战职责上看,轻装步兵基本上只装备了弓弩,也就是说这些弩兵基本上在完成射击任务后,通常情况下是不再参加近敌作战的。而重装步兵,除了弓弩外,还会装备戈、矛、戟、铍等长杆兵器进行近距离搏杀,故而防护更为严密。当然,其实少数弩兵也有着重装步兵甲衣的现象。

3、御手甲

作为三车士之一、居中驾车的御手,虽然其爵位(三级簪袅)不如车右(四级不更)和车左(五级大夫)高,但是其铠甲防护却是最为精良的。手上有护手甲,颈部有盆领(即颈甲),胫缚护腿。身甲、盆领和护腿三者合称“三属”之甲,像这种将上身全面覆盖防护的铠甲,属于当时的重装备。

秦人擅长养马,其实也擅长御车,他们在历史上出了很多著名的老司机。比如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人祖先费昌就曾作为商汤的御手,参加了商人击败夏桀的鸣条之战;秦人另一个祖先造父则是周穆王的御手,没错就是那个想去昆仑见西王母的周穆王。到了周孝王时,因养马有功,故而才得封赏,号为秦国。

但是,想成为秦军队伍中的一名御手,驾驭战车,并没有那么容易,是要经过考核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杂抄·除吏令》规定:“驾邹除四岁,不能驾御,赀教者一盾;免,赏(偿)四岁繇(徭)戍。”简单理解就是说,如果这个司机经过四年的培训还是不能上路,那么就会罚教练一面盾牌以作军需,而司机本人不仅直接下岗,而且还得补上这四年间没有服的徭役和戍役。

可以看到,秦军甲衣形制多样且等级分明,但奇怪的是整个兵马俑即秦始皇的地下军团却不曾佩戴一顶头盔。这是为何?难道秦军防护装备中从来就没有头盔的位置吗?并不是!

根据文献资料看,秦军戴头盔的,《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这里的胄就是指头盔。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军队就已经装备了头盔。而且,在兵马俑陪葬坑中,还出土过石胄43顶,这些虽然只是为秦始皇陪葬的明器,但也表明秦军是有头盔的。

那既然有头盔,为何秦兵马俑军阵的兵士却不戴头盔呢?现在通用的解释,均引用《战国策·韩策》中的这段话来理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其中的“跿跔科头”值得注意,跿跔即跳跃着向前奔跑,科头则正是不戴头盔之意。以此来强调秦人之血性勇敢、视死如归的特性,故而才不戴头盔上阵杀敌。

但在《里耶秦简》中,记载了秦代的一支地方武装部队。其人数仅有502人,却拥有370件甲和67顶头盔。尽管这些甲并不会一次性全部装备给士兵,却也足以说明秦军作战是戴盔的,他们依然十分重视对于头部的防护。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秦军不戴头盔?个人以为或许与秦盾的大规模使用不无关系。《云梦秦简》中有很多“赀甲”以及“赀盾”的记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所谓“赀”,《说文》中解释:“赀,小罚,以财自赎也。”即通过犯罪者缴纳一定的实物或者金钱来抵偿徭役或者刑罚,其中的实物,一般则多指盾牌和甲衣。

有人统计过其中“赀”的数量,发现其多达144次,其中“赀盾”有49次,“赀甲”有87次。这说明什么?

一方面,作为士兵防卫用的甲盾,其制作工艺并非那么复杂,民间基本上都能自行制作,其数量亦相当可观;另一方面,赀甲的惩罚重于自盾者,意味着盾的价值明显要低于甲的价值,其材料获取及制作难度都要容易一些。

在兵马俑中出土了一件青铜盾,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定当时秦军所装备盾牌皆为青铜所制,毕竟“赀盾”的做法已经说明,此时的盾牌可能多为木质或皮质,因为如果是金属原料、个人难以采取之外,制作工艺也相当困难,这样一来的话,岂不是让“赀盾”和“赀甲”的秦律成了一句空话?

另外《考工记》里有段话很有意思,说:“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函就是甲,意思是说燕地没有制造铠甲的人,并不是说那里没有会制作铠甲的人,而恰恰是指那里人人都会制铠甲。所以,秦人无胄不戴头盔,会不会正是因为人人都能制作更为价廉物美的盾牌作为防御呢?

我们再结合兵马俑呈现的秦军战阵简单分析一下,冷兵器时代的武器配备组合原则,古代兵书曾有论述,《司马法·天子之义》:“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在这里,其实长短兵器是个相对概念。

比如,弓和弩相比于戈矛戟铍这些长柄兵器来说,前者为长兵,后者为短兵;但戈矛戟铍相对于剑而言,前者又是长兵,后者则是短兵。也就是说,在排兵布阵的时候,需要将长短兵器配置妥当,长兵用来防卫,短兵用来守御。总体而言,秦军是遵守如此原则的,但是又比前代有了质的飞跃。

春秋末期装备五种兵器临阵作战时,弓箭由于射程最远,被配置在了最后,而戈、戟等则配置在了最前,长矛较戈戟长一些,则配置在戈、戟之后,弓箭之前。以此构成了梯次配置的战斗队列。这便是《司马法》中:“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的真正含义,春秋时期水陆攻战铜鉴上的战斗场景便是生动体现。

但秦军兵马俑的配置显然与其不同,一号坑军阵的前锋、侧翼和后卫部队,装备的主要武器为弩箭,间杂以少量长柄兵器;军阵中间的步兵主力,除弩之外,主要手持长柄兵器矛、戟和铍进行作战。那么盾呢?一般来说盾是和长柄兵器配合起来使用的,其主要防卫的不是刀剑、戈戟,恰恰正是敌方的箭矢。

很显然,秦军将“强弩在前,铍戈在后”以及“弓弩为表、戟盾为里”这样的战法做到了淋漓尽致,和春秋末期短——中——长从前到后依次配置的战法不同,正如军事专家所言:“从总体上看,把远、中、近三种兵器互相配合起来,其中突出强调了要在远距离上消灭敌人,这是秦陵兵马俑在武器配置上很明显的特点”

故而行文至此,我们或许就能理解秦军作战不戴头盔背后的隐由。一方面,因为秦盾物美价廉容易大规模在秦军战阵中使用,使得防护箭矢的能力大大增强,所以基本上能够代替了头盔起到防护的作用;另一方面,秦军强调“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在战国后期秦军的强弓劲弩远超于其他六国,可以在远距离大量杀伤敌方有生力量,那么落在自己头上的箭矢自然也就少了,头盔的作用似乎就没有那么重要。

以上,仅是对于秦军不戴头盔的一种合理推测,虽不一定对,但可备一说。

注:文中关于商、周、秦代军人形象的复原图,基本上来自于这本《中国古代军戎服饰》,阳Sir在搜集资料的时候,一看到就爱不释手立即买了一套,总体而言不仅画工细腻一流,而且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下方购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