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國家寶藏的上映,讓兵馬俑再次成爲熱點。而近距離拍攝的攝影師則在無意間發現兵馬俑脣上殘留有千年以前的工匠指紋,這背後意味着什麼?

01兵馬俑脣上指紋

相信去過兵馬俑的人無不被這氣勢宏偉的地下軍陣所折服,“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千年以前的秦王嬴政,正是憑藉如此虎狼之師掃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之世,完成秦帝國大一統的偉業。

兵馬俑,素有“千人千面”的說法,簡單理解就是每個兵俑的臉並不是我們所想象中、由一個模子倒出來的,而是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張不同面孔,他們在頭飾、眉宇、五官、鬍鬚等處都有着極爲微妙的差異。

但是,這些兵馬俑還是有着“老秦人”的共性的,比如採用清一色的“國字臉”,這種臉型則透露出一股子“生冷硬倔”的性格特色,這和現在的老陝人氣質極爲類似,他們樸實直接、生命力十足且彪悍。

既然每個兵馬俑都有細微區別,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和保護他們?

第一步工作,自然便是給每個兵馬俑做一個屬於自己的“身份證”,目前出土的1300多尊兵馬俑,每一尊都有着自己的文物檔案,而爲每尊兵馬俑頭部拍攝正面“證件照”,完善文物檔案,便是秦始皇陵博物院攝影師趙震的基礎日常工作。

當一縷溫暖的陽光照射進俑坑,瞬間點亮灰色兵馬俑世界。神奇的光影效果,如同具有魔力,令人震撼。趙震說,“當陽光低角度地射進兵馬俑坑,在那一刻,所有的兵馬俑都活了。他們就是一支沉默的軍隊,在太陽的餘暉下,那就是大秦帝國的影子。”

對於這項工作,他無疑是充滿崇敬和熱愛之情的,尤其是一次堪稱巧合的發現,讓他的靈魂在瞬間被震撼到。那天他竟意外發現,照片中一個兵馬俑的嘴脣邊上,竟然殘留有一枚指紋!

“那是2200年前,製作兵馬俑工匠的指紋。當時我就傻在那兒了。彷彿時間已經消失了,他剛剛離去,而我就踩在他還有溫度的腳印上。我很想觸摸那個指紋,但我不能。”

實際上,在古代陶器燒製中,難免會留下工匠的指紋,這本不是什稀奇事,而且中國的文物,也歷來並不特別突出“製作者”這個要素,除了書畫作品需要落款以及官用物品要“物勒工名”之外。按說,發現兵馬俑脣上指紋並不值得如此激動。

但在國家寶藏中,我們發現在製作方有意識的設計之下,將來自千年前的指紋與現代攝影師的偶遇,做了一次巧合發現語境下的“對話關係”,這種古今靈魂的碰撞,特別契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元敘事,因此才具備了情緒上的特殊感染力。

也正因爲如此,趙震才說:“當透過鏡頭看着他的眼睛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他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

02兵馬俑製作方式

網上有很多謠傳,認爲如此逼真的兵馬俑並不是用尋常方法制作的,而是秦始皇採用殘忍的活人燒製法爲自己的地下世界所陪葬的。這一觀點其實很容易被攻破。

首先,兵馬俑有很多殘破品,從這些缺口處就不難發現其中是中空的,並不存在什麼活人被燒製留下的痕跡,比如說骨骼、甚至連灰燼都沒有。

其次,兵馬俑面部表情大多莊嚴肅穆,根本沒有那種猙獰恐怖的神態,試想何人能在幾千度的火燒之下,還能保持這樣一成不變的表情和姿勢?

最後,兵馬俑的製作方式其實採用的是拼接法。即兵馬俑的頭部和身子都是分開做的,俑頭做好之後,爲了千人千面的效果,會在表面敷上細泥再精雕細琢。

而之所以攝影師能在兵馬俑脣部發現指紋,也恰恰說明兵馬俑的製作過程,很有可能是採用了這樣的方式。根據研究,爲了能夠在短時間內生產製作出這些陶俑,組織者們在咸陽和其他地區徵調了所有可能徵用的陶工。這些陶工的本業爲陶器製作,因此他們製作的兵馬俑就多多少少的帶有陶器的特徵。

一方面,這些陶工們幾乎是就地取材,以當地的黃色粘土爲原料來製作陶俑,據科學檢測發現這類粘土的化學成分與秦始皇陵園內出土的秦代磚瓦化學成分相同。

另一方面,最新的秦俑生產模式研究發現,兵馬俑一號坑的陶俑,是在同一窯口生產後完成的整裝,而並非之前所認爲在不同窯口生產後再進行的拼裝方式。

從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兵馬俑的製作方式其實和傳統的陶器製作並沒有本質區別,就是採用頭部模製和軀幹泥條盤築的方式進行製坯然後燒造的,那麼爲何還會有活人燒製的可怕傳言?

所以,這算是對“暴君”秦始皇以及二世而亡的秦朝一次滿滿的惡意揣測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