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愛追劇的人,就很容易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清宮劇太多了,多的都能把歷史聯繫起來了,比如《甄嬛傳》中演繹了主角甄嬛從青春少艾到暮年的熹貴妃,而《如懿傳》中又從熹貴妃的晚年演起。

再比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這些系列的連續劇相當於給觀衆科普了清朝歷代皇帝的繼位圖。每年都有清宮劇開播,多則好幾部,而且清宮劇還容易出爆款。

從歷史的角來說,清朝自1644年滿人入關建立關內政權,再到1911年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共267年,有十二位皇帝。明朝統治時間跟清朝差不多,自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共276年,有十六位皇帝。

兩個統治時間差不多的封建王朝,在當下影視劇圈待遇卻千差萬別,清宮劇是備受推崇,而明朝的戲卻鮮有人觸及,所以很多人都很奇怪,中國的導演爲什麼基本都不碰明朝戲。

取材受限

正所謂三個女人一臺戲,有女人的地方是非就多,而哪裏的女人最多?自然是皇帝的後宮,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皇帝后宮最不缺的就是女人。

一般的女人即便是性格乖張,也掀不起什麼大風浪,無非就是張家長李家短的閒話,後宮的女人則不一樣,她們都是出身名門,有強硬的後臺,並且才貌俱佳,關鍵的是腦子還好使,後宮風雲動輒還波及前朝。因此後宮女人的爭寵奪權,可看性十分的高。

再者拍攝後宮的戲不需要太多的真實史料記載,一些改變自歷史的小說是最好的取材,畢竟後宮戲涉及到政治戲碼不多。

就像乾隆的令妃,在《延禧攻略》中名叫魏瓔珞,在《如懿傳》中叫魏嬿婉,沒有哪個史學家會對一個妃子的兩個名字做一番文章,但如果是前朝的某位大臣,只怕就會引起一場史學家的爭論,亦或者被冠以嚴重歪曲史實的頭銜。

既然後宮女人的爭鬥是最好的題材,爲什麼中國導演都偏愛清宮戲,而冷落明朝後宮呢?這還與明朝後宮不得干政的政策有關。

明朝皇帝的後宮也不乏有背景、有才貌的女子,但一條後宮不得干政就讓後宮的女人安於美容養顏的生活。明朝的人不會想着藉助後宮興風作浪,後宮的人也不會想着藉助恩寵而對前朝政事推波助瀾。如此一來,明朝後宮的戲就少了很多的出彩點和可看性。

清朝的殉葬制度也是讓後宮女人安於平淡的原因之一,清宮劇中的熹貴妃可以活在兩部電視劇中,在明朝就不可能了,不管你是皇后,還是最低等級的妃子,都要隨着皇帝的去世而一同結束生命。

如此一來,明朝後宮的人便無心爭鬥,反正結局都一樣,又何必苦心孤詣的你爭我鬥。所以以後宮生活爲主要題材的電視劇就喜歡拍攝清宮劇,明朝後宮因爲可取材的人物故事不多,也就很少被導演選中。

受衆受限

明朝的後宮雖然乏善可陳,但前朝還是有可圈可點的人物與歷史事件的,比如爲明朝建立李下汗馬功勞的劉伯溫、抗倭名將戚繼光,還有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等。爲什麼導演不着眼於這些題材來拍攝明朝的戲呢?那就要從受衆的角度來說了。

誰是電視劇的忠實觀衆?放眼望望四周,多數都是女性。這個很普遍的現象,導演更是清楚,畢竟拍攝電視劇也是以謀取利益爲首要目的的,如果拍攝出來的電視劇沒有人看,即便是耗資再大、演技再好,可能也逃不過被其他電視劇淹沒的命運。既然女性觀衆是電視劇的主要受衆,那麼拍攝明朝的政治戲,就會少了很多觀衆。

再者說看政治戲需要一定的歷史事實作爲基礎,要不然很難融入到其中去,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又出現了,女性觀衆懂得歷史的不多,即便是上學的時候學過,過了這麼多年也早忘了。

誰也不會爲了看電視劇而去重新溫習一下歷史,畢竟看電視是爲了消遣的,也就是圖個歡樂,一句直白的“賤人就是矯情”的臺詞,總比一句需要字斟句酌的朝廷暗語聽着順耳的多。

就拿筆者來說吧,最早接觸的宮鬥劇是在讀大學時期,一部《金枝欲孽》讓筆者徹底的淪陷在了宮鬥劇裏,到後來只要TVB出新的宮廷戲,不管學業有多重都不會落下。

上班以後,也依然關注宮鬥劇,《甄嬛傳》無論是從電視劇情節、人物選角還是服道化,都堪稱經典。這麼多年過去了,筆者在無聊的時候,還是會打開看上幾個片段,所有情節幾乎都的倒背如流。

筆者的喜好,愛人深不以爲然,他喜歡看《明朝那些事兒》,偶有間隙也時常放有聲書聽,他說這部書寫的纔是歷史,我看的都是沒有任何營養的杜撰小說。睡前聽上一段《明朝那些事兒》,對於筆者來說是最好的催眠曲。

當然,筆者不是說這本書不好,而是筆者的興趣愛好不在此。從筆者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受衆有限,所以中國的導演基本都不碰明朝戲。

史料受限

爲什麼清朝的皇帝能一個接一個的拍,而明朝的皇帝卻無人問津呢?還源於拍攝明朝題材的電視劇缺少史料的支撐。

清朝大興文字獄是衆所周知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因爲這兩句詩,翰林院庶吉士徐駿落得個斬立決的下場,由此就可見清朝文字獄在當時有多麼的嚴苛。

在如此高壓的政策下,關於明朝的史料也好、野史也好,都被付之一炬。明朝相對於清朝原本就距今較遠,加上清朝的這一政策,讓原本明代人著述的關於明代的史料都無跡可尋了。

現有能找到的明朝史料,多數是清朝人或者是後世人撰寫的。清朝人寫明代的事,肯定多是負面的記錄,因爲出發點就不是客觀的,人人都是“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又何況是爲明朝的人著書立說。後人撰寫的明朝史料,更是想象居多,缺乏史實

如此一來,中國的導演爲什麼基本都不碰明朝戲,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即便是有導演有意拍攝一部關於明朝的歷史劇,那麼首要問題就是要還原歷史,但缺少明朝人的第一手資料,就很難考證後來的著述是否真實,稍不留意,還容易被史學家找出毛病而功虧一簣。

拍攝明朝的戲不僅難度大,而且風險也高,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和利益至上的娛樂圈,明朝戲自然而然就被導演直接PASS掉了。

小結: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是我們回不去的歷史,好奇心驅使我們想要撩開時代的面紗去看看古代的生活,閱讀史料可以拼湊出一個最真實歷史,但卻耗時費力,而宮廷劇則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心理。在開心愉快的氛圍下,與電視劇中的主人公一同經歷那些歷史的風雲。

明朝經歷了200多年的皇權更替,而且成就也絕非清朝可比,但囿於取材受限、受衆受限、史料受限的原因,中國的導演基本都不碰明朝戲,所以我們也很難從電視劇中去窺見明朝的生活。同樣的朝代,不同的命運,歷史浮沉,向來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