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朱棣率60万大军北征,朱高煦、朱高遂、朱瞻基随行,战事已经胶着状态,决战一触即发。然而此时大明朝廷中却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正在监国的太子朱高炽病重。这是影响国之根本的事情,朝廷中以杨士奇为首的那帮大臣很是为难:是不是要把太子朱高炽病重之事告诉前线的朱棣。

这帮大臣为难是有原因的:1.大军正在交战,大臣们不希望此消息影响到前线;2.担心朱高煦、朱高遂得到此事,谋划夺取皇位。所以杨士奇才会提出暂时向朱棣隐瞒此事。

太子朱高炽看到杨士奇递交的京城军队换防的奏折,睿智的朱高炽当然知道杨士奇此举是先打预防针,防范消息泄露后产生不良的后果。知道这帮大臣的想法后,朱高炽只是说了一句话:“摸一下你的脑袋,还在不在头上?”当朱高炽说出完句话时,这帮大臣绝对是汗流浃背。

其实这帮大臣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皇位在朱高炽这一脉平稳过度,对朱高炽肯定是有利的,但朱高炽为什么不按照这帮大臣的想法去做呢?又何以警告这帮大臣呢?

首先,杨士奇肯定是有私心的。他已经在朱棣面前和公开场合表示支持朱高炽,一旦朱高炽这一脉不能当皇帝,那么杨士奇肯定会遭到灭顶之灾。杨士奇向朱棣隐瞒此事,看起来对朱高炽比较有利,但并不表明杨士奇忠于朱高炽,而是表明杨士奇只是做出了一个对他自己比较有利的选择。

朱高炽命不长久,如果杨士奇成功将朱瞻基扶上皇位继承人,他将有从龙之功,将获得更大的声誉和权势。朱棣年迈,一旦朱棣去世,杨士奇在朝中的权势甚至会超过年轻的朱瞻基。

杨士奇开始对皇帝耍起了阴谋,这表明杨士奇并不是一个忠臣,而是一个权臣。这样的大臣一旦失去制约,定会权倾天下,这绝对不是朱高炽愿意看到的。

其次,此事对朱高炽而言,风险极大。杨士奇无非是担心朱高炽死在朱棣的前面,导致朱高煦、朱高遂争夺皇位。但瞒着朱棣,又私下调动兵力,这无异于谋反,但朱棣不是傻子,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瞒住朱棣呢?朱棣一旦知道杨士奇知而不报,肯定会认为此举朱高炽指使的,朱棣想必会大发雷霆,盛怒之下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真的是不保了。

再次,朱高炽这一脉对皇位的继承权非常稳固。朱高炽很明白,只要他自己还是太子,朱瞻基就是皇太孙,他死了,朱棣肯定会让朱瞻基作为皇位继承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1.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曾制订《皇明祖训》,用来确定皇位的继承问题,《皇明祖训》明确规定,嫡长子继承皇位,且一脉相传,也就是说朱棣去世,将由朱高炽继位,朱高炽去世,就由朱瞻基继位;如果朱高煦想继位,必须等到朱高炽这一脉的人死绝了,他才有机会,否则他只能谋反。

2.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但并不代表他支持采取这种手段,恰恰是他要防止他的子孙采取类似的手段夺取皇位。所以朱高炽一旦死在朱棣的前面,朱棣不仅不会立朱高煦或朱高遂为太子,反过来会打压朱高煦和朱高遂,为朱瞻基继位清除障碍。朱棣雄才大略,怎么可能会让靖难之役这样的事情重演呢?

3.太子岂是想换就换的?历史上的朱棣在立太子之时确实曾经犹豫过,但立朱高炽为太子之后,却始终支持朱高炽,当朱高炽当作皇帝来培养,从未动过废立太子的念头。

所以对于朱高炽来讲,他根本就不需要做什么,只要老老实实按照朱棣的要求做好太子就行了,皇位就始终是他这一脉的。朱高炽死了,他的儿子朱瞻基自然就会拥有皇位的继承权。

如果朱高炽动了歪念头,或者纵容杨士奇等人欺瞒朱棣,一旦被朱棣察觉,后果不堪设想。朱棣是个非常英明的皇帝,在他面前耍这些小聪明,被发现的机率是非常高的。对于朱高炽而言,这个险根本不值得冒,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病情以及军队换防的事情上奏给朱棣,朱棣自有决断。

所以《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炽是充满智慧的,他及时阻止了杨士奇等人的错误行为。此时,朱棣正率军与蒙古军决战于三峡口,想必这些奏折到朱棣手中时,大战可能已经结束,届时也将退兵。

如果你是杨士奇,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朱高炽,你又会怎么做呢?你可以把你的看法发表到评论区。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