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語者》記錄下了一羣生活在北極小城朗伊爾的人,講述了他們在極夜中的生活故事,勾勒出人們對光的渴望、追逐和依戀。

朗伊爾城,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島,地處北緯78度,這裏距離北極點只有1300千米,是世界上離北極最近的城市,被稱爲“最北之城”。因爲極夜的原因,每年這裏都有幾個月要經歷漫長的黑夜,同時有60%的土地常期被冰川覆蓋,鮮少有生命的跡象。

因爲氣候惡劣,它成爲了一個“不生不死”之城,在這座城市裏,出生以及死亡都是被禁止的,產婦臨產前以及病人和老人必須離開這裏,去挪威的其他地方療養和治療。所以每年在極夜期間,這裏常住人口不足800人。

一個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爲什麼還有人願意守在那裏?這裏究竟是什麼樣子,又有怎樣的魅力?這些人又是怎樣在生活?這就是《光語者》這部紀錄片,想要爲我們揭曉的答案。

電影《光語者》中記錄的,就是一羣人在這樣一座孤獨而又溫暖的小城中的日常。

這部電影以我國第一座北極科考站“黃河站”爲切入點,以空間物理學博士劉楊在新奧爾松的工作和生活軌跡爲圓心,向外輻射講述了朗伊爾城的人們,也就是“光語者”們的故事。他們之中有原住居民,也有因熱愛極光到這裏,或因工作不得不來到這裏的人們。在這漫長的極夜之中,他們忍受孤獨、黑暗,默默等待“光”的出現。

《光語者》一開篇,就是一片黑夜籠罩的大地,寒冷的風揚起一陣陣雪土,冰封的路面毫無生機,零星的屋宇裏點着零星的燭火,到處是一片死寂。但居住在這裏的人們,依舊用他們的方式,製造光明,尋找光明,渴望光明。

生活在朗伊爾城的人,一年有四個月生活在極夜之中,所以他們也被稱爲“光語者”。這些人大概可以分爲兩類,一是因爲選擇而在這裏定居;二是因爲工作而不斷探索。

科考站裏的科研人員、住了50年的老人、喜歡收集聲音的音樂家、經營狗場的夫妻、每年都爲太陽節畫版畫的畫家、繼承家業的攝影家……這些人都爲了各自的夢想和信念,留在了這個小鎮,他們熱愛朗伊爾,即便有着漫長的極夜,也毫不畏懼。

要知道,極光是美的,但極光是驚喜,黑暗在常態。極夜的日子裏伴隨着人們更多是,黑夜和刺骨的寒冷,暗無天日,難免會感覺到恐懼和壓抑。選擇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生活,是極其艱辛的。

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安娜和畢歐納是典型的製造光的人。他們一個是燈光設計師,用想象力賦予燈光變換的生命,一個是電廠負責人,爲燈光的變換提供能源支撐,他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給予這個時間和空間下的黑暗城市光明;奧德格奧拉夫也是兩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沒有光的極夜日子裏,他們仍然通過自己的相機和畫板,記錄和傳遞陽光的樣子;克里斯托弗博士和雷斯,他們則是肩負着科學的使命,用腳步丈量極地的尺度,挖掘極地的祕密。

《光語者》是一部很美的電影,它拍攝的是一種既孤獨又擁擠的世外生活。小小的城市籠罩在浩瀚的極光之下,與世隔絕,但在這裏團聚的人們卻成爲了最親密無間的夥伴。在這裏,人們放下了眼花繚亂的電子產品,真切地感受着彼此的溫度,生活不是一個加速的馬車,而是在靜謐的時間長河裏緩緩體會每一秒鐘的意義。

《光語者》始於黑暗,歷時四個月的極夜,最終在斯瓦爾巴羣島一年一度的太陽節中結尾。太陽節這天,太陽將翻越極地層疊的羣山山頂,在雪原灑下久違的陽光。人們身着盛裝,自發地匯聚在一起,等待太陽從山間透出頭來。

隔着銀幕,就能感受到他們臉上溢出的歡欣、期待和喜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