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不得不面對着電腦、手機、電視等各類亮閃閃屏幕的時代,如何愛護眼睛、保護視力是每個人都更加需要注意的問題。古人雖然沒有電子設備,但同樣有養眼的需求。

拿雍正皇帝來說,別看在位時間不長,工作卻發奮努力,時常熬夜批閱奏章。雍正帝用植物療法緩解眼疲勞,從杭州運來高檔菊花。據說這種專供皇家的城頭菊在山石縫隙中生長,平日裏享受着好山好水好營養,通體充滿健康元素。菊花產量不高,有多少算多少都被運到皇宮裏,塞入枕頭做成菊花枕,雍正帝眼睛乾澀的時候躺在上面養神,據說挺管用。

喫菊花對眼睛也有好處,特別是豔黃色的菊花,把花瓣摘下來沖洗乾淨,用甘草湯和硝焯一下,待粟飯快熟時,投之同煮,謂之金飯,既有米香,又有花香,大飽口福之外,盡享明目療效。

植物治癒系的典型代表還有枸杞,因其具有“明目安神,有助長壽”功效,位居保護視力好藥材的前列。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枸杞茶有記載:“入鍋煎熟飲之,甚有益及明目。”除了泡水煮粥,枸杞對古人還有其他妙用。《志雅堂雜鈔》記載:“枸杞子,可以榨油點燈,觀書益目。”將枸杞種子榨出油來,供讀書人夜裏點燈看書,比之蠟燭和普通油燈對視力有益。

不過,這事兒聽起來簡單,仔細想想卻不然。枸杞本就不大,種子更小,得耗費多少枸杞才能榨出足量的油,滿足看書的需要?此種消費顯然屬於奢侈級別,一般讀書人斷然無力享受。即便歐陽修一般的社會 精英,一路 做到了宰相之位,也沒消費過枸杞燈。他在《戲答聖俞持燭之句》裏還在傷感地感嘆“病眼自憎紅蠟燭,何人肯伴白鬚翁”,夜裏看書只有蠟燭陪伴,把眼睛搞得很受傷。

想明目,又想省錢,喫山藥是個好辦法。被認作補腎的山藥兼有明目功能,得到過李時珍的推崇,在《神農本草經》中稱其“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再有就是喝點小酒。傳統觀點認爲飲酒會傷眼,但是明朝盛行於宮禁與民間的菖蒲酒則有護眼功能,《本草綱目》認爲此類植物酒“久服耳目聰明”。類似的還有菊花酒,也可以“治頭風,明耳目”。

如果兜裏不差錢,可以試試眼藥膏,比如用冬青葉和黃連加工製成的九龍膏,有明目養眼功效。《冊府元龜》記載,唐代開元年間,烏茲別克斯坦地區進貢眼藥,附贈“水精眼藥瓶子”。《宋史》記載,宋太宗時,大食向宋朝廷進貢,貢品也有“眼藥二十小琉璃瓶”。能作爲貢品,價格肯定便宜不了。

貴的明目補品還有海蔘,得到過知名人士林則徐的推崇。下放新疆勞動的林則徐,惦記家中患有眼疾的夫人,千叮嚀萬囑咐一要佩戴眼鏡,二要每天喫兩根白水煮海蔘,因爲“白煮海蔘,每日食兩條”可以明目。

南唐李煜時代的護眼辦法最惹人眼球,拿中書省來說,屏風全部用皁羅裱糊。皁羅,就是顏色深黑質地輕薄的絲織品,一般用來做頭巾和袍子。《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凡視五色,皆損目,惟黑色於目無損”,說的是各種顏色五彩繽紛,全都對眼睛有刺激、有傷害,只有黑色最好,不傷視力。於是李煜當政期間,“中書皆用皁羅糊屏風,所以養目也”。

及至宋朝,王安石讀書廣博,學到了這一手,將官署裏的屏障悉數使用皁羅。按照當時社會比較流行的做法,一般都是延請知名畫家來手繪,山水也好,人物也罷,把辦公場所相當於精裝修了一把,效果絕對令人滿意,凸顯高大上風格。至於工本費勞務費伙食費,當然少不得。

低調至素黑的,只有拗相公王大人。有人說“王丞相在政府,亦以皁羅糊屏風”是爲了養眼,有人說是爲了節約公費開支。不論如何,節儉務實,都值得提倡。

◎本文原載於《濱海時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