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心正举微信公众号

法国作家莫洛瓦有句话:单是聪明还不够,还应有足够的聪明以避免过分聪明。“聪明”难,避免“过分聪明”,则是难上加难。聪明过头,“反被聪明误”,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

比如《红楼梦》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再比如《三国》中抖精灵玩“鸡肋”梗,最终被曹操除掉的杨修。即便集文学家、书画家兼专业吃货的苏东坡,虽为一代巨匠,也自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人作为认知和行为主体,“聪明”是带有一定天然性和稀缺性的禀赋。因为天然和稀缺,就意味着具有更高的价值属性,体现在人们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带来的回报显而易见,比如更好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更好的工作技能和收益。

而当禀赋与回报之间不断形成奖赏回路,会推动主体继续扩张“聪明”这一禀赋的价值实现领域。而当扩张行为过度,反而会走到价值的反面,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发生。

所以,推动“聪明”走向自身悖反的,实际上是因为主体自身。

是将“聪明“作为个人的私有资产,完全“工具化”,以利益最大化为绝对目标?还是视“聪明”为天赐的财富,自身只是幸运的保管者,要代表上苍小心善用?抑或其他?

要对回答这个问题,仅有“聪明”不够,还要有“反聪明”。

01

反聪明,就是从不自我设限。

苏格拉底作为希腊哲学之父,其智慧和学识广受赞誉,然而对于外部的欣赏他总这样回应: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

聪明之人,很容易陷入“认知傲慢”的误区,即:对已知的东西沾沾自喜,固执于个人见解,厌恶甚至拒绝听到不同的声音。这种自我设限的结果就是,已知领域越来越片面和固化,未知领域却越来越荒芜。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事实上是给自己的聪明设置了天花板,无法继续自我突破。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刻苦,创作多产且品高。每当写诗以后,他都要请朋友们提批评意见。甚至,他还会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老婆婆如果说听得懂,他就抄在稿本上;如果说听不懂,他就马上进行修改或者重写。

而放到今天的社会实践中,知识的升级和跨界已成为主流,知识的存量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随时保持知识更新,和与不同领域知识相交叉的能力。只有“反聪明”,才能让知识的入口保持开放和畅通,随时像海绵一样处于吸收状态。

已故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非常欣赏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乔布斯将科技与美学的结合发挥到极致,苹果手机是极简科技美学的典范。在乔布斯的追求理念里,小到一个手机按键都要做到“让人忍不住舔一下”的标准。

然而,乔布斯的天赋也并不能掩饰其短板,尤其是在管理上的薄弱。虽然乔布斯是产品天才,但管理风格刚愎自用,对待员工粗暴无礼,丝毫算不上人性化,以至于员工如此评价乔布斯:他是个天才,但跟他共事总让人恨不得想死。

乔布斯在产品上完全做到了“反聪明”,管理上却并没有做到,尤其可惜他英年早逝,颇令人遗憾。

聪明,能给一个人插上飞翔的翅膀;反聪明,则决定ta展翅的天空能否更高。

02

反聪明,就是要坚守底线。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第一个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他认为: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只是一种理想模式,而实际在现实中,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这一理论放到个体身上,就是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可能并非在完全理性之下,尤其当完全被利益牵引,则将沦为欲望的奴隶,祸虽未至,而福已远离。

《史记循史列传》记载了公孙仪一则故事:有位客人上门给鲁国当朝宰相公休仪送鱼。公休仪坚辞不受,客人说:“大人不是喜欢吃鱼吗?给您送鱼为什么不接受呢?”公孙仪回答:“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做宰相,凭俸禄还能吃得起鱼,如果我因为接受贿赂被免了宰相,到那时,谁还给我鱼吃呢?所以我不能接受你的馈赠。”

底线,往往薄弱、混沌,一念不慎就可能被击穿,必须要有战战兢兢的警觉和清醒克制的“反聪明”守护。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犯罪行为越来越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小到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网络诈骗,大到暗网中地狱级的丑恶和堕落,背后都有“聪明”人在运作。他们拥有高智商,掌握高科技,理智冷静却又残忍无良。“聪明”反而是他们为恶的利器,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黑暗和伤害。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换取阳光下的回报,是天经地义;而通过损人利己或伤天害理的“聪明”来攫取财富,本质上就是偷窃、劫掠和抢占,不仅反道德、反人性,甚至会反社会。

聪明,是一把利刃;反聪明,是给利刃封上“剑鞘”。用德性的牵引和良知的约束,将利刃规囿于永不为害的界限之内。

03

反聪明,就是要回归本心。

世界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这样说:才能只是上苍偶然授予我的,上苍要求将它回报世人、回报社会。如果我将它视作私人财产而独享其惠,就违背了上苍的意志,早晚会受到惩罚。我应该将自己的才能奉献给员工、股东、客户以及社会。

稻盛和夫在70岁高龄,临危受命,赴任濒临破产的日航担任CEO。仅用一年时间,就创造扭亏盈利1884亿日元的传奇。这当然源于他的才智,但更是源于他的本心。

君子散财,行之有道。稻盛和夫说:这是利他之心的回报,为对方着想似乎伤害了自己利益,但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格事,格事先正心,正心才能“致吾心之良知至世事万物”。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因为良知才是本心的自我开显和自我表达,致良知才能实现人生的终极圆满。

致良知,就是自己去呼唤自己的良知,将自己的观点、意识、行为统统放到心灵面前来,接受自我的审查和反思。如果本心被遮蔽,格物再好,也无法致良知。只有跳出“格物为利己”的狭小天地,扩充四端之心,扩充仁爱之心,才能尧舜天下。

聪明,利于格物;反聪明,才能致良知。

《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即: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大道,就是无形忘我,天地万物于一体。因此,聪明要想达到更高境界,就一定要记得——“反聪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