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衆號

法國作家莫洛瓦有句話:單是聰明還不夠,還應有足夠的聰明以避免過分聰明。“聰明”難,避免“過分聰明”,則是難上加難。聰明過頭,“反被聰明誤”,在現實生活和文學作品中,並不鮮見。

比如《紅樓夢》裏“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王熙鳳;再比如《三國》中抖精靈玩“雞肋”梗,最終被曹操除掉的楊修。即便集文學家、書畫家兼專業喫貨的蘇東坡,雖爲一代巨匠,也自謔“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人作爲認知和行爲主體,“聰明”是帶有一定天然性和稀缺性的稟賦。因爲天然和稀缺,就意味着具有更高的價值屬性,體現在人們的認知和實踐活動中,帶來的回報顯而易見,比如更好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更好的工作技能和收益。

而當稟賦與回報之間不斷形成獎賞迴路,會推動主體繼續擴張“聰明”這一稟賦的價值實現領域。而當擴張行爲過度,反而會走到價值的反面,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發生。

所以,推動“聰明”走向自身悖反的,實際上是因爲主體自身。

是將“聰明“作爲個人的私有資產,完全“工具化”,以利益最大化爲絕對目標?還是視“聰明”爲天賜的財富,自身只是幸運的保管者,要代表上蒼小心善用?抑或其他?

要對回答這個問題,僅有“聰明”不夠,還要有“反聰明”。

01

反聰明,就是從不自我設限。

蘇格拉底作爲希臘哲學之父,其智慧和學識廣受讚譽,然而對於外部的欣賞他總這樣回應: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無知。

聰明之人,很容易陷入“認知傲慢”的誤區,即:對已知的東西沾沾自喜,固執於個人見解,厭惡甚至拒絕聽到不同的聲音。這種自我設限的結果就是,已知領域越來越片面和固化,未知領域卻越來越荒蕪。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事實上是給自己的聰明設置了天花板,無法繼續自我突破。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刻苦,創作多產且品高。每當寫詩以後,他都要請朋友們提批評意見。甚至,他還會讀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老婆婆如果說聽得懂,他就抄在稿本上;如果說聽不懂,他就馬上進行修改或者重寫。

而放到今天的社會實踐中,知識的升級和跨界已成爲主流,知識的存量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隨時保持知識更新,和與不同領域知識相交叉的能力。只有“反聰明”,才能讓知識的入口保持開放和暢通,隨時像海綿一樣處於吸收狀態。

已故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非常欣賞一句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喬布斯將科技與美學的結合發揮到極致,蘋果手機是極簡科技美學的典範。在喬布斯的追求理念裏,小到一個手機按鍵都要做到“讓人忍不住舔一下”的標準。

然而,喬布斯的天賦也並不能掩飾其短板,尤其是在管理上的薄弱。雖然喬布斯是產品天才,但管理風格剛愎自用,對待員工粗暴無禮,絲毫算不上人性化,以至於員工如此評價喬布斯:他是個天才,但跟他共事總讓人恨不得想死。

喬布斯在產品上完全做到了“反聰明”,管理上卻並沒有做到,尤其可惜他英年早逝,頗令人遺憾。

聰明,能給一個人插上飛翔的翅膀;反聰明,則決定ta展翅的天空能否更高。

02

反聰明,就是要堅守底線。

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第一個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論。他認爲:建立在“經濟人”假說之上的完全理性決策只是一種理想模式,而實際在現實中,人的理性是處於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一種有限理性。

這一理論放到個體身上,就是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可能並非在完全理性之下,尤其當完全被利益牽引,則將淪爲慾望的奴隸,禍雖未至,而福已遠離。

《史記循史列傳》記載了公孫儀一則故事:有位客人上門給魯國當朝宰相公休儀送魚。公休儀堅辭不受,客人說:“大人不是喜歡喫魚嗎?給您送魚爲什麼不接受呢?”公孫儀回答:“正因爲我喜歡喫魚,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做宰相,憑俸祿還能喫得起魚,如果我因爲接受賄賂被免了宰相,到那時,誰還給我魚喫呢?所以我不能接受你的饋贈。”

底線,往往薄弱、混沌,一念不慎就可能被擊穿,必須要有戰戰兢兢的警覺和清醒剋制的“反聰明”守護。

當今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犯罪行爲越來越具有智能化的特徵。小到互聯網上形形色色的網絡詐騙,大到暗網中地獄級的醜惡和墮落,背後都有“聰明”人在運作。他們擁有高智商,掌握高科技,理智冷靜卻又殘忍無良。“聰明”反而是他們爲惡的利器,給社會帶來更多的黑暗和傷害。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換取陽光下的回報,是天經地義;而通過損人利己或傷天害理的“聰明”來攫取財富,本質上就是偷竊、劫掠和搶佔,不僅反道德、反人性,甚至會反社會。

聰明,是一把利刃;反聰明,是給利刃封上“劍鞘”。用德性的牽引和良知的約束,將利刃規囿於永不爲害的界限之內。

03

反聰明,就是要回歸本心。

世界著名實業家稻盛和夫曾這樣說:才能只是上蒼偶然授予我的,上蒼要求將它回報世人、回報社會。如果我將它視作私人財產而獨享其惠,就違背了上蒼的意志,早晚會受到懲罰。我應該將自己的才能奉獻給員工、股東、客戶以及社會。

稻盛和夫在70歲高齡,臨危受命,赴任瀕臨破產的日航擔任CEO。僅用一年時間,就創造扭虧盈利1884億日元的傳奇。這當然源於他的才智,但更是源於他的本心。

君子散財,行之有道。稻盛和夫說:這是利他之心的回報,爲對方着想似乎傷害了自己利益,但卻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思想裏,格物即格事,格事先正心,正心才能“致吾心之良知至世事萬物”。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因爲良知纔是本心的自我開顯和自我表達,致良知才能實現人生的終極圓滿。

致良知,就是自己去呼喚自己的良知,將自己的觀點、意識、行爲統統放到心靈面前來,接受自我的審查和反思。如果本心被遮蔽,格物再好,也無法致良知。只有跳出“格物爲利己”的狹小天地,擴充四端之心,擴充仁愛之心,才能堯舜天下。

聰明,利於格物;反聰明,才能致良知。

《莊子·大宗師》雲:“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意即:忘卻自己的形體,拋棄自己的聰明,擺脫形體和智能的束縛,與大道融通爲一。大道,就是無形忘我,天地萬物於一體。因此,聰明要想達到更高境界,就一定要記得——“反聰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