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錄取中擬招收一志願人數大於實際報考人數,其實就是報錄比小於1:1,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太多,尤其是在最近幾年,考研如此熱的情況下,很多稍微熱門的學校及專業,都會出現高報錄比的情況,5:1的報錄比已經司空見慣了,10:1也屬常見,真正的高報錄比是20:1以上,乃至50:1。

由於報考人數的年年攀升,產生了明顯的“溢出”效應,這在學校及專業方面都有體現,很多不那麼熱門的學校及專業,都變得熱門了。

從學校看,以前最熱門的學校是985,211,報考名校出現“扎堆”現象,普通院校相對並不熱門,報考人數相對較少,報錄比不高,有時候也會出現報錄比小於1:1的情況,但現在,很多普通一本也熱門起來了,因爲考生太多,競爭太大,不少明智的考生會根據自身情況,迴避985、211名校,而選擇考研成功率高得多的雙非院校,這自然會大大提高雙非的報錄比,使得以前時不時會出現的報錄比小於1:1的情況變得更少了。

從專業看,“溢出”效應同樣明顯。熱門專業,比如經濟類、管理類、計算機類、法學類等固然繼續“扎堆”,但因爲競爭太大,曾經不那麼熱門的專業報考人數也大幅度上升,也變得熱門起來,比如教育類專業,比如語言類,比如機械類等專業,很多學校的報錄比都空前提高。例如,四川師範大學的學科英語,2021年的報考人數是700多人,而實際擬錄取的人數爲80人左右,報錄比接近10:1,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不過,即便如此,依然會存在報錄比不到1:1的情況,這主要體現在偏遠地區的高校。因爲高校地域對於考生考研的目標選擇影響是很大的,絕大部分人都更願意去大城市,去京津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或者中部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西部的新疆等地,考生還是不太願意報考,所以這些地區的普通高校,比較容易出現報考人數不足的情況,尤其是其中較冷的專業。

所以這些地區的高校往往是調劑大戶,有調劑打算的考生要儘早關注。

那麼,報錄比小於1:1的時候,是否意味着第一志願報考這類學校的這類專業,只要進入複試,就會穩了呢?如果是以前,只要進入複試,並認真對待複試,是可以很穩的。因爲基本上這種情況,基本都有“第一志願保護”的政策,也就是第一志願都是優先錄取,然後纔是錄取調劑生。

不過,什麼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形勢有變,則過去的經驗就不一定適用了,否則就是刻舟求劍。

2020年的考研,讓我們見識了考研調劑可以那麼火爆。當年很多初試分數超過國家線的考生,參加了調劑,但基本都沒有成功。原因很簡單,調劑競爭很大,要看本科背景和初試成績。很多學校都可以收到遠遠多於調劑名額的考生的調劑申請,且考生本科背景較好而初試成績也較高的大有人在,這就使得那些本科背景普通且初試分數也不高的考生就被擠下去了。

不少高校在這種調劑高競爭中嚐到了“甜頭”,通過調劑可以獲得優質生源,對於調劑就十分上心了,一些學校就悄悄地放棄了“第一志願保護”政策,讓進入複試的第一志願的考生與調劑考生同等競爭,因爲調劑生數量不少,相對優秀的也不少,即便是第一志願考生,也有在複試中被刷下去的風險。

當然,並非每個學校都會放棄“第一志願保護”政策,所以,如果是這類學校,報錄比小於1:1的情況下,第一志願考生進入複試,一般來說,只要不出現什麼明顯意外,就意味着考研成功;但如果是那些放棄了“第一志願保護”的政策的學校,則根本無法保證一定成功,仍然需要慎重對待複試。

所以,考生在報考中,要注意準備報考的高校是否有一志願保護政策,這一點,挺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