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爲頭條號簽約羣媒體

字數:2817,閱讀時間:約8分鐘


歷史提問

急行軍一天能走多少裏?

答:在古今中外的戰場上,衡量一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誌,就是“急行軍”的能力。確切說,軍隊能不能打,夠不夠精銳,先要看“能不能跑”。

這個道理,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就早已深入人心。比如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春秋名臣管仲就認爲,軍隊要打勝仗,就得“進退若雷電,而無所疑匱,一氣專定”。但不管是進是退,首先就得能跑。所以管仲軍事理念裏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其足以進退度”。同樣完成春秋霸業的吳王闔閭,也是花了七年時間打造一支五百人的精兵。這支曾創下長途奔襲滅楚奇蹟,貢獻“如火如荼”成語的部隊,也能做到“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焉”。這種能全副武裝跑三百里才宿營的軍隊,打起仗來誰能擋得住?

當然,說到古代軍隊裏“誰能跑”。戰國軍神吳起親手締造的“魏武卒”,更是豎起了一個標杆:想要成爲“魏武卒”中的一員?就必須要全副武裝揹着強弓刀矛,做到從天明到中午跑夠百里。想要能打?就得先能跑!

而如果對照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演變史的話,就知“魏武卒”這個“奔跑距離”,到底有多難。隨着古代兵器裝備的演進,士兵的盔甲負重也越來越高。比如在宋朝,一個全副武裝的精銳宋軍,僅盔甲就重達五十斤以上。明初一個士兵,連盔甲帶武器糧食加起來,負重也多達八十八斤。後來隨着棉甲等裝備的普及,士兵們也“減負”,鴉片戰爭前一名披甲的士兵,盔甲重量也減到了24斤。但即使如此,“負重跑”的壓力,也是相當大。

所以,比起那些精銳部隊在古代戰爭史上“狂奔”的奇蹟來,古代大部隊每天“高標準”的行軍距離,往往是在三十里左右。能做到這標準的,就可以算虎師。

而且,一支軍隊能不能跑,當然不止要看選兵,更需要有嚴格的訓練條令。比如北宋的禁軍。軍人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不但以嚴格標準進行全國海選,組成二十萬人規模的禁軍。訓練更是抓得緊:領着高工資的禁軍士兵,每天都要“早教習閱,無得翻休”。等於天天都要嚴格訓練。重要的一條訓練項目,就是“練跑”。

在“練跑”這事兒上,趙匡胤也是獨出心裁,不止是日常要練,領工資的時候也要練。每到發工資(當時工資主要是糧食錢財)的時候,假如你軍營在城東邊,發工資就要在城西邊,要跑步穿過整座城市領工資,然後再跑步扛回來。等於是每月都要扛着一百八十斤錢糧來個“急行軍”。不會跑?這個月就等着喝西北風吧!

如此練法,效果也極好。比如宋太宗年間,宋遼戰爭爆發,兵鋒直指燕雲十六州的宋軍,從鎮州出發直撲幽州,十天狂奔了五百里,且沒顧上休息就與遼軍交戰,又把遼軍打了個稀里嘩啦。所以強大素質,也叫遼國一度嚇破了膽。如果不是接下來“軍事愛好者”宋太宗一頓作死瞎指揮,這叫北宋歷代皇帝悵恨了一個半世紀的幽雲十六州,原本應順風順水拿下。

而比起宋太祖的“領工資刺激法”,明代大英雄戚繼光,在“練跑”這事兒上更理性:“領工資”只能刺激一時,長期積累纔是王道。以戚繼光的話說,跑步這事兒要循序漸進,“凡平時各兵須學趨跑,一氣跑得一里,不氣喘纔好,如古人裹足以沙,漸漸加之,臨敵去沙,自然輕便”。到了實戰戰場上,這支多次“零傷亡”痛打倭寇韃靼的戚家軍,也一次次上演過“狂奔”奇蹟。、最典型的,就是嘉靖四十年的“台州花街大戰”。是年四月二十五日,連續奔襲作戰的戚繼光,得知了大股倭寇正偷襲台州的消息。他當機立斷,不顧部隊已斷糧的困境,硬是帶着部隊兩天空腹奔跑了七十里,成功在花街堵住了倭寇。而後這支飢腸轆轆的部隊,連飯都顧不得喫,就投入到殘酷血戰裏,終於以傷亡三人的代價,將這支數千規模的倭寇斬殺殆盡,救出被擄百姓五千多人。看過這給力場面就知道,“能跑”的部隊,有多英雄!

當然,如前文所說,一支部隊的急行軍能力,是建立在嚴格的紀律與訓練上。所以很多時候,部隊“能不能跑”,也是一個王朝興衰的鏡子。比如曾經很能跑的宋軍,到了北宋末年時,就特別不能跑。連每個月“奔跑領工資”這事兒,都常僱人“替跑”。可領工資的時候能替,打仗的時候可沒人替。多年文恬武嬉,宋軍“兵不成形,戰全無紀律”。特別是在黃河邊的大戰裏,數千宋軍見了金軍就跑,卻是跑都跑不贏,被人家一口氣全趕進了黃河裏。而肆意追殺的金軍,傷亡纔不過三人。

在多少古代王朝的亡國畫面裏,“軍隊不能跑”“跑不過”這事兒,也是常常做了生動的註解。

何止是古代史,近代史也同樣如此,比如晚清年間,訓練廢弛的清軍,也在甲午戰場上上演了“跑不贏”的活劇。明明擁有大量彈藥裝備守衛平壤,清軍卻被“急行軍”殺到平壤的日軍嚇破了膽。仗打了兩天,日軍人困馬乏,清軍主帥葉志超卻慌了神,滿腦子想着“跑贏”,帶着部隊就撒腿跑,1894年9月15日夜,清軍放棄平壤全線潰退,卻正好撞進日軍包圍圈裏,同樣上演了“跑不贏”一幕,整個一夜的潰敗裏,清軍一千五百多人陣亡,六百八十三人陣亡。是爲落後捱打的近代史上,無比慘痛的一幕。

依然還是在朝鮮這塊土地上,半個多世紀後,1950年入朝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卻書寫了不一樣的“急行軍”景象。在人民軍隊艱苦發展的歷程裏,“急行軍”常是克敵制勝的法寶。而面對朝鮮戰場上武裝到牙齒的美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急行軍”戰術,也一次次給敵人迎頭痛擊,特別值得一說的,就是1950年11月28日的“三所裏穿插”。

1950年11月27日,正在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裏血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113師337團與338團接到任務,迅速急行軍穿插三所裏,阻斷美軍的逃跑路線。單看地圖就知道,三所裏這個南鄰大同江的要地,距離志願軍有140裏,一路全是美韓軍隊控制區域,且全是崎嶇山道,想要快速穿插?理論上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奇蹟卻真的上演了:接到任務後,337團與338團密切配合,採取遇到敵人“前面連隊打,後面連隊快速通過”的戰術,戰士們輕裝前進,和擁有機械化裝備的美軍搶時間,27日出發,28日凌晨就到達三所裏東山下,然後迅速投入激戰,拔掉了敵人在三所裏的據點,成功紮緊了口袋。而後337團繼續出擊,當日又拿下龍源裏,等於是紮好了兩個口袋。美軍賴以爲“生命線”的南逃路線,就這麼被活活切斷。

在整個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裏,“三所裏穿插”堪稱是關鍵一招,其急行軍路線更是震撼:僅僅一夜時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就靠兩條腿,一夜急行140裏,實現了“兩條腿跑贏美國鬼子汽車”的錚錚誓言。這樣的軍事奇蹟,不止奠定了38軍萬歲軍的榮耀身份,更昭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從“跑不贏”的清軍,到“大膽穿插”“急行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國的強大與高速前進,正是多少這樣勇敢可愛的戰士,一代代扛起來的。

參考資料:《荀子》、《墨子》、《呂氏春秋》、《夢溪筆談》、楊向東《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史》、範中義《戚繼光評傳》、劉縉《宋代正規軍事訓練初探》、袁景  羅真《浴血年代-宋朝戰爭故事探祕》、邢澤《搶佔三所裏,阻敵建奇功》、戚其章《甲午戰爭史》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朝文社】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漢周嚴選

一直以來,《朝文社》都把做最好的歷史內容作爲己任。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期待您能支持我們的茶品牌:漢周嚴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