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20世紀初是一個最偉大的年代,那個時候誕生了最優秀的科學家,比如說像尼爾斯.玻爾、愛因斯坦、薛定鄂、海森堡等。

他們共同創造了一門人類最偉大的科學之一,也是現代物理學的三大支柱之一,這就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從它誕生以來,不管是做出的預言,還是對世界的理解,都和我們對常規和宏觀事件的觀察和思考不一樣。

其中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量子運動的準確軌跡是無法測量的,只能用波函數描述量子在空間中的分佈概率。

量子的世界,遠觀是一團霧,近看是個點。

在此之前,人類最離奇的想象也不會想到微觀世界是如此的存在。

所以,對量子力學的看法就有了兩派的分歧,一個就是以愛因斯坦爲代表的一派,還有一個就是以波爾爲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

愛因斯坦本身並不反對量子力學,而且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光電效應就是愛因斯坦發現的,他也因此得了諾貝爾獎。光電效應是量子存在的最直接證據,直接證明了電磁波實際上是光子,而光子是一顆一顆的發出的,每一個光子攜帶固定能量,所以光的能量是不連續的。

這是量子力學的基礎證據之一。

但是,愛因斯坦反對波爾對量子力學的解釋。波爾認爲量子力學是完備的,完備的意思就是量子的行爲就是這樣的,再沒有別的其他東西了。

愛因斯坦認爲,量子之所以遠看一團霧近看一個點,就是因爲還有一些其他的規律沒被找到。

愛因斯坦就對波爾說,我就用量子力學推導出一個結果,然後我證明這個結果要麼不存在,要麼違反物理學的基本原理。

也就是說,愛因斯坦準備用推導出一個悖論的方法證明玻爾的觀點不對。

那個時候還沒有量子糾纏這個說法,這個悖論被稱爲EPR佯謬。

愛因斯坦根據量子力學的法則推導出這樣一個結果:同時製備一對自旋相反的電子A和B,把它們分開,放在兩個房間裏。

如果破壞A的量子態,那麼B會出現什麼結果?

這裏有兩個選擇。

第1個選擇,如果遵守守恆性,B量子態被破壞,但是要破壞定域性原理。這是推導出來的結果。

第2個選擇,B完全不受干擾。這個結果會遵守定域性原理,但是會破壞守恆性。

定域性原理是說,這個世界不存在超距作用,一個事物的變化只和它附近有關係的事物有關。這是保證物理實驗正確的前提。

在此之前,人類所有的歷史經驗和科學實驗中,都是遵守定域性原理的。這是默認正確的公理。

而守恆性和對稱性又是相關聯的,這是一個數學證明,被稱爲諾特定理,所以這個也不能被違反。

然後愛因斯坦就問波爾,你說你到底要破壞守恆性呢,還是破壞定域性?

這個好像愛因斯坦就是宋江,EPR佯謬就是阮小二,宋江叫阮小二捉住波爾,刀架在波爾脖子上問:你到底要喫板刀麪,還是要喫餛飩?

反正橫死豎死都是死,這裏就強迫一對糾纏態的電子作出2選1。

那個時候波爾可能心裏也沒有底,而愛因斯坦認爲波爾死定了。

但是當量子糾纏實驗完成的時候,卻出乎愛因斯坦的意料。

因爲實驗結果表明,對一個電子的干擾會影響另外一個電子。

如果用宏觀的現象說明可以這樣說,同時製作一對陀螺,這對陀螺的自轉方向是相反的,把它們分別放在兩個房間,把其中一個陀螺推倒,另外一個陀螺也瞬間倒了。

這是經典的物理學理論所不能接受的。

量子糾纏的發生原因,是強迫一對糾纏態的量子在守恆性和定域性之間作出選擇的時候,量子選擇了遵守守恆性,而放棄定域性。

而放棄定域性,就意味着超距離的瞬間聯繫。

所以,量子糾纏也不是無條件發生的。

但是普通喫瓜羣衆眼裏的量子糾纏是無條件發生的。如果無條件發生量子糾纏,那麼就意味着你在家裏可以打一個響指,然後銀行裏的錢就少了100萬,你家裏就多了100萬。

但是,即使量子糾纏是有條件發生的,也有很大的問題。

因爲現在還不明白定域性原理什麼時候可以被破壞,這也意味着物理學實驗有可能被外星人干擾,從而鎖死人類科技。

所以,愛因斯坦到死也沒有接受定域性被破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