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喜歡從別人口中被瞭解,區別對待是人的本性。

雙重標準是人類潛意識的本能,哪怕再怎麼理性的人也很難克服。這就意味着,當你去了解某個人時,你通常認爲從別人那裏打聽來的更加客觀、準確;可是當你想要被人瞭解時,卻不喜歡從別人口中被瞭解,因爲你會認爲別人一定會在背後說你壞話。通過直接接觸的方式來了解一個人,總會遇到各種阻力。但是心理學理論認爲:不要試圖通過別人來了解一個人,因爲有些人總會被區別對待。當你還不能確定自己在對方的位置時,直接接觸的方式或許會更有利於關係的發展。

爲什麼人們不喜歡從別人口中被瞭解?

區別對待

在關係中,有些人總會被區別對待。親疏遠近在人際交往中,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這就意味着當你試圖從別人口中瞭解一個人時,由於關係在客觀上存在親疏遠近,所以就會造成“二手資料效應”。如果他們關係不是很好,那麼你所得到的就是負面資料;如果他們的關係很好,那麼你所得到的就是正面資料。無論是純然的負面資料還是純然的正面資料,都無法客觀的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人們對待每個人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有些有利於自己的人總會被特殊對待。

自我形象掌控感

人們渴望對自我形象有一種掌控感,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自我形象。如果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那麼這種掌控感就會被打破。因爲你沒有辦法讓別人按照你的意願,塑造你想要展示的形象。人們會根據自己瞭解到的、經歷過的、相處時的印象進行評價。每個人在塑造自我形象時,總是傾向於對自己最有利的一面。面對喜歡的人當然想要展示好的一面,面對反感的人當然要展示不好的一面,這樣才能保持彼此的界限感。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單純從別人口中瞭解一個人,難免會產生偏見。

人與人關係的不確定性

兩個認識不久的人,關係的發展始終處於不確定之中。有可能隨着時間的推移,關係會更加牢固;也有可能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關係逐漸淡化。彼此的關係究竟往何種方向發展,歸根結底取決於彼此的真實需求、世界觀、價值觀、思想信念、生活目的等方面因素。這就意味着,無論你從別人那裏瞭解到多少資料,當你親自接觸某個人時,並不能提供任何幫助。你可以理解爲每個人身上具備不同的化學特質,不同的人相互碰撞會發生不同的化學變化。也就是沒有任何兩個人的關係,是全然一致的。你和父親的關係,同你跟母親的關係,也並非全然一致。

從別人口中瞭解一個人的弊端

舊的關係不代表新的關係

一個人試圖從舊關係中發現某些規律,以便於在發展新的關係時能夠得心應手,很顯然這是徒勞無功的。因爲你在舊關係中掌握的哪些信息,對你在發展新關係時可能毫無用處。例如,你從別人那裏瞭解到,這個人性格開朗、愛交談。可是當你親自接觸這個人時,可能會發現對方沉默寡言,並不愛交談。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從舊關係中掌握了某些線索的人,跟一個毫無線索的人,同時接觸某個人所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甚至那個毫無線索的人表現的會更加自然、大方。

二手資料效應

二手資料效應,會讓你得到的信息變得“黑白分明”。當你從別人口中瞭解某人時,他可能會說這個人是善良的。事實上,在二手資料的作用下,原本十分模糊的信息被加工處理的更加黑白分明。這是因爲我們大腦的記憶系統,更容易記住那些清晰的、黑白分明的信息。也正因爲如此,一個人身上十分模糊的特點,經過記憶系統的加工,被處理成了黑白分明的。所以,當你從別人口中瞭解一個人,你所得到的看似是一個清晰的、客觀的評價,實則已經產生了偏見。

如何通過直接接觸瞭解某人?

循序漸進

想要通過直接接觸的方式,全面、客觀地瞭解一個人,無疑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成本。然而這遠比你通過他人口中來了解,更加接近真相。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可以減少直接認識某人的阻力。一些不是十分敏感,但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需要在還不算太熟的時候就要問明白。因爲有些信息如果太熟的話,反而不方便問了。隨着彼此的瞭解,取得對方的信任可以更容易瞭解某人。一個人如果對外界不足夠信任,那麼他就會保持警惕,就會收斂自己真實的一面。取得信任後,可以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

有必要的正式談話

在日常交往中很少人會進行正式的談話,一般進行正式談話時,已經意味着關係出現了重大問題。那麼,爲什麼不在問題尚未發生時,進行正式的談話呢?通過嚴肅的、正式的談話,可以更好地瞭解一個人。此時,彼此都處於理性的狀態之下,對於人生、對於世界的看法也都會比較客觀。 通過這種清晰的相處模式,來代替那些盡力掩飾的、模糊的相處模式,在後來的關係發展中更少出現問題。

總而言之,通過別人之口瞭解某人,並不會對你提供任何幫助。只有直接接觸的方式,才能夠更加接近一個人真實的一面。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