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信託業在轉型後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拐點”。今年以來,信託業持續“擠水分”,有序壓降融資類和通道類業務規模,不斷深化轉型方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信託業資產管理規模平穩降至20.86萬億元,發展模式從“重規模”轉向“重質量”,投向實體經濟的信託資金佔比超60%,有效支撐了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系列行業數據的背後,是監管的正確引導。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窗口指導等多措並舉、疏堵結合,進一步去通道、壓降融資類業務,鼓勵信託迴歸本源業務發展;同時,信託公司也順應監管導向修煉內功,增強主動管理能力、補充資本金實力,加大標品業務的投入,探索慈善信託、境外理財等創新業務,加快轉型步伐。

發展方向

從重規模轉向重質量

從最高時的26.25萬億元到三季度末的20.86億元,信託業受託管理的資產規模已連續11個季度下降。中國信託業協會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信託業受託管理的資產餘額較年初減少7432.79億元,同比下降5.16%;較二季度末減少4182.31億元,環比下降1.97%。

中國信託業協會特約研究員鄧婷解讀稱,行業管理規模的持續下降,主要是順應監管導向,主動控增速、調結構的結果,表明信託行業發展方向正在從“重規模”轉爲“重質量”。

從投向領域來看,信託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也愈加明顯。截至三季度末,投向工商企業的信託資金佔比仍居首位,投向基礎產業、房地產、其他、金融機構和證券市場的資金佔比分別位居第二位至第六位。其中,投向工商企業的信託資金總額爲5.42萬億元,比上年末減少662.4億元,主要是壓降融資類和通道類業務導致資金信託規模整體下降所致。

據銀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信託行業直接投入實體經濟(不含房地產業)的信託資產餘額達13.14萬億元,佔全部信託資產餘額的62.97%。其中,投向小微企業的信託資產餘額爲2.41萬億元。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是金融機構的核心使命。”鄧婷認爲,信託公司應積極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對金融服務業提出的新需求,擺脫對傳統融資業務模式和領域的路徑依賴,積極提升自身專業能力,靈活運用股權投資、股債結合、夾層投資、資產證券化等多種金融工具,爲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綜合投融資支持,拓寬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

轉型方向

主動管理能力成核心競爭力

隨着信託行業轉型進入深水期,主動管理能力成爲市場競爭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數據顯示,從資金來源看,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單一資金信託規模爲6.92萬億元,較上年末減少1.09萬億元,佔比33.18%,較上年末下降3.92個百分點;集合資金信託規模爲10.3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873.18億元,佔比49.42%,較上年末提高3.49個百分點。集合資金信託規模佔比的提升,體現出信託行業主動管理能力在增強,表明信託行業在“去通道”、提高主動管理能力的轉型之路上走得愈發堅定。

另一組數據也從側面印證了信託行業主動管理能力在持續提高。在信託功能上,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事務管理類信託餘額爲9.23萬億元,佔比44.26%,較上年末降低5.04個百分點。單一資金信託和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自2018年一季度以來持續下降,表明被動管理類業務規模佔比不斷下降,從側面反映出主動管理類資產規模在提高。

大資管時代下,主動管理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信託產品的競爭力。“信託公司一定要突出主動管理能力,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信託產品,沒有好的主動管理產品,未來就沒有生存空間。”重慶信託副總裁葉凌風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金融體系是一個複雜的多樣化生態體系,既需要銀行這樣巨無霸金融機構,也需要信託等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全面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社會分工和比較優勢的存在,使得各類金融機構的定位逐步清晰。

產品方向

非標品向標品轉型

2020年5月初,銀保監會發布《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資金信託新規”),與《信託公司股權管理暫行辦法》《中國銀保監會信託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等配套的相關辦法和規定一起,勾勒出今年信託業監管的政策框架。

截至目前,資金信託新規已完成公開徵求意見、出臺在即,有望對信託業發展形成深遠影響。

資金信託新規劍指非標業務,信託公司最依賴的融資類業務面臨嚴峻挑戰。根據資金信託新規的規定,信託公司對同一融資人及其關聯方非標債權融資額度上限爲淨資產的30%,非標債權集合資金信託任何時點佔全部集合資金信託的比例上限爲50%。

“資金信託新規對信託業影響最大的是非標債權(貸款)和自營資金參與的集中度限制。”雲南信託研究發展部總經理王和俊分析道,在非標債權(貸款)的集中度限制方面,信託公司主流業務中的大客戶集中化策略需要進行革新,集合資金信託規模可能會不夠用。信託公司應該在新規引導下改變原有服務模式,轉爲分散給更多資金規模相對較低的客戶,同時依靠標準化集合資金信託規模的擴張做大“分母”,以便創造非標債權(貸款)的空間。

這種形勢下,由“非標”產品轉向“標準化”產品將成信託業務轉型的方向,加大標品信託的投入成爲業內共識。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集合信託成立規模爲1685.36億元。從投向領域來看,投向金融領域的集合信託資金最多,當月成立金融類信託的規模爲750.96億元,環比增長34.68%,佔比總規模的44.56%。對此,用益信託研究員帥國讓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監管層要求信託公司壓縮非標類信託規模,加大向標品信託轉型力度。金融類信託募資規模的大增,凸顯標品信託產品大熱,順應了監管導向。

練外功

創新業務多點開花

作爲監管層重點鼓勵和引導的轉型方向,慈善信託、境外理財等創新業務也在加速前行,最近一個統計年度(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慈善信託數量及受託資產規模均創下新高。

中誠信託發佈的《2020年度慈善信託研究報告》顯示,最近一個統計年度,慈善信託共備案215單,受託財產規模達8.76億元。與之相比,自《慈善法》開始實施起的第一個統計年度(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以此類推),全國共備案42單慈善信託,受託財產規模8.28億元;第二個統計年度全國共備案59單,受託財產規模7.83億元;第三個統計年度共備案130單,受託財產規模7.45億元。

年內慈善信託最大的亮點是“中國信託業抗擊新型肺炎慈善信託”的成立。該信託計劃由中國信託業協會倡議、國通信託擔任受託人發起設立,受託財產總規模達3090萬元,爲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筆慈善信託。

“目前,慈善信託更多被定位爲公益性業務,與其他信託業務是相互融通的關係。”國通信託普惠金融部總經理石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慈善信託更像是維繫客戶、打通外部業務的橋樑,可以滿足資金端、資產端的需求。它本身雖難以產生價值,但兩端會產生價值。

此外,今年信託業的境外理財業務也在QDII額度重新開閘後實現新的突破。國家外匯管理局啓動新一輪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額度發放後,11月份,7家信託公司合計新增6.26億美元額度,將信託QDII額度推升至90億美元。其中,華潤信託、中糧信託、五礦信託、華能信託、光大信託、華鑫信託等6家信託公司的QDII額度實現零的突破,擺脫了“有資質無額度”的困境;華寶信託QDII額度在新增1億美元后達到20億美元,居信託業之首。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隨着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提升,高淨值人羣逐漸意識到資產分散配置的價值,對全球資產的配置需求日益擴大,QDII業務的發展前景廣闊,將成爲信託業重點佈局的方向之一,有助於信託公司完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強化市場競爭力。

修內功

增資潮順勢而起

隨着信託轉型的持續推進,信託公司的資本金實力與業務規模深度捆綁,極大增添了信託公司的增資動力。

今年的信託業增資潮主要集中在下半年。《證券日報》記者對公開資料梳理後發現,今年以來,至少有包括建信信託、財信信託、西部信託、國元信託等在內的7家信託公司已完成增資,增資總額約200億元。

其中,建信信託的增資規模最大,達80億元。資料顯示,建信信託的增資申請於7月初獲北京銀保監局同意,註冊資本將由24.67億元增至105億元。9月初完成變更後,建信信託的註冊資本排名業內第六位,前五位分別是重慶信託(150億元)、平安信託(130億元)、中融信託(120億元)、中信信託(112.76億元)、華潤信託(110億元)。

此外,陝國投、五礦信託、中糧信託等也在增資過程中。山西信託則在面向全國公開引入具備資源優勢的戰略投資者,旨在擴充資本金。

引導信託公司增強資本金實力也是監管層鼓勵的方向。《信託公司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對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東(即信託公司的主要股東)明確規定,“應當具備持續的資本補充能力,並根據監管規定書面承諾在必要時向信託公司補充資本”。

另外,漸行漸近的資金信託新規對信託公司的資本金也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在信託業務方面,資金信託新規規定,“信託公司管理的全部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投資於同一融資人及其關聯方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合計金額不得超過信託公司淨資產的百分之三十”;在自有業務方面,規定“信託公司以自有資金直接或者間接參與本公司管理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金額不得超過信託公司淨資產的百分之五十”。部分業內人士認爲,隨着資本金實力與業務規模的直接掛鉤,信託公司提高資本金規模將成爲適應資金信託新規要求的最直接方式。

歡迎添加小編微信(ixintuo)合作共贏,

信託從業十年,參與管理信託資管計劃超100億。

你若喜歡,點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