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經濟區這個概念提出的比較早了,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國家智庫精英人物、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率先發現了淮海地區,即今天魯南、蘇北、豫東、皖北地區的經濟價值和潛力,於是在他的撮合下,淮海經濟區首屆市長專員會議在徐州召開,並通過了《淮海經濟區經濟開發聯合會章程》,宣告着淮海經濟區的正式成立。

彈指一揮間,近四十年過去了,過去40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黃金階段,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誕生出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樣值得驕傲的國際城市羣,但是反觀所謂的淮海經濟區20市,則有明顯的發展遲緩。

雖然在數據上淮海地區的城市GDP增長了n倍不假,城市面貌也從廣大的棚戶區老土房逐漸變爲了霓虹燈閃的高樓大廈不錯,但是相對於其他的成功城市羣,更爲明顯的是該城市羣整體發展質量不高且乏力,反而不斷被髮達地區虹吸,人口嚴重流失。

至於淮海經濟區爲什麼沒能發展起來,說法是多元的,有人認爲是該區域缺乏實質性的政策支持,有人認爲是四省行政壁壘所致,也有人認爲是中心城市徐州小馬拉大車跑不起來,還有人認爲是各省的耕地紅線集中於此,所以不能過多開發,這些說法也都各有各的道理。

雖然在中央層面並沒有將淮海經濟區直接上升成爲國家戰略,但是卻在各種文件中有意指導支持該地區的發展,在2017年國務院就批覆了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地位,雖然只是紙上畫的一個圈,但意味卻是值得仔細品咂的。

此後,蘇魯豫皖各省也注意到了自己的經濟窪地,競相投入資源扶持一個較有實力的大城市去進行博弈,像江蘇着重打造徐州都市圈的構建,山東重點培養濟寧、臨沂雙子星城市,河南加快發展商丘成爲豫東最亮名片,在長三角加入安徽後,皖北城市似乎無意去進行博弈,反而和徐州之間進行更爲密切的合作。

十四五時期,或將是淮海經濟區發展最迅猛、競爭最激烈、定位最明晰的階段。

其一,在於徐州在淮海經濟區的首位度明顯上升,在綜合實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淮海中較有競爭力的臨沂、商丘等城。

2019年徐州經濟已邁入7000億大關,產業轉型成功雛形初現,衆多大基建項目落地待生,十四五時期,徐州的目標又瞄準萬億,更有皖北淮北、宿州的兩臂助力,由於安徽已經融入江浙滬長三角的圈子,在行政壁壘上率先與江蘇破冰,借勢而爲的徐州或有脫穎淮海而出的運勢。

其二,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或將會是淮海騰飛的新契機。

衆所周知,我國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現在外部環境發生突變,必然會把市場與資源重新迴歸國內,而淮海地區最大的優勢是人口紅利,作爲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淮海經濟區有較爲可觀的市場需求,也有充裕的低成本勞動力,無論是市場還是資源要素都非常充分,只是缺少政策的一點東風。

淮海經濟區如想有所作爲至少需要兩個前提:一是有個有能力輻射帶領的大城市作爲牽引,二是城市彼此之間的政治交往、經濟合作、互聯互通要高度成熟,如能具備基本的兩點,政策即便雖會遲,但必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