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虽然和中国相距不远,但是在古代交际却很少,神秘的大海成为了两国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彼此之间也互不影响其发展利益,所以千年来两国之间的战争也屈指可数。

从古到今几千年,有史记载的中日战争一共只有五次,除了抗日战争外,不难发现前四次战争都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那就是触及到了两国核心的发展利益,即朝鲜半岛控制权的问题,甚至对彼此构成了极大的战略威胁,因此展开了战争。

实事求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认知还是比较匮乏模糊的。

根据文献资料来看,中国人最早意识到日本这个国家存在是在东汉时期。唐朝的时候双方开展了规模性的经贸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进一步的了解,但并没有达到更深层次的熟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认知日本的内容依旧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康熙否定施琅的建议,也是经过全面衡量得出的正确认知。

首先,清朝在航海技术上不够成熟,征伐日本困难重重。

在明清两代数百年海禁、闭关锁国的背景下,中国航海事业发展迟缓,舰船技术水平没有长足进步,面对海洋上不可预知的惊涛骇浪,大军团近海作战都吃力,更别说进行远航作战,后勤补给也是个困难。同样,日本也如此。

而且当年元朝数次东征,铩羽而归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天时、地利成为了日本能够独善中国宗藩体系其身的根本原因。

其次,当时征讨日本得不偿失,反而清朝内部边境问题显得突出。

日本四岛人口稀少,自然资源匮乏,国力远远不及大清,更谈不上构成战略威胁,晚清之前清朝统治者也从未把日本视为对手,反而成为被鄙夷看不起的弹丸小国。

而且康熙时期清朝内部不稳定因素太多,西南、西北、东南地区战事未了,国内统治根基不够牢固,统治者也无暇顾及跨海东征,退一步讲,即便是攻下了日本,管理成本也非常高昂,得不偿失。

康熙时期,恰逢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高层对清政府还是比较友好的,清廷没有攻日的政治理由。

最后,施琅始终没有得到清朝统治者的绝对信任。

施琅本就是台湾郑氏将领,迫不得已才投降了满清,降反之间一直不受满清统治者的信赖。

令施琅攻台也是康熙出于试探性的决断,而且台湾大势已去,清军有压倒性的优势,又得到熟知台湾地形的施琅相助,打下台湾易如反掌。

但是对于日本,即便是不考虑客观原因,康熙也是不放心用施琅去攻日的,一旦没能攻下日本,或者是施琅拥兵自重,清朝都难承其重。

综上,古代日本位处孤海之上,封闭的地理空间保障了它的国防安全,在技术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在古代几乎没有受到陆地大国攻击的机会。

其实即便是日本在陆地,也未必就会被灭国,参考古代中国周边的越南、天竺、高丽,都有其独有的生存方式,攻占的成本很高,而古代中国,无心更无力辐射更广地区,只要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朝贡体系之中,承认亚洲霸主的地位就可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