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爆發的中越戰爭,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四十一年,這場自衛反擊戰,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解放軍打的第三場局部戰場,前兩場則分別是抗美援朝戰爭和對印自衛反擊作戰。

就這場中越戰爭的規模來說,是遠遠大於對印自衛反擊戰的,但和抗美援朝戰爭相比,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只能算是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但是這場戰爭的意義,卻是非常大的,毫不誇張的說,對越自衛反擊戰給當時中國帶來的影響,甚至絲毫不亞於新中國成立後的抗美援朝。

因爲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也是非常槽糕的,越南單方面的投靠了蘇聯,企圖稱霸中南半島。而蘇聯在我國北方邊境陳師百萬,隨時有發動戰爭的可能,但就是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勢下,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他們妥善的處理了這個問題,在恰當的時候教訓了越南一頓,發動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並使得中美關係破冰。更爲重要的是,這場戰爭給中國的改革開放贏得了相對穩定的環境,如果說新中國成立後的立國之戰是抗美援朝戰爭,那麼對越自衛反擊戰就是改革開放的基礎。

如今這場戰爭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已經成爲了歷史,但是在那場戰爭中,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們卻永遠回不來了。而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楊得志上將和許世友上將的領導下,兩線作戰部隊只打了一個月,便佔領了越南北部二十多個城市,以摧枯拉朽之勢,粉碎了越南人的美夢。大家要知道當時的越南人是非常狂妄的,他們自稱越南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根本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裏,這種對自己實力的膨脹,其實就是源於越南自認爲他們曾經在越戰中打贏了美國,並且現在獲得了蘇聯的支持。

狂妄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越南人最終也爲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價,當然解放軍後來雖然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是解放軍戰士也付出了兩萬七千多人的傷亡,這個傷亡數字,其實也是巨大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更是湧現出了無數作戰英雄,他們前赴後繼,捨生忘死,保家衛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作戰部隊裏面,還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隊,這支部隊特殊的地方就在於,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場對外局部戰爭,它都有過參與,這便是光榮的人民解放軍54軍160師。

說起160師,它的前身還得追溯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19師,這支部隊曾經是東野7縱的主力師,參加瞭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一系列大規模戰役。而在1979年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後,160師在師長張志信的帶領下,由埝井出境,開始向越北的通農地區發起進攻。

這張志信師長,他是四野老兵,在1945年就參加了革命,當過機槍手,從班長幹起,一直到連長、團長,再到師長,算是一名從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軍人,可謂是身經百戰。但不同與四野時期,在三十四年後的張志信,已經由曾經林帥麾下的一名小兵,成長爲了一個獨當一面的師長,面對上級交給他的作戰任務,張志信一絲不苟的執行着。但是在這期間,張志信卻不同於其他高級將領,他在操心前線軍情的時候,卻還在擔心一個人,這個人便是他的兒子張立,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前正在華北集訓,此時卻是他160師主攻團裏面的一名偵察兵。但是戰事的緊迫又容不得張志信師長多想,他是一師之長,帶領了一萬餘人,雖然掛念兒子的安慰,但這和全師戰士們相比,卻又顯得微不足道。但是說不緊張,那也是不可能的,張志信半輩子戎馬倥傯,爲國家南征北戰,這個兒子是他三十多歲才生下來的,可以說就是他的一切。

作爲一個父親,張志信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不足爲奇,哪個父親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平平安安的呢?但是作爲軍人,張志信師長也明白,沒有國,哪裏來的家,他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和自己一樣,成爲一名光榮的軍人,在沙場上建功立業。但讓張志信畢生難忘的是,就在解放軍攻克越南北部重鎮高平後,他正帶領全師一萬餘人圍殲高平外圍之敵時,他身邊的參謀將一封電報拿到了張志信師長面前,在看完電報後,身經百戰連死都不怕的張師長,身子卻踉踉蹌蹌站都站不穩了。原來這封電報是主攻團團長髮來的,在這份電報上面,主攻團團長只傳達了一個消息,張師長之子張立於今日上午11時45分,在西側叢林267高地偵察戰鬥中英勇犧牲。

看到張師長的異常,他的老搭檔師政委李兆貴,連忙拉住自己的老夥計,不停的安慰着自己的老戰友。老夥計的心情,李兆貴非常理解,張立是個好孩子,也是自己看着長大的,孩子犧牲了,自己也很難受,但眼前的軍情,容不得一師之長張立信分心,他手下一萬多名解放軍戰士,都需要他的指揮。片刻之後,張志信師長便恢復了過來,他極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緒,便開始繼續對部隊下達指令,指揮部隊作戰。面對國家民族大義,張志信師長把自己的失子之痛,暫時深深的埋在了自己的心裏,這種痛苦,別人永遠也不會理解,也不能理解,只有張志信師長這種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其實張師長兒子張立犧牲的時候,他年僅21歲,是張志信的唯一兒子,他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後,便主動要求跟隨他的父親參戰,並且被他的父親張志信安排到了戰鬥的最前線,主力團偵查排進行作戰。大家都知道,在一場戰鬥之前,衝在最前方的就是偵察兵,他們的危險係數非常高,不但要偵查地形,還要躲避敵人的暗槍。可張志信偏偏讓自己的兒子去最危險的地方,沒將他留在師部,沒讓他躺在功勞簿上,就這一點來說,張志信師長是一位偉大的解放軍指戰員,他在那個年代不是第一個,在以後的若干年裏面,也不可能是最後一個。

值得一提的是,在張立犧牲之前,其實他的真實身份除了主力團裏的幾個團領導,其他人都是不知道的,直到他犧牲之後,和他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他的班長,才知道他是師長的兒子,全班戰士們看到師長的兒子居然和他們一樣,在第一線作戰,這讓他們感覺難以置信,更讓他們對戰友張立以及師長張志信,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在張志信師長的兒子犧牲半個多月後,對越自衛反擊戰徹底結束,戰後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一點也不比戰前輕鬆,更讓張志信痛苦的是,他失去了兒子,失去了他手下的好兵,但現實卻得讓他振作起來,繼續工作。就在張志信師長依然剛強地做着部隊善後的工作時,由中央派出的慰問團來到了160師,張志信師長兒子犧牲的消息,也被他們得知,此事很快被國內媒體報道,赴前線慰問的中央慰問團團長,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將軍,在他得知了張志信師長的事情後,他專門來到160師師部,找到張志信,拉着他的手說道:“你的仗打得好,黨的本色保持得好,祖國和人民感謝你。”

事實正是如此,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將軍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前線,爲了國家犧牲掉更偉大的事情嗎?我想沒有,說到這裏,我不由的想起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前,他將自己的兒子毛岸英送上戰場,並且犧牲在了異國他鄉。此時的張志信師長,他的心境就和毛主席一樣,可以肯定的是,張志信的這種做法,肯定有着毛主席巨大的影響,這是一種高貴的品質,這是一種值得任何人都得尊敬的人格。

講到這裏,想必看過一部電影名爲《高山下的花環》的朋友,肯定會覺得張志信師長的經歷就是這部電影中的雷軍長。而在電影裏面,雷軍長身爲一軍之長,但他在這場對越戰爭中,卻將自己唯一的兒子“小北京”送到了前線,結果在一次戰鬥中,他的兒子“小北京”犧牲了,成爲了烈士,但雷軍長卻強忍痛苦,依然在指揮戰鬥。實際上這部電影的原型,就是張志信師長和他兒子張立的故事,藝術的來源本身就是生活,但生活中失去兒子真正的痛苦,這更是電影無法表達出來的。

1979年3月29日,張志信師長來到了爲這場戰爭犧牲的烈士們修建的陵園裏面,在這裏面,埋着他的部下,埋着他的兒子。青山有幸埋忠骨,張志信師長他失去了一個兒子,但因爲他的失去,使得十年中越邊境再無大戰,爲改革開放迎來了時機,更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粉碎了越南稱霸中南半島的野心。而在那個年代,正是有像他父子二人這樣偉大的解放軍軍人,這才使得中國免受敵人威脅,因而有了無數家庭的團聚,中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偉大的解放軍師長的,他的名字,將永存在共和國輝煌的歷史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