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把娃交到了幼兒園,老母親的心就沒有落地過,總是忍不住擔心:

娃兒有沒有跟小朋友好好相處?

上廁所會不會擦屁屁?一旦尿褲子給老師添麻煩怎麼辦……

在幼兒園能不能好好喫飯呀,別餓肚子也不敢說……

會不會有小朋友欺負娃兒?會不會不敢跟老師說?

娃兒太調皮了,老師會不會一氣之下對TaXXX……?!

……

其實大多數的擔心,在接到娃兒回家之後,都能夠化解,但……總有那麼些時候,要瞬間變驚恐臉,比如以下情景:

發現寶貝兒情緒不對或者身上有傷,問Ta怎麼了

——嗯……QAQ

——哎?怎麼了?誰打你了嗎?

——嗯!QAQ

——誰?老師嗎?

——嗯嗯……

於是,靈魂拷問來了!

要不要去幼兒園找老師對峙?

如何看待寶寶說幼兒園老師打自己?

我該相信老師還是該相信寶寶?

關於這種事

並不是個例

不少媽媽都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知乎用戶@池小妞就在回答裏寫過,寶寶跟自己說:“李老師打我。”但是在印象中,李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於是細想了一下:

我發現小孩子的認知和大人不一樣,我兒子幾次告狀別人打他最後都沒有:

比如他和他爸爸說我打他頭,實際是我生氣吼了他幾句。他就覺得自己頭疼,像被打一樣疼。

說幼兒園一個男生經常打他,實際情況是那個男生比他壯,玩鬧的時候碰到他,他覺得疼,就好像被打了一樣。

後來跟寶寶聊天:

——你們幼兒園你最喜歡那個老師啊?

——李老師啊。

——爲啥啊?

——她對我們好啊。

——李老師有時候也會被你們氣到爆炸吧?

——對啊,她就會兇我們。

——怎麼兇呢?

——小朋友們別說話了,都安靜!

——哦,聽起來還沒有媽媽兇呢?那你們老師會不會拍拍小屁股讓你們安靜呢?

——不會,她會讓不想坐下來的小朋友去安靜角站着。

——李老師沒打過你嗎?沒有啊。

emmm……

再經過幾次迂迴,終於搞清楚,兒子說老師打他那天被罰站,心裏不高興。

那……這說明這個寶寶在撒謊嗎?

並不是哦!

還有幾個例子

@橙子:我兒子幼兒園時說老師好凶,我問怎麼兇的學一學給媽媽看,他就豎起一根手指在嘴巴邊做出噓的樣子[飆淚笑]

@隨波逐流:對,我女兒說老師兇兇她,我說怎麼兇的?她說,老師說:臭孩子!你給我快點睡覺![捂臉]還有一次,說老師對她不好,我說怎麼對你不好了?她說:老師說我襪子穿的不對!。。。。。

@彭晗:我孩子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有一天回來說:媽媽,我今天吐了。我問:爲啥?答:因爲我哭了!我又問:你爲啥哭?答:劉老師打我了!我說:爲啥打你啊?他說:因爲我把飯打翻了!我說:打你哪兒??他說:打屁股了!我直接回答:該!然後就給他講了一些要愛惜糧食之類的!然後這個事兒就過了!(其實主要原因是:放學我接孩子的時候看見劉老師在耐心的給我兒子餵飯)

看出來問題了嗎?

其實就是……

有的時候

小孩子的理解

跟我們平常的理解

是不一樣的!

所以不能簡單的用大人的思維

去判斷孩子的處事哦!

@來一斤瓜子:哈哈哈哈,很小的小盆友確實會把一些假想當成真的。

@劉能村長:幼兒園的孩子還分不清想象中的事物和現實中的事物。經常會把想象中的事情說的有板有眼……我閨女就是這樣

那孩子說的話東一句西一句

我怎麼判斷Ta到底受沒受委屈

首先,切記不要引導性提問

比如之前舉例的,發現孩子身上有傷,就問是不是被打了,得到肯定回答後,又問是不是老師打的……

小編非常理解,現在因爲幼兒園操作不規範甚至虐待孩子的新聞常常霸屏,導致很多家長一發現孩子有些不對,就會聯想到是不是老師做了什麼。

但事實上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

坐着的時候不好好坐在椅子上,非要把椅子翹起來,自己摔了;

室外活動的時候,跑到樹叢裏,被樹枝劃傷了;

跟小朋友打架了/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

……

尤其是當自己的錯誤導致的受傷、衣服破損等“不好的結果”

(會被媽媽罵),下意識地會逃避問題,當你給出一個“是不是”的選項,而這個選項可以完美躲避掉自己的錯誤,小朋友就會順着點頭。

所以,爸爸媽媽們一定注意,跟寶寶溝通的時候,不要有引導式的問答!!

@田呀呀呀:你這個叫引導性問問題,基本上答案就只有是或者不是,小孩給你回答後你就會反覆再問,小孩就會以爲自己的回答不對然後再重新回答,這樣的事情最好就是和小孩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大概就能知道答案了。

觀察小朋友是否“受傷”

這個“受傷”包括身體和心理哦!

身體的傷,自然就是肉眼所見的比如淤青、紅印、針眼之類的。

心理受傷可能表現爲情緒低落、沮喪等,但要區分一時的不開心,和真的對“去幼兒園”這件事有“抵抗情緒”——做錯事捱罵也會不開心,但隔天就好,如果幼兒園被人欺負、孤立,是會產生強烈的抵抗情緒的。

詢問其他相關人

如果孩子實在說不清,又確實表現受傷了,覺得直接問老師會尷尬,那可以詢問其他的人。

家人,詢問一下知不知道孩子今天怎麼了,這裏的傷怎麼弄的,因爲也很有可能是發生在家裏的事情哦~

同班家長,可以問問其他家長,班級裏最近有沒有什麼事情呀,自己寶寶有沒有跟小朋友相處很好呀,覺得其他小朋友喜不喜歡某某老師之類。如果其他家長都沒發現什麼事情,那可以直接去問問老師啦。

同班小朋友,同班的那麼多孩子,總有幾個口齒伶俐的,可以放學接娃的時候一起聊聊天,問下發生了什麼事。

@輝輝:我菇涼有個同班的好朋友,入園沒多久,就一直斷斷續續生病,不去幼兒園,家裏人也很發愁。我跟她家長聊過,家長說因爲身體不好,入學不適應。

我問我閨女,我閨女說,她不上學是因爲班裏有個小盆友老是推人撓人,她就哭了。我問那個小盆友推別人麼,我菇涼說:也推別人,但是我看到她會藏起來,這樣她就不推我了。

如果孩子班級有關係不錯還口齒伶俐的孩子,可以藉着一起約着玩問問。孩子們都是當事人,也許比大人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

詢問老師

其實大多數老師是可以接受家長正常的詢問的——在合理的時間、心平氣和的詢問。

一定不要怒氣衝衝地去質問老師哦!

要說新聞,反轉的也不少,但顯然反轉的熱度沒那麼高,所以,再怎麼心焦自己的孩子,也還是要保持理智呀!

而且,當老師的描述(已查證的事實)和寶寶的描述不一樣的時候,相信老師,並不代表不相信寶寶,這一點一定要跟寶寶講清楚:這件事到底是誰錯了,老師爲什麼會批評你,這種情況並不是打你哦,爸爸媽媽批評你的時候是不是也這樣……

培養寶寶的表達能力

孩子提前學會自理、自我表達,不僅可以更適應沒有人“伺候”的生活,也會讓寶寶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哦!

這裏家長要知道,自己擦屁屁、自己穿衣服、好好喫飯等等習慣並不是需要上幼兒園,讓幼兒園幫孩子糾正的,即使在幼兒園學會了,離開那個需要“自立”的環境,又會變回家裏的小王子、小公主。

所以,不管上不上幼兒園,家長都應該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而自我表達,同樣需要家庭的培養——鼓勵孩子嘗試着表達,不要孩子什麼都沒說,就懂了,畢竟孩子要出去跟別人交流的,其他小朋友不瞭解Ta,聽不懂Ta說話,很有可能不跟Ta玩耍哦。

另外,小孩子有時候會分不清現實和想象,比如說很多媽媽聽過小孩子會說一些讓人毛骨悚然的話,什麼那裏昨天那個婆婆啊、後面有人啊……一部分是孩子表達不準確,一部分是孩子腦海裏的想象跟現實混淆了。

所以,培養自我表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讓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更容易向大人求助,在困難的時候能夠描述清楚,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會更放心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