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筆者:扶蘇

作爲聖誕老人的交通工具,馴鹿在人們的心目中同樣十分神聖。這種擁有巨大的角的動物,一直生活在寒冷的北極圈附近,並且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

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早期人類馴化馴鹿有很多重要的原因,畢竟它們的優勢要遠遠超過其他北極圈附近的動物,才能夠被聖誕老人“相中”,成爲著名的“山林之舟”。

馴鹿蹄子構造特殊,能根據季節變化調節厚度

第一,馴鹿長期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它們早已經進化出適應這種獨特環境的生理結構,尤其是它們的蹄子。

通過觀察就可以發現,馴鹿的蹄子四周分佈着大量剛毛,能夠在雪地中起到防滑保暖的效果。即便到了夏季,北極圈附近多苔蘚,容易打滑,剛毛爲馴鹿的蹄子增加了接觸面積,減少了摔倒的頻率。

此外,馴鹿的腳掌還能夠根據季節變化調節厚度,更好地保障了它的靈活性,從而爲它們的生存提供了更多支持。

馴鹿的眼睛能看到紫外線,冬季放大而夏季反射

第二,馴鹿的眼睛在動物界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根據生物學家利用先進儀器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得到的線索,馴鹿的眼睛能夠看到紫外線的存在,在不同的季節裏,馴鹿的眼睛在光線照射下還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由於北極圈內存在極晝和極夜的現象,馴鹿必須對此作出調整,所以它們需要在冬季放大紫外線,在夏季反射紫外線,從而防止自己的視力受到侵害。

馴鹿的毛髮擁有多孔結構,能保溫和增加浮力

最後,馴鹿的皮毛也十分特殊,很多獵人還曾將其作爲重要的戰利品炫耀。根據生物學家的觀察和研究,馴鹿的毛髮擁有多孔結構,這能夠大大提高保溫效率,如果馴鹿不慎掉入水中,還可以增加浮力。

作爲北極地區體型較大的動物之一,馴鹿的抗寒能力也十分強大,它們甚至進化出了兩層皮毛,用來對抗零下四五十度的低溫不成問題。

生物學家還發現,馴鹿能夠通過脫落的毛髮來找回自己的曾經走過的路,這也是它們適應季節變化的重要標誌。

馴鹿適應北極的極晝極夜,熬夜不比貓頭鷹遜色

除此之外,馴鹿的晝夜切換能力在整個自然界都是數一數二的,它們熬起夜來也不比貓頭鷹遜色,這與北極地區的極晝極夜現象有關。

如果人類在北極地區活動,很快就會因爲難以適應極晝極夜的情況而出現睡眠紊亂,不利於身體的健康發展,而馴鹿可以沒日沒夜地活動。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它們還能夠隨意調節自己的休息時間,這也是它們能夠成爲北極地區重要交通工具的原因。

馴鹿在北極地區的人們眼裏十分神聖,甚至成爲他們的精神依託,在我國東北地區也有馴鹿分佈,關於它們的研究仍然在不斷進行。

遺憾的是,目前馴鹿的數量正在不斷減少,飼養成本高和偷獵嚴重等問題都嚴重威脅到了該物種的生存。如果人類不及時對馴鹿進行保護,恐怕它們最終也會像那些已經滅絕的動物一樣變成一個遙遠的傳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