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洪泉

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爲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爲主。在兩頭婚家庭裏,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中國青年報百度客戶端12月21日)

男婚女嫁人之大倫,是人類的一大傳統。不管是女子嫁入男方,還是男方入贅女家,都是一種婚姻方式。“男不娶女不嫁兩頭婚”其實也是一種方式,是面對獨生家庭的一種嘗試,充其量只是一種遊戲或者生活方式。

實事求是的講,一看到這個提法,我首先想到的離婚的那種“離婚不離家”。雖然是離婚,但還囿於某種感情和關係,一些離婚的人還保持着在一起住的習慣。事實上,兩個人結婚不在一起,和沒結婚一樣,無所謂好或壞,只是一種結合方式。即便生孩子後,孩子適應與否,對孩子的培養教育是好還是壞,都是一種不好推測,無法預見的事情。

在我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一種保姆式的。而在很多西方國家,孩子就像一個鳥窩的鳥兒,出飛以後就不再和父母一起生活了,據說,也不全是如此。不管如何說,婚姻和家庭,夫妻之間,夫妻和子女該如何相處,都是一種模式和方式,究竟什麼是好,根於彼此之間的感受,只要大家能相互適應,適應生活和自然界等多個方面,主要是孩子和周圍的融合等問題。

合適的都是最好的,存在的總是合理的。男不娶女不嫁兩頭婚,既然存在了,就應該有存續的道理,無需推動或開倒車。如果男方或女方,只要一頭感覺不變不合適不舒服,即使你再說好,再敲邊鼓,也沒有用。男不娶女不嫁兩頭婚,是存在還是消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就像一些家庭多生孩子,或者不要孩子,只是個人習慣和喜好的事兒,別人說啥都不是個事兒。

一個簡單的事件,因爲媒體和公衆的關注,而引起衆議。但事情不會因爲關注而蓬勃發展,也不會因爲你的不關注而江水倒流。多年以後,大家回首再看,只能淡然一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