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共鳴”,肯定不是隻有少數人才能產生的,不是隻有“經歷過的人”纔有共鳴。優秀的文學作品,是讓多數人產生共鳴,體會文學作品“當事人”的情感。如果只有少數人才能產生共鳴,證明文學作品很失敗。

比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劉備帶領文臣武將創業艱辛的形象,就呈現在讀者面前。讀《出師表》而動容,也不是說非得是居於高位的人才能感受到。

朱自清的《背影》,通過對父親買橘子的動作細節描寫,使得“父親”這個形象,高大上起來,每一個讀者讀到此,都忍不住掉眼淚。

閻連科的《日光流年》,對苦難描寫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對藍四十的刻畫,更讓人悲痛。

不過我不是要列舉文學作品中的種種讓人感動的描寫,而是提出自己的一點個人偏見。

苦難文學,從相對角度上來說,“比較”好寫——加了引號的意思是,是想從另外角度來闡述,而不是說苦難文學真的好寫。像《平凡的世界》雖然技巧和文筆都談不上優秀,但之所以能獲得多數人的認可,我覺得主要的還是在於對“苦難”的“崇拜”。“苦難”一直被視爲一直高尚的道德。比如說某某人受過苦,經歷過洪水和地震,挖過海河,老一輩的人這麼一講,年輕人都覺得長輩了不起。即便你不寫成文學作品,“長輩”的形象也足夠高大上。所以,多數人對《平凡的世界》能夠產生共鳴。

“苦難”其實不僅僅是一段經歷,而是大多數人的一種共同語言。只要你經歷過苦難,對方毫無疑問地就能夠理解你。當然這種苦難屬於大背景下的,比如老一輩經歷過的那些事兒,今天就是創業的艱辛了。

前幾年流行的《人間失格》,其實是少數人產生了共鳴——主要是患了心理疾病的讀者(比如抑鬱症),沒有患抑鬱症的讀者也能產生共鳴,我覺得還是同情葉藏的悲慘經歷。

其實我看《人間失格》的時候,覺得葉藏雖然悲慘,但表達情感的時候,會給人一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嫌疑”。當然葉藏的痛苦,我覺得屬於“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葉藏和一個女人一起跳水自殺未遂後,被家裏斷了供,後來有女人提供他住所和金錢資助。我對書的細節一般不怎麼記憶,反正葉藏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直有女人(或男人)關懷他。但是也正因爲他獲得了很多女人愛,他反而痛苦。

《人間失格》裏面,看到作者的不斷訴苦,然後不斷地去批判周圍人的虛僞。像是學生一般。

有些人不理解《人間失格》裏面葉藏的痛苦,覺得這部小說是宣傳消極思想,頹廢思想。而反駁者說:你沒有感同身受過,所以不理解。

比如有人無法理解電影《少年的你》,無法理解校園欺凌。反駁者說:你沒經歷過,所以不理解。

我覺得一個只有少數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一種情感,這種作品是非常失敗的。

少數人經歷的痛苦,如何讓多數人體會到,這需要作者去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