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和內容無關。

文學有用嗎?文學是必需品嗎?很多人都認爲文學沒用,或者說文學的用處在於“毫無用處”。很多人認爲,文學是生活的調料品。這麼說來,打工詩人許立志,明明物質條件不好,還要在那裏寫詩歌陶冶情操,這純粹是不務正業——你應該先管理好生活,再寫詩歌。

我的文章一般都是談感想,缺乏理論深度。因爲時間有限,所以我也只能在一個狹窄的寫作領域談感想,也因爲如此,我的自媒體號也賺不了錢,純粹寫着玩兒——中文系出身或者業餘學習理論的,比我強了千萬倍,這些人的文章更有營養,而不像我這種看了開頭也沒啥看頭了。

相對於理論,我更喜歡寫作,因爲寫作要比理論“更實際”一些,寫作就好像槍炮,可以直接對敵人開戰。當然,如果有條件,理論加寫作能力,那當然是上上之選。

關於談如何寫作,我只有一點粗淺的經驗。不過我覺得寫作這東西,你看多少理論也沒用,重要的是你拿着自己的作品,讓專業的人去鑑賞。

其實我有時候並不覺得寫作就如何如何偉大,我覺得寫作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比如許立志這種)。不過我覺得,一個詩人也好,作家也好。作品除了讓作家本人受益,更重要的是讓其他人受益。而不是讀了作品,只佩服作家的水平,而忘了作家的目的。

文學是否是必需品,我覺得在和平年代,文學是必需品。戰爭年代,文學是精英的必需品。

有人常說“逆境成就人才”。古人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這些言論是否正確,我覺得屬於見仁見智。一個人如果成功了,你可以這樣說,顯示出你的牛X來。但不是所有處於逆境中的人,都能成爲人才,也有可能直接跳樓自殺了。

文壇現在的鐵西三劍客,在互聯網繁榮的今天,開始寫上個世紀的“東北下崗潮”,忽然就在文壇大火了。鐵西三劍客中的一個作家,談及爲什麼今天才寫東北下崗潮,說有些情感是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明白的,所以現在才寫東北下崗潮的故事——不是原話。

我覺得,一個人受到的心理傷害,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什麼都喫,甜的鹹的,油膩的,還熬夜。一個人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身體好,熬夜和胡喫海塞不算什麼,但是到你年老的時候,你以前的放縱都會讓年老的你埋單。

一個人受到的心理傷害也是如此,其實有些事情,在你還是中學生的時候,覺得受到的傷害可以暫時忽略,覺得和父輩受過的苦比,算不了什麼(他們也經常這樣教育),但是到了你越來越年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以前受到的傷害,就會吞噬你的生活。這個時候,你就會反思,是什麼原因導致你現在的生活如此。寫作不是一味地諷刺,而是反思。

苦難文學相對來說,比較好寫,因爲你即便水平不是很高,偶爾也能寫出影響大多數人的作品來。比如你的痛苦可以在作品裏可以”直抒胸臆”,不用拐彎抹角。有人曾問過,如果挑選當代四大名著,會如何挑選。《平凡的世界》是多數人提到的符合當代四大名著標準的作品之一。其實作爲“苦難文學”系列代表,我覺得至少你要挑選一部文筆和敘事能力尚可的,就算不挑選閻連科的作品,那也得是《白鹿原》。

但是今天的某些事情,你就不能“直來直去”地寫痛苦了,需要用反諷,心理反向描寫,等等,總之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直來直去的敘事,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像廢物(特指某些題材)——要想不讓別人覺得你是廢物,你就得自稱廢物,以廢物的視角來敘事。其實,《人間失格》作者太宰治以丑角的視角來敘事,本身是一種故意性,想以貶低自己的角度來批判社會,而且表達痛苦也是直來直去的——我假裝早熟,別人就傳說我早熟《斜陽》太宰治雖然以丑角的視角來敘事,但他並不自卑。他不是一個自卑的人。自卑的人寫小說,雖然也以丑角視角來敘事,但只是批判自己,不批判別人。當然了,也不是說,上了歲數的作家,水平就一定高。年齡只是作家創作出好作品的一種可能性優勢,但不是必然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