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女真”与“熟女真”

(澶渊之盟形势)

1004年,(北)宋、辽澶渊之盟后,中国各鼎立政权及其子民都进入了休养生息的时期,辽朝得以有较为充足的精力去研究和探讨对女真等部族的治理办法。

当时担政的萧太后与辽圣宗母子根据女真人散居且文化水平差异巨大的实际,结合女真人所处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将其分为“系籍女真”和“生女真”,简单说,就是所谓的“熟女真”与“生女真”。

到辽圣宗时代,契丹人已全面完成了汉化进程,主要标志体现在官职与中原王朝基本一致,皇家礼仪、仪轨与赵宋相同,教育体系、典籍教材基本全盘从北宋“拷贝”,服装服饰与中原没有区别。对于女真这类少数民族的管理方式甚至治理理念,辽朝也全部继承了汉人政权长期形成的对少数民族的管控模式。

就拿“系籍女真”和“生女真”的分类来说,即完全承继汉人传统的“熟番”和“生番”的概念。具体说来,“系籍女真”也称“系辽女真”或“系案女真”,也就是所谓“熟女真”,指的是纳入辽朝人口正规统计、相对正常进行课税课捐的女真族群,这部分人口原先居住在渤海国境内(大约在今天朝鲜咸镜北道、咸镜南道一带和图们江、鸭绿江两岸),渤海国被辽朝灭亡后,他们直接与契丹人和高丽人为邻,生活水平和生产力发展均长期受较其先进的其他民族影响,远远超过生活在东北北部的其他女真人。

辽圣宗初年,辽廷先后派出宣徽使兼侍中耶律阿没里(字蒲邻。遥辇嘲古可汗之四世孙,圣宗时期著名军事将领和重臣,曾与耶律斜轸一起深得萧太后的信任)、林牙萧恒德(字逊宁,?-996年,娶辽景宗女越国公主为妻,辽大将。曾配合耶律阿没里屡立战功)、枢密使耶律斜轸(字韩隐,?-999年,辽世宗、穆宗族兄,景宗族叔,深得景宗器重,并对维护圣宗的统治权威立下汗马功劳。在对北宋战争中,先后在高粱河之战、燕云之战等战斗中屡立战功,曾打败潘美、杨业所带领的北宋北征军西路军,奠定了辽朝与北宋对峙的基础)等将领对这部分女真进行征讨,俘获口10余万,马20余万匹,并迫使临近的女真术不直、赛里等八个部族归附辽廷。对于这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经济较为发达、与契丹交流较多的女真人,辽圣宗下旨将他们正式编入户籍,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迁其到靠近契丹本部的东京辽阳,这部分正常纳税、服兵役的女真人被称作“系籍女真”,或“生女真”。辽廷允熟女真实施自治,设立大王府管理,各部首领听从辽廷任命的大王节制。

(辽朝萧太后)

“回霸”部

熟女真里还有一部分被叫做“回霸”的,他们当时居住在辉发河流域(发源于中国吉林省辉南县,流经磐石市,于桦甸市流入第一松花江),在《辽史》里写作“回霸”,在明、清史籍里写作“回跋”,在其它史籍中出现时又写作“回怕”、“灰扒”。

“辉发”是一个契丹词语,本来的意思是“往来无禁”。回霸部其实也是肃慎系统的一支部族,后来是靺鞨人中的一部分。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被辽朝灭掉后,定居的渤海人被强制前往契丹本部和燕云一带,同时,为防备万一,辽朝严令在东北地区剩余的原渤海人不得私藏武器,而回霸部却因一直与渤海人或粟末靺鞨人血缘、联系较远,反而受到辽廷的优待。回霸部也被作为熟女真的一种,同样被辽廷纳入户籍和赋税管理,由咸州兵马司(即辽朝东京道辽阳府咸州路,兵马司是为一级行政区内处理军政事务的政府机构。咸州,即今中国辽宁省开原市古城)处理其相关事务。由于地处更北,回霸部又被称为“北女真”。

(女真人)

在辽圣宗时期以后,随着与汉、契丹等先进民族交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熟女真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又有了长足进步。辽朝逐步设立了北女真大王府、北女真兵马司等军政机构不断完善对北女真的管理,

此外,辽朝还设有鸭绿江女真大王府、长白山女真大王府、蒲卢毛朵部女真大王府等机构,分别管理同属北女真系统的鸭绿江部、长白山部、蒲卢毛朵部等部众。

生女真的特征

相对于上述那些由辽廷进行类似郡县制管理的熟女真而言,生女真则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非常落后,物质匮乏,多数民众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半原始社会形态;

二,文化教育水平低下,尚存大量结绳记事、刻木为铭的情形;

三,部落之间互不统属,为了自然资源或人口争夺的需要,经常相互攻击;

四,以散居、流动方式为主,多生活在大山老林等自然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按照古人的说法即:“地方千余里,户口十余万,散居山谷间,依旧界外野处,自推雄豪为酋长,小者千户,大者数千户,则谓之生女真”(见徐梦莘之宋代史学名著《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全书二百五十卷,采编年体例。所谓“三朝”,指北宋徽宗赵佶、北宋钦宗赵桓、南宋高宗赵构三朝)。

(辽朝疆域)

在辽朝中期特别是有位君主圣宗及其母萧太后长期统治中,生女真摄于大辽之声威,俱臣服朝廷,只是由于过度分散和经济文化落后等原因,实际上处在部落之间不相统属、高度自治的形态,既不被编入辽籍,也不正常缴纳赋税,只是有事时派青壮男丁加入辽军参战而已。

当时,生女真内部也未形成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各部落“胜者为王”,由部落首领定期向辽廷贡献马匹、人参、蜜蜡、海东青等土特产以表归属。生女真部族、部落众多,有“108部”、“72部”等多种说法,其实都说明其分散的事实。

如果说熟女真多源于原靺鞨民族共同体中的粟末靺鞨的话,那么生女真则是黑水靺鞨的传承。

生女真生活的地方,地域非常辽阔,大体涵盖今天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北半部,朝鲜半岛的北半部,以及俄罗斯境内库页岛、乌苏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即冬至日本海,南到辽河,北到北极附近,西至蒙古高原的广袤地带。

“四时捺钵”下的女真人

随着辽朝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日益丰富,辽朝统治者和契丹宗室贵族更加贪图享乐,已经全然没有了太祖耶律阿保机当年初创基业时的勃勃雄风,就连传统意义上的“四时捺钵”体制(语出元人脱脱等人纂修的《辽史·营卫志》:“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又称四时捺钵。

契丹皇家的四时捺钵,根据辽帝的个人喜好而有所变化和不同,以致后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指皇帝的四季渔猎活动。)也更多流于形式,更多变成对各地各民族的一种“定期”的横征暴敛。其实,捺钵应是对养尊处优的皇室宗亲一种身心历练和状态维持,也应是对疆土和人民的一种巡视和宣威,更是对“蠢蠢欲动”者的一种无言震慑。

因此,“变味”的捺钵在辽中期后,已然不知不觉地堕落为为破坏朝廷权威、自毁形象、加重民众负担、激化阶级和民族矛盾之“利器”,这恐非当初应有之意了。

在半山黑水间,在契丹人和辽朝若有若无的关注中,在经历着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后,女真人如同一个孩童,悄然成长着,变化着,他们期待走出森林,走出离散和蒙昧,犹如那蚕宝宝,试图冲破重重的壳儿,早日见到美丽的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