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女真”與“熟女真”

(澶淵之盟形勢)

1004年,(北)宋、遼澶淵之盟後,中國各鼎立政權及其子民都進入了休養生息的時期,遼朝得以有較爲充足的精力去研究和探討對女真等部族的治理辦法。

當時擔政的蕭太后與遼聖宗母子根據女真人散居且文化水平差異巨大的實際,結合女真人所處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將其分爲“系籍女真”和“生女真”,簡單說,就是所謂的“熟女真”與“生女真”。

到遼聖宗時代,契丹人已全面完成了漢化進程,主要標誌體現在官職與中原王朝基本一致,皇家禮儀、儀軌與趙宋相同,教育體系、典籍教材基本全盤從北宋“拷貝”,服裝服飾與中原沒有區別。對於女真這類少數民族的管理方式甚至治理理念,遼朝也全部繼承了漢人政權長期形成的對少數民族的管控模式。

就拿“系籍女真”和“生女真”的分類來說,即完全承繼漢人傳統的“熟番”和“生番”的概念。具體說來,“系籍女真”也稱“系遼女真”或“系案女真”,也就是所謂“熟女真”,指的是納入遼朝人口正規統計、相對正常進行課稅課捐的女真族羣,這部分人口原先居住在渤海國境內(大約在今天朝鮮咸鏡北道、咸鏡南道一帶和圖們江、鴨綠江兩岸),渤海國被遼朝滅亡後,他們直接與契丹人和高麗人爲鄰,生活水平和生產力發展均長期受較其先進的其他民族影響,遠遠超過生活在東北北部的其他女真人。

遼聖宗初年,遼廷先後派出宣徽使兼侍中耶律阿沒裏(字蒲鄰。遙輦嘲古可汗之四世孫,聖宗時期著名軍事將領和重臣,曾與耶律斜軫一起深得蕭太后的信任)、林牙蕭恆德(字遜寧,?-996年,娶遼景宗女越國公主爲妻,遼大將。曾配合耶律阿沒裏屢立戰功)、樞密使耶律斜軫(字韓隱,?-999年,遼世宗、穆宗族兄,景宗族叔,深得景宗器重,並對維護聖宗的統治權威立下汗馬功勞。在對北宋戰爭中,先後在高粱河之戰、燕雲之戰等戰鬥中屢立戰功,曾打敗潘美、楊業所帶領的北宋北征軍西路軍,奠定了遼朝與北宋對峙的基礎)等將領對這部分女真進行征討,俘獲口10餘萬,馬20餘萬匹,並迫使臨近的女真術不直、賽裏等八個部族歸附遼廷。對於這部分文化水平較高、經濟較爲發達、與契丹交流較多的女真人,遼聖宗下旨將他們正式編入戶籍,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遷其到靠近契丹本部的東京遼陽,這部分正常納稅、服兵役的女真人被稱作“系籍女真”,或“生女真”。遼廷允熟女真實施自治,設立大王府管理,各部首領聽從遼廷任命的大王節制。

(遼朝蕭太后)

“回霸”部

熟女真裏還有一部分被叫做“回霸”的,他們當時居住在輝發河流域(發源於中國吉林省輝南縣,流經磐石市,於樺甸市流入第一鬆花江),在《遼史》裏寫作“回霸”,在明、清史籍裏寫作“回跋”,在其它史籍中出現時又寫作“回怕”、“灰扒”。

“輝發”是一個契丹詞語,本來的意思是“往來無禁”。回霸部其實也是肅慎系統的一支部族,後來是靺鞨人中的一部分。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國被遼朝滅掉後,定居的渤海人被強制前往契丹本部和燕雲一帶,同時,爲防備萬一,遼朝嚴令在東北地區剩餘的原渤海人不得私藏武器,而回霸部卻因一直與渤海人或粟末靺鞨人血緣、聯繫較遠,反而受到遼廷的優待。回霸部也被作爲熟女真的一種,同樣被遼廷納入戶籍和賦稅管理,由鹹州兵馬司(即遼朝東京道遼陽府鹹州路,兵馬司是爲一級行政區內處理軍政事務的政府機構。鹹州,即今中國遼寧省開原市古城)處理其相關事務。由於地處更北,回霸部又被稱爲“北女真”。

(女真人)

在遼聖宗時期以後,隨着與漢、契丹等先進民族交往交流的進一步深化,熟女真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諸方面又有了長足進步。遼朝逐步設立了北女真大王府、北女真兵馬司等軍政機構不斷完善對北女真的管理,

此外,遼朝還設有鴨綠江女真大王府、長白山女真大王府、蒲盧毛朵部女真大王府等機構,分別管理同屬北女真系統的鴨綠江部、長白山部、蒲盧毛朵部等部衆。

生女真的特徵

相對於上述那些由遼廷進行類似郡縣制管理的熟女真而言,生女真則具有鮮明的特點:

一,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都非常落後,物質匱乏,多數民衆還處在刀耕火種的半原始社會形態;

二,文化教育水平低下,尚存大量結繩記事、刻木爲銘的情形;

三,部落之間互不統屬,爲了自然資源或人口爭奪的需要,經常相互攻擊;

四,以散居、流動方式爲主,多生活在大山老林等自然條件極其艱苦的地方。按照古人的說法即:“地方千餘里,戶口十餘萬,散居山谷間,依舊界外野處,自推雄豪爲酋長,小者千戶,大者數千戶,則謂之生女真”(見徐夢莘之宋代史學名著《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所謂“三朝”,指北宋徽宗趙佶、北宋欽宗趙桓、南宋高宗趙構三朝)。

(遼朝疆域)

在遼朝中期特別是有位君主聖宗及其母蕭太后長期統治中,生女真攝於大遼之聲威,俱臣服朝廷,只是由於過度分散和經濟文化落後等原因,實際上處在部落之間不相統屬、高度自治的形態,既不被編入遼籍,也不正常繳納賦稅,只是有事時派青壯男丁加入遼軍參戰而已。

當時,生女真內部也未形成高度統一的管理體制,各部落“勝者爲王”,由部落首領定期向遼廷貢獻馬匹、人蔘、蜜蠟、海東青等土特產以表歸屬。生女真部族、部落衆多,有“108部”、“72部”等多種說法,其實都說明其分散的事實。

如果說熟女真多源於原靺鞨民族共同體中的粟末靺鞨的話,那麼生女真則是黑水靺鞨的傳承。

生女真生活的地方,地域非常遼闊,大體涵蓋今天中國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兩省全境,內蒙古東部地區的北半部,朝鮮半島的北半部,以及俄羅斯境內庫頁島、烏蘇里江以西、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區,即冬至日本海,南到遼河,北到北極附近,西至蒙古高原的廣袤地帶。

“四時捺鉢”下的女真人

隨着遼朝總體經濟社會發展,物質財富的積累日益豐富,遼朝統治者和契丹宗室貴族更加貪圖享樂,已經全然沒有了太祖耶律阿保機當年初創基業時的勃勃雄風,就連傳統意義上的“四時捺鉢”體制(語出元人脫脫等人纂修的《遼史·營衛志》:“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爲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爲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鉢’。”

捺鉢是契丹語,意爲遼帝的行營——遼帝保持着先人在遊牧生活中養成的習慣,居處無常、四時轉徙。因此,皇帝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鉢,即所謂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鉢”,又稱四時捺鉢。

契丹皇家的四時捺鉢,根據遼帝的個人喜好而有所變化和不同,以致後來“捺鉢”一詞由行宮、行營、行帳的本義被引申指皇帝的四季漁獵活動。)也更多流於形式,更多變成對各地各民族的一種“定期”的橫徵暴斂。其實,捺鉢應是對養尊處優的皇室宗親一種身心歷練和狀態維持,也應是對疆土和人民的一種巡視和宣威,更是對“蠢蠢欲動”者的一種無言震懾。

因此,“變味”的捺鉢在遼中期後,已然不知不覺地墮落爲爲破壞朝廷權威、自毀形象、加重民衆負擔、激化階級和民族矛盾之“利器”,這恐非當初應有之意了。

在半山黑水間,在契丹人和遼朝若有若無的關注中,在經歷着一次次血與火的洗禮後,女真人如同一個孩童,悄然成長着,變化着,他們期待走出森林,走出離散和矇昧,猶如那蠶寶寶,試圖衝破重重的殼兒,早日見到美麗的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