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過去幾年,阿里多個業務在"最前一公里"領域以重投入的方式,搭建了數字化的倉配供應鏈體系。

日前,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從源頭解決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最先一公里"問題。

預計到今年12月底,將支持超900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產品產區新建或改建1.4萬個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規模將超過600萬噸,投入50億元資金。

冷鏈物流設施是實現農產品在產後貯藏、加工、集散、運輸等環節始終處於適宜低溫控制環境的供應鏈系統,能夠降低產後損耗、保持品質,是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2月18日,在參加阿里巴巴"2020數字農業50人論壇"時,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朱明表示,農產品保鮮最重要的環節是在採後一段時間,美國農產品採後預冷率達到60%~80%,中國目前只有5%。

"最先一公里"也被稱爲"最前一公里"。過去幾年,阿里巴巴多個業務在這一領域以重投入的方式,搭建了一個數字化的倉配供應鏈體系。

首先是產地倉。過去一年阿里重投入建成昆明、南寧、成都、淄博、西安等5大產地倉(集運加工中心),形成了從田間地頭到加工中心的高效鏈路。

記者獲悉,這些產地倉和背後阿里正在建設的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已經覆蓋18個省300個縣域,一年可支撐100萬噸農產品上行。

通過西安產地倉,今年西北1000個偏遠地區的村莊,首次參與天貓雙十一。以前村民的銷售模式是果商進村收購,賣往鄰近的批發市場。今年依託西安產地倉,這些西北村莊有了直抵西安的冷鏈物流,蘋果遠銷全國。

在西南,12月雲南新平縣冰糖橙出現1.4萬噸滯銷,阿里總共收購了5000噸果子。靠着前期建成的倉配體系,採摘後的冰糖橙可以迅速運抵昆明產地倉進行分選。同時,爲了保證冰糖橙的鮮度,阿里研發了地頭保鮮和入庫保鮮技術。技術的使用,讓消費者喫上了口感更好的果子。

阿里巴巴數字農業採銷負責人盛聰介紹,阿里"最前一公里"的特點是,產、供兩端的數字化。

在種植端,阿里給了合作基地和農戶種植、採摘標準,通過數字化系統監測和指導,確保種出來的農產品優質且降低損耗。在供應鏈端,通過基地的冷庫、輻射基地的冷鏈物流和產地倉,穩定農產品品質的同時,也爲每一種農產品建立分級標準,從而真正實現優價。

產地倉之外,加上菜鳥、盒馬的數字農業新基建,共同構成了阿里巴巴"最前一公里"的數字化倉配體系。

菜鳥已在全國25個省份700個縣域建成物流共配體系。依託該共配體系,菜鳥的農產品尋源小二活躍于田間地頭尋找優質農產品,幫農民對接阿里巴巴各電商平臺,"產銷運"聯動幫助農產品直通城市餐桌。

盒馬的冷鏈物流體系,目前已經接入其在全國的550多個農產品基地,孵化出超過120個盒馬村。(文/阿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