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慘死,廉頗遭棄用,只有王翦一人善終,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李牧。素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蘇洵在《六國論》中雲: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爲郡……

正如蘇洵所說,自李牧被殺之後,秦將王翦縱橫天下,再無敵手。秦國滅趙,指日可待。

一、李牧怎麼死的?

關於李牧爲什麼被殺,《史記·廉頗藺相如傳》雲:

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爲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秦國用重金賄賂郭開,郭開對趙王進讒言,說李牧要謀反,趙王遷讓趙蔥代替李牧,李牧不服,結果被趙人設計捉住斬首。

那李牧到底是誰殺的呢?《史記·趙世家》記載:

其(趙王遷)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

且不說《史記》的可信度如何,但如果按照《史記》的一整套說法,收受賄賂,陷害李牧的是郭開,而聽信讒言,誅殺李牧的是趙王遷的母親倡後。

在歷史劇《大秦賦》中,李牧之死皆是郭開一人之“功”,從陷害李牧到誅殺李牧,皆是郭開在暗中謀劃,倡後和趙王遷等人完全不知情,其實,這麼表達,多少有些膚淺。

二、趙國人是不是傻?

秦國和趙國本是同宗同源,秦國由“商鞅變法”逐漸崛起,趙國則由“胡服騎射”實力大增,在齊國衰微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秦趙兩國是諸侯中的“雙雄”。然而,因爲秦國一直要“東出”,趙國是擋在秦國面前的頑石,秦趙之間終於還是發生了一次大戰——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時,趙孝成王誤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導致趙國40萬忠魂埋骨於斯。

長平之戰是趙國最慘痛的教訓,長平雖敗,趙國人的骨氣仍在,隨後趙孝成王、趙悼襄王又堅持了20餘年。到了秦國滅趙時期,李牧的大軍拱衛邯鄲,多次打敗秦軍,秦將王翦和李牧對壘多次,也沒討到便宜。

也許有人會說,李牧的軍事實力在王翦之上,筆者不討論這個問題。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嬴政若想盡快滅掉趙國,就必須除掉李牧。否則,只要有李牧在,王翦即使能夠攻下邯鄲,那秦軍也將自損八百。所以,秦國故伎重施,效仿長平之戰,再次使用“反間計”,利用郭開進讒,進而殺了李牧。

問題來了,趙國人傻嗎?當年長平之戰的教訓仍在眼前,趙王會再次中了秦人的“反間計”?李牧身爲趙國的防禦柱石,趙王殺了李牧,自毀長城,對趙國有何好處?

其實,趙王遷和倡後都不傻,因爲殺了李牧,對他們的確有好處。

三、李牧的尷尬

李牧身爲趙國名將,他的前半生基本上都在趙國北境。趙國是“四戰之地”,北臨匈奴,南接魏國,西面是強秦,東面是燕、齊。李牧在北境對付匈奴很有一套,曾連年誘敵深入,一舉殲滅10萬匈奴大軍,讓匈奴人數十年不敢南下牧馬。李牧不僅用兵如神,而且在邊軍心目中的威望甚高。特別是在廉頗、龐煖之後,李牧就是趙國軍方的頭號“大佬”。

李牧在北境數十載,邊軍士卒只知有李牧,不知有趙王。對於李牧來說,他若想穩固地位,就不能離開邊軍。對於邊軍和北境(代北)的百姓和士卒來說,若想保家鄉平安,就必須支持李牧,這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因此,當秦軍攻打邯鄲時,趙王遷下令讓李牧放棄北境,帶着邊軍馳援邯鄲時,代北的邊軍真的願意放棄保衛家鄉,去幫趙王守衛邯鄲嗎?而且,當時代北正好發生地震,趙王遷讓李牧放棄代北,其實有丟掉負擔,不願賑濟災民之意。在這種情況下,李牧所代表的邊軍,和趙王遷所代表的趙國王室,就有了較大的矛盾衝突。

所以,當趙王遷下詔給李牧,讓他收縮邊軍防守邯鄲時,李牧其實是有不同看法的,李牧建議從北路主動出擊,攻擊秦軍,使用“圍魏救趙”的策略,這樣李牧即可以不用離開北境,又可以救邯鄲。然而趙王遷焉能拿邯鄲城陪李牧一賭呢?

說白了,趙王遷需要的不是李牧,而是李牧的邊軍。若李牧不是軍中的大佬,趙王遷早就收拾李牧,找他人取而代之了。

四、李牧是不是忠臣?

關於李牧是不是忠臣的話題,對於很多李牧粉來說,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可能會被罵。所以,我先給出結論:李牧是忠於趙國的,但並不一定忠於趙王遷。原因有三點:

其一,當初趙悼襄王(趙偃)立倡爲後,李牧是堅決反對的。《列女傳》記載:

倡後者,邯鄲之倡,趙悼襄王之後也……悼襄王以其美而取之。李牧諫曰:“不可。女之不正,國家所以覆而不安也……”

李牧反對趙悼襄王立倡爲後,後來,趙悼襄王廢掉長子公子嘉,另立倡後之子公子遷(趙王遷)爲太子,李牧也是反對的。

所以,當趙悼襄王去世後,倡後和趙王遷當政,李牧和邯鄲的關係本就緊張。只是當時外有強敵(秦國),李牧和趙王遷都不敢輕易打破他們之間的平衡,否則會被秦國趁虛而入。

其二,後來,趙王遷聽信讒言,派趙蔥到軍中取代李牧時,李牧是什麼表現呢,《史記》雲:“李牧不受命。”李牧之所以違抗王命,無外乎三個原因:第一,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第二,認爲趙國缺了自己就會亡國;第三,自己寧願違抗王命,也不希望離開邊軍。

《戰國策》裏,趙王遷派韓倉去軍中質問李牧:

“王觴將軍,將軍爲壽於前而捍匕首……”

意思是說,大王向你敬酒,你雙手卻緊握匕首。

可見李牧趙王遷的態度。其實,李牧難道不知道違抗王命的後果嗎?他爲什麼還要這麼做呢,根本原因還是他對趙王遷的不信任。

其三,很隱晦的一點,就是公子嘉。《史記》記載,秦國攻下邯鄲後,公子嘉逃走,到了代地稱王,延續趙國宗廟,史稱代王。

在趙悼襄王時期,李牧是支持公子嘉的。後來李牧被殺,王翦合圍邯鄲,趙王遷和倡後尚且不能逃走,爲什麼公子嘉能逃出邯鄲呢?爲什麼公子嘉要選擇去代地稱王呢?別忘了,代地可是李牧的老窩啊。

筆者推測,趙王遷繼位後,李牧的邊軍和公子嘉或許還有某種敏感的聯繫。

所以說,李牧是忠於趙國的,但他未必忠於趙王遷。

五、秦趙心照不宣

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已經使用了一次離間計,他爲何會故技重施,再一次用離間計殺李牧呢?秦國怎麼篤定趙國會中計呢?其實,根本原因就在於,秦國也知道,李牧雖然強大,但李牧和趙王遷之間不是鐵板一塊,邊軍和邯鄲之間的隔閡,就是秦國的可乘之機。

而對於趙王遷來說,李牧雖強,依靠的是邊軍的力量。若換一個聽話的將領(例如趙蔥)去代替李牧,邊軍的勢力仍在,自己的王座反而更穩。只是,趙王遷沒想到的是,邊軍離開李牧,戰力大打折扣。

所以說,不僅秦王想殺李牧,趙王也想殺李牧。秦王和趙王各懷鬼胎,二者聯起手來,一代名將李牧就這樣隕落了。

本文問一家之言,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看法。本文參考《史記》《戰國策》《列女傳》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