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因斯布魯克

在維也納短暫停留幾天後,我搭乘早班機來到因斯布魯克。飛機快降落時,從舷窗望出去就是阿爾卑斯山的風景,雲霧纏繞的山上零星散落着幾戶農家。

“INNS'BRUCK”在德語裏的意思是“因河上的橋”——這個城市共有97座橋,其中15座橋橫跨因河。作爲奧地利第五大城市和蒂羅爾州的首府,因斯布魯克與德國、意大利和瑞士相鄰,被譽爲“中歐的十字路口”。整座城市被阿爾卑斯山環繞,所以又被稱爲“阿爾卑斯的心臟”。

因斯布魯克

這天是週日,街道兩旁很多商店都沒有開門,路邊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有清晰的界限,不時有人騎着自行車飛馳而過。

作爲世界著名冬季運動之城,這座城市曾舉辦過1964年和1976年的冬季奧運會、1984年和1988年的冬季殘奧會,以及2012年的冬季青年奧運會。

2012年冬季青年奧運會上的冰壺項目比賽

我這次來到因斯布魯克,目的就是去這個雪場體驗一次滑雪入門課程。

從因斯布魯克前往史度拜冰川雪場,會經過史度拜山谷。這條山谷位於因斯布魯克西南部,長度約35公里,是史度拜–阿爾卑斯山脈的中央山谷。山谷中共有5個小鎮,可以開展的戶外項目涵蓋了登山、雪橇運動、滑雪和滑翔傘等,山谷的盡頭就是史度拜冰川雪場。雪場內有一個海拔3210米、名爲“蒂羅爾之巔”的觀景臺。身處觀景臺,可以看到周圍109座3000米以上的山峯,雪場內還有一個約200米的環形冰洞,但要從12月至次年5月纔開放。

史度拜山谷

往返於因斯布魯克和史度拜冰川雪場的巴士每半小時一趟,全程45分鐘。我預定的民宿,位於因斯布魯克和史度拜雪場中間。離開因斯布魯克後,一路上都是鄉村風光,沿途木屋陽臺上都點綴着簇簇鮮豔的小花,極有風情。

第二天早上7時半出門,天朗氣清。我來到雪場售票處,門票價格根據入場時間不同而有所調整,越早入場票價越高。8時入場是最貴的,要40多歐,10時的比8時的便宜,最晚的是中午12時入場的,因爲下午3時雪場就結束營業了。

我體驗的是雙板滑雪,在山腰上的雪具租賃商店置辦了裝備後,來到約好的地點等待滑雪教練。他剛從雪地回來,喝了一杯咖啡後我們的課程就開始了。

因斯布魯克的史度拜冰川雪場

當地初學滑雪的行話是“披薩”和“薯條”。披薩指的是從圓形的披薩切下的一塊扇形披薩,形容利用雪板的邊刃,內八字站穩和剎車;薯條指的是滑行時兩塊雪板平行的狀態。在教練的指導下,我在一個小坡上反覆練習“披薩”和“薯條”,扛着雪板一步一步走上小坡,花了十來分鐘好不容易爬上坡,不到一分鐘就可以滑下來了,如此往復。在海拔高度和反覆爬坡的共同作用下,我很快就氣喘吁吁了。

下午2時半課程結束,天氣突變,濃霧快速襲來,能見度很快就降低了。然而,當我們坐着纜車下山後,一切又清晰明朗了。

維也納音樂劇之夜

坐火車返回維也納的當晚,我拿着之前買的音樂劇門票,來到演出地點羅納赫劇院。

羅納赫劇院外觀

這座建於1871–1872年的劇院位於市中心,建成後旨在吸引中產階級觀衆並與帝國宮廷劇院競爭。後來劇院經歷了火災,重建後於1888年開放,並被改造成了歌舞雜耍劇院。二戰後它曾被用來替代戰爭中被摧毀的城堡劇院,再後來經過幾次不同機構的接管和放棄,逐漸沒落。

快被遺忘的日子一直持續到1987年,維也納聯合劇院接手了這裏,並決定重振它的昔日風采。在多方努力和一次巨資裝修下,羅納赫劇院再次成爲維也納衆多劇院裏的一顆明珠。

羅納赫劇院內部

現在的羅納赫劇院有約1000個座位和40個站立位置,但這並不絕對,座位數量會根據演出略作調整。《貓》上演的當晚,有994個座位和30個站立位置。

音樂劇《貓》劇照

這部源於英國的音樂劇,曾斬獲多項國際大獎,被譽爲音樂劇的經典。其中的歌詞多數取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T.S.艾略特的詩作《老負鼠的貓經》,並由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改編成音樂劇。

它的劇情圍繞着一支名爲“傑利科”的貓族成員,在年度傑利科舞會上,它們要決定哪隻貓能升上貓之天堂並重生。爲了獲得這個機會,魅力貓、火車貓、魔術貓等來自各個階層的貓,輪番在舞臺上展示自己。最後,曾經風風光光如今邋邋遢遢、受到其他貓族厭棄的魅力貓回憶往昔,感嘆美好時光已逝,配合歌劇中的經典曲目《回憶》感動了全場。

音樂劇《貓》劇照

劇院不大,整個觀衆席都沒有離舞臺太遠。站臺分佈在半圓形觀衆席的兩端,每邊可站十來個人。當大燈熄滅,只留下舞臺上的幽幽藍光時,身穿裝飾毛皮和高筒靴、化妝成貓的演員陸續登臺。序曲《給傑利科貓的傑利科曲》響起來後,歡快的節奏感染了現場所有觀衆,大家都跟着節奏一起拍手。

演了一小時後,幕間休息時舞臺大燈亮了起來。這段時間,觀衆可以上臺與演員合影,或到演出廳外的休息區喝杯葡萄酒聊聊天。我趁機拍下一張舞臺佈景的照片發給莉莉,並向她告別。

莉莉用中文回覆我:祝你一路平安,下次再來,奧地利的夏天也好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