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富裕了,當他們回憶父輩,肯定最觸目的就是他們的忙碌。

每天從早忙到晚,匆匆的腳步,慌亂的身影,不安分的眼神,時刻無法停歇的焦慮。

連假期都是匆匆地遊覽,恨不得把整個世界在七天內走完。

如果你要我當下的人最想要的是什麼,無疑就是悠閒,輕鬆的生活。

我們的忙碌不是表面的,不僅僅是每天996 ,週末882,而是靈魂上的,永遠都處在一種匆匆的狀態。

喝茶被當作一種奢侈的姿態,拿着咖啡上電梯纔是最正常的。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美美的躺一天,就是最奢侈的。,

而週末去展覽館看看,去草地上坐一坐,曬曬太陽,恐怕就是最奢侈的享受。

而如果請假去看某個演唱會,去和朋友看演出,恐怕只有那些沒壓力的年輕人的行爲

而如果像某些國家那樣,無論是失業了,還是工作着,覺得不滿還能夠參加大街遊,則我們會覺得他們是奇妙的,爲什麼不煩惱一下自己的工作,還要去關心氣候變化,國家債務呢?

我們,似乎是無法想象這種奢侈的行爲的。長久地被侷限在自己的身體維持上,爲了一口飯,爲了一所房子,爲了一身漂亮的衣服,爲了生存。

而生存之外的藝術、政治,彷彿也是一種生存,把政治當作職業,把藝術當作職業,還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再高尚的事業,也可以換算成金錢。教書育人,治病救人,探索真理的科學家,研究古史的考古學家,最後都會歸結到一個字:收入和生活。

如果你閒得無聊,出於自己的興趣去做些無價值的事情,也會被某些人轉化爲“閒來直播竟然收入超過工作的丈夫的家庭主婦”“靠着副業竟然賺到比工作更多的錢”這樣的傳奇故事。

而那些真正出於興趣去生活的人,或者出於自己的價值觀去做事的人,則會被當做一神人:這些人,可不是一般人,不是你我所能想象的。

忙碌侷限了人的眼光,忙碌拴住了愛的翅膀,眼睛發亮,只在眼前的功利。

畢竟我們貧困了太久,匱乏了太久,甚至飢餓了太久,導致社會氛圍還是非常急眼的。我們還沒有適應那種從小就衣食無憂的生活,骨子裏就沒有過富裕的環境。

從人口統計學上來看,2億的50後,2.3億多的60後,2.1億多的70後,2.2億的80後,1.7億的90後,1.4億的00後,10後1.2億,加起來,80年以前的人有6.4億,加上70%多的80後,50%多的90後農村人,近乎9億多的人都大部分都是從小苦日子過來的,記憶裏就沒有過真正悠閒安全的時候,而他們就形成了社會的整體氛圍,而只有不到3億的人是生活在改革開放出成果的氛圍裏的, 他們還沒有成爲文化和社會的領軍人物,還需要給他們20年的時間吧。

悠閒背後是需要資本的,社會的平穩,經濟的平穩,觀念的平穩,都能夠讓我們滿足現狀,憧憬未來。

但是目前恰恰處在社會急劇的轉型中,城市化、全球化、工業化、數字化,人們的生活環境變化之巨大,恐怕是每一個生命體都會覺得焦慮的。抓不到根,找不到底,看不到頭,摸不着北,也許唯一穩定的東西就是變化本身。

相比較之下,國外用了500年的時間全球化,用了300年的世界工業化,用了70年的時間數字化,用了更久的時間城市化,他們尚且發生了諸多坎坷和不順,戰爭和內亂,何況短短的百年呢?從1840到如今的社會變化如此之大,清朝的時候,是一個農業的,封閉的,城市衰敗的國家,而如今的我們,是不斷城市化的,不斷全球化的,不斷數字化的,不斷工業化的生活,不但在變化,而是變化的速度始終很快。

某些停滯的國家,比如一直處於農業狀態,或者一直處於工業狀態,那麼他們就不會有什麼感覺。窮的就是窮,富的就是富,而如果是從窮到富,或者從富到窮,那麼變化纔是最大的,對人有大的衝擊的。這就是當下。

而且我們的發展不僅僅是爲了自己的,而是要超越西方,實現復興。我們不是那種一直都窮的國家,一直都默默無聞的國家,歷史上,很久的時間,從秦朝到宋朝,我們的綜合國力、經濟水平都是很強大的,個人生活水平也是很高的。但是近代卻落後了,全面的落後,以至於目前的發展,不是繁榮,而是復甦,不是興起,而是回暖。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畢竟我們遺憾了40-80年代的黃金時代,錯過了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太空探索的大潮,只能趕超,我們不能再錯過數字化、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時代。這樣一種趕超和比賽的心態,無疑讓我們忙上加忙。

公園裏的草長得很茂盛,但是有時間坐下來躺一躺的人並不多。這就是這個時代。這纔是忙碌的深層原因。而奮鬥終究會有成果的,你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