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吳謝宇案在福州開庭審理了,當庭沒有宣判,而是擇日揭曉這個北大學子的結局。在吳謝宇案的初期,吳謝宇的舅舅已經對吳謝宇弒母之事有所釋懷,明確表示能夠諒解吳謝宇,希望吳謝宇在今後還有機會對世界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但是吳謝宇對於親友送來的溫暖,似乎並沒有在內心燃起希望的火焰,矛盾的思想似乎在抗拒什麼,他表示不想尋求辯護。吳謝宇在歸案之後的表現,與當年雲南大學馬加爵似乎有相似之處。在吳謝宇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和親人的希望給吳謝宇帶來了成爲優秀榜樣的動力,也爲吳謝宇加上了厚重的成長壓力。

凡事都有兩面性,關鍵還是要看吳謝宇在成長的過程中如何辯證看待,通常而言陽光內心能夠將外界的壓力逐漸轉化成前進的動力,在徘徊和努力的過程中承擔起家庭、親人、朋友的希望,最終都能夠向陽成長,但是身爲北大學生的吳謝宇在看似光明的前程面前,並沒有選擇照亮母親的生活,而是選擇親自送走了單身的母親,而且採取的手段令世人動容。

在吳謝宇的庭審過程中,吳謝宇的中學同學來到現場旁聽。通過之前的瞭解,關心吳謝宇進展情況的人可能都有所認知,吳謝宇在周圍人眼中是一個聽話且上進的好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十分優異,而且與同學相處謙和有禮,外表看起來陽光開朗,如今吳謝宇的境遇讓許多同學和老師都難以理解。

而吳謝宇的同學之所以選擇來旁聽,也是想親耳聽到吳謝宇內心的想法,以解內心的疑惑與遺憾。或許在吳謝宇同學的眼中,吳謝宇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雖然家庭遭遇了變故,但是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媽媽心中的驕傲。原本是天之驕子的吳謝宇進入北大之後,並沒有珍惜來之不易的奮鬥成果,反而來到人生的懸崖邊,帶着自己的至親一同墜入了懸崖,從此難以自我救贖。

那麼,外邊與內心反差如此之大的吳謝宇爲什麼會走到今天的人生境遇呢?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同樣道理,吳謝宇不幸的人生遭遇離不開獨特的成長環境。雖然在求學的道路上,吳謝宇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超出了一般學生,但是在人格健全程度與心靈自愈方面,還是存在比較明顯的欠缺。常年積累的內心陰霾最終淹沒了吳謝宇的三觀,熄滅了人生向陽生長的希望。

吳謝宇的人生境遇也給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在如今的教育大環境中,家長和老師都在催促孩子追逐優異的成績、漂亮的分數、重點中學、知名大學、體面的工作、優越的物質生活,但是到頭來孩子的內心真的體會到幸福了嗎?浮躁的教育理念正在催生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寧靜的教育心態正在漸行漸遠。

通過吳謝宇的事情,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的指導者,家長和老師,都應當進行相應的反思,對孩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答案或許就在這句話的背後:教育的本質並不只是教會人們謀生,還要教會人們認清生活現狀之後依然能夠樂觀改變以達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