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

南方人被東北人花式過冬的熱搜

刷屏好幾次了。

學生冒着大雪去上課,

走路劈叉是基本功,

大家滑纔是真的滑。

萬物皆可速凍,

潑水成冰是每年的固定節目,

一瓶熱水搞不定,那就兩瓶。

報紙截圖。來源網絡

還有網絡一線牽的“雪地代寫”,

要跟誰告白,東北大爺幫你寫,一次5塊錢。

進屋裏嘮嗑,東北人有暖氣、熱炕頭,

南方人就只能靠一身正氣抗寒了。

長春雕塑公園室外雕塑。來源:攝圖網

在大東北的冰天雪地中,

長春這個城市,享有“北國春城”的美譽。

今年《自然》雜誌發佈的全球科研城市榜單顯示,

長春擊敗 “共和國長子”瀋陽、

“冰城”哈爾濱等東北老牌工業城市,

位列東北三省城市第一名,

也是全國前十的科研城市。

作爲吉林省會的長春,

顯得格外低調,卻正如其名,

承載了許多滄桑與榮光,永葆長春。

01 長春從何而來?

說一個城市環境好,

一般用青山綠水形容。

到了東北,卻流行白山黑水。

白山即長白山,黑水就是黑龍江。

整個東北地區的水源灌溉,

與這兩者有着極其密切的聯繫。

中國“七大河”之一鬆花江,

自中、朝交界的長白山天池順流而下,

從密林和草原中流過,

由於水流和陸地的雙重作用,

部分泥土和落葉、草根等形成的腐殖質,

在陸地沉澱淤積下來,

使大地變成了沃野千里的黑土平原——東北平原。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

那裏有滿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綠水旁,門前兩棵大白楊,

齊整整的籬笆院,一間小草房啊。”

多年前,一首老歌的歌詞

形象地描繪出了東北人家的生活場景。

東北平原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區之一。

黑土有“一兩土二兩油”的說法,

因此,位於東北平原的長春,

與江南的魚米之鄉一樣,也盛產水稻。

有山有水,加上優厚的自然環境,

吸引了先民的定居。

早在商周時期,

這裏就是滿族人祖先肅慎人的部落所在地。

那時她還不叫長春,有個更喜慶的名字——喜都。

自此之後,歷經扶余、高句麗、渤海、遼等政權更迭,一直處於王都政治中心的地位。

遼、金時期,

這裏一度成爲王朝的腹地,

是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和政治經濟中心——黃龍府。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

宋將岳飛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附近的郾城大破金兀朮後,

進兵朱仙鎮,相繼收復鄭州、洛陽等地。

在大好軍事形勢下,

岳飛滿懷喜悅地對部下說:

“我們乘勝進軍,直接打下黃龍府,

那時與諸位痛飲慶功酒吧!”

這便是成語“直搗黃龍”的由來。

最終,黃龍沒搗成,

岳飛受朝廷所迫退兵,

因“莫須有”的罪名,冤死於風波亭。

南宋再也沒能恢復故土,更無法直搗黃龍。

自蒙元至大明,

東北地區一向成爲遊牧民族的風水寶地,

歸於“奴兒干都司”、“兀良哈三衛”、

蒙古科爾沁部落管轄。

17世紀,明衰清興。

在白山黑水之間,

祖祖輩輩生活在此的女真人建立後金,強勢崛起,

此即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前身。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爲清,族名爲滿洲,

從此女真又被稱作滿族人。

東北,也就成了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1644年,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審時度勢,

在山海關前招降吳三桂,順利入主北京。

清入關後,滿洲勇士紛紛隨軍入關,

關外人口驟降,爲更好地保護大清的東北地區,

政府開始鼓勵關內居民移民拓荒。

但好景不長,新增移民在拓荒之餘,

也大肆開採清政府視爲“龍脈”的長白山。

長白山局部。來源:攝圖網

因此,皇太極、順治、康熙等皇帝

爲保護長白山的“參山珠河之利”,

修建“柳條邊”限制移民開發。

東北之地物阜民豐,

可謂“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裏”,

這給新移民帶來無限誘惑。

因此,大膽好事之人明知有禁令,

也甘冒生命危險,踏入這塊公認的“世外桃源”。

長白山天池。來源:攝圖網

到了嘉慶初年,

今天的長春所在地,人口已超過2300戶,

開墾荒地超過26萬畝,儼然一個小型城鎮。

眼見“生米煮成熟飯”,清政府也逐漸放開了封禁政策。

因墾民日衆,1800年,嘉慶皇帝下旨,

在今吉林長春市南始建“長春廳”,

隸屬吉林將軍管轄。

長春之名,由此而來,

至今不過200多年。

短短十年間,

已成爲清政府“廳”一級行政單位的長春,

人口數量激增,突破萬戶,

人口比原先作爲部落屬地時,多出了五、六倍。

在大規模開墾農業的同時,

一批由直隸、廣東而來的商人和山西的票莊

也在此地貿易、開設分號,

長春商業由此萌芽。

清朝吉林地圖(吉林、黑龍江將軍轄區的副都統作府級處理)

到了19世紀後半葉,

長春已具有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作坊和金融業,

形成了“三里一小屯,五里一大屯”,

屋宇櫛比、雞犬相聞的東北貿易集散中心。

1889年,長春廳改升長春府,

原本籍籍無名的小城,站上了時代的大舞臺。

02 轟鳴於鐵路之上

整個19世紀,

長春基本屬於城市形成和起步階段。

長春真正成爲現代化都市,

則起源於20世紀,中東鐵路修建之後。

進入19世紀中葉,

清政府周旋於歐美列強,忙着割地賠款。

各地或開放通商口岸,或劃定界限作爲“租界”。

在東北,渤海東岸的遼寧營口

也率先成爲列強瞄上的通商口岸,

成爲洋人進佔東北的據點和洋貨的集散地。

甲午戰爭後,列強變本加厲。

俄國在20世紀初,以哈爾濱爲中心,

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抵大連,

修築了一條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中東鐵路”。

因爲地理條件因素,長春常年盛產大豆。

直至20世紀20年代,長春輸出大豆

始終佔東北大豆輸出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大豆產品遠銷歐美、日、俄等國家和地區。

轟鳴的火車,將出口日本、俄國、歐美等地的

大豆源源不斷地送出,也運來了大量外國資本,

刺激了歐、亞沿線商貿迅速發展。

大批以糧豆爲原料的制粉、

榨油等相關產業紛紛建立,

近現代化機器工廠不斷湧現,

帶動了這一區域工業的發展。

爲了搶佔鐵路資源,

日、俄兩家大打出手,史稱“日俄戰爭”。

1905年,戰敗的俄國正式通過《朴茨茅斯和約》,

中東鐵路以長春爲界,一分爲二。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的所有權和管理權轉給日本,

改稱“南滿鐵路”,

日本在長春及南滿鐵路沿線地區設立“滿鐵附屬地”

日俄在東北土地上相爭,是近代中國的屈辱,

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春由此進入“城鎮化時代”。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

大多反映古代統治階級思想,

也會受到傳統風水、八卦學說的影響,

講究“前朝後市”或“左祖右社”。

但日本佔領長春後,摒棄了中國傳統觀念,

以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爲指導,

結合法國巴黎城市規劃,重新對城市佈局進行了規劃,

不但在城市中建立小學、醫院等公共設施,

還率先以生活功能對城市進行區域劃分,

同時引進管道煤氣、抽水馬桶,架設地下電汽管道,

開挖現代城區地下排水“分流系統”,

規劃地鐵、有軌電車道路,

使其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現代化大都市。

不過,日本人如此費盡心機規劃長春,

並非出於好心,而是爲了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03 血淚與崛起

日本人佔領長春後似乎意識到,

這裏將可成爲日本東亞戰略海外殖民地的中心。

因此,在城市基礎建設動工伊始,

從今天長春站到勝利公園,

一條貫穿南北,名爲“中央通”的大街首先被打通,

即今天長春的中軸線——人民大街。

長春城市近現代的基礎建設,

乃至今天的城市規劃延伸均由此開始。

早上5點鐘的長春人民大街。來源:圖蟲創意

九一八事變後,

清朝遜帝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植下第三次登上帝位,

建立傀儡政權“僞滿洲國”(下稱僞滿),

改長春爲“新京”,

意在表明新朝新氣象。

但這不過是日本人爲了侵佔東北找的所謂“理由”。

僞滿洲國國務院,現位於中國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來源:圖蟲創意

而那些新的僞部門,

幾乎全部座落在名爲“中央通”的

南北中軸線及附近範圍內。

如僞滿新京郵政管理局,

如今的長春市郵政局。

長春電影製片廠博物館。來源:攝圖網

僞滿國務院舊址,

現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部。

僞滿興農部,僞滿的農業部,

如今的東北師大附中

僞滿中央銀行俱樂部,

今天的長春賓館。

“滿映”,

如今的長春電影製片廠。

淨月潭。來源:圖蟲創意

這一時期,

長春開始修建多塊城市綠地、公園,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在城市南郊,

開挖了第一座

爲長春市城區供水的“水源地”淨月潭,

沿潭人工栽育樹種,

使之擁有完整的森林生態體系。

如今,

淨月潭森林覆蓋率達到96%以上,

擁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林海”的美譽。

長春淨月潭溼地公園盛開的馬鞭草花。來源:圖蟲創意

長春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冬季雪景。來源:圖蟲創意

“新京”人口不斷膨脹,至日本戰敗前夕,

這座新興的城市已經擁有常住人口120多萬,

人口總數約300萬,

市區面積超過80平方千米,綠化率超過80%,

比日本人引以爲傲的東京都面積更大、人口更多,

儼然“亞洲第一大都市”。

“中央通”的東北角,僞滿皇宮裏,

時間裹挾着那個意圖恢復祖宗社稷的遜帝溥儀的憂思,

靜靜流向遠方。

歐洲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的“皇宮”,

讓設計師們可以自由發揮想象空間,

搭配出更多具有時代烙印的傑作。

長春僞滿皇宮博物院。來源:攝圖網

久居深宮的遜帝溥儀卻缺少了那些所謂的自由,

他唯一能夠左右的,

大概只有從宮殿的這頭走到那頭的步履自由。

溥儀在宮裏寂寥地過了14年。

宮外,四萬萬同胞浴血奮戰了14年。

大屋頂,兩排樹,圓廣場,小別墅,

依舊矗立在原地,也在警醒世人銘記歷史。

04 兩個“第一”

新中國建立,洗刷了近代百年屈辱。

此後,中、蘇兩國政府正式簽署

《關於蘇聯專家在中國工作條件的協定》,

社會主義老大哥派遣專家前往我國援助重點工業建設,

其中包括建設一座現代化的汽車製造廠。

因此,

長春擁有“東方底特律”之稱,

是中國汽車工業之城。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1號門。來源:圖蟲創意

1953年,經過一番協商,

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即今一汽集團)在長春破土動工,

毛主席親自爲其題寫廠名。

1956年7月13日,

第一輛解放牌CA10四噸載貨汽車順利誕生,

從此結束了中國汽車只能靠進口的歷史。

之後,一汽趁熱打鐵,

乘“東風”,展“紅旗”,

完成了中國現代汽車製造史上的兩次創舉。

作爲新中國汽車工業搖籃的一汽,

着實讓長春揚眉吐氣了一把。

那個年代,

在一排排蘇聯風格家屬院內,

甚至流傳着一種說法:“廠內女不嫁廠外郎。”

在那個年代,

能跟“東方底特律”媲美的,

也許就只有“東方好萊塢”了。

長春電影製片廠舊址博物館。來源:圖蟲創意

1955年,

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建立。

在此後數十年的時間裏,

長春電影製片廠(以下稱長影)先後製作出了

《五朵金花》、《上甘嶺》、《英雄兒女》、

《劉三姐》、《白毛女》、《董存瑞》、《人到中年》等

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

長春電影製片廠博物館。來源:攝圖網

那個年代的長影,

匯聚了全國最優秀的一批影視明星和導演。

袁牧之、陳強、李頡等50、60年代最火的影視巨星,

都在此地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影視作品。

長春因“長影”的繁盛,又多了一個名號——“東方好萊塢”。

如今,長春的兩個“第一”

依舊在各自的領域中,引領着城市的發展。

05 長春人,有“三寶”

衆所周知,

東北三寶是人蔘、鹿茸、烏拉草。

在長春,人們日常生活中,也有“三寶”:

擼串、喝酒、搓個澡。

與一線大城市不同,

長春本地人不喜歡宣揚“996”、“007”。

朝九晚五之後,長春人更喜歡三五好友聚在一起,

大口喝酒,大碗喫肉。

酒足肉飽,再一起到澡堂子裏搓個澡。

在東北,三餐離不開燒烤,生活離不開炭火。來源:圖蟲創意

除了這三樣傳統外,

長春人還用嫺熟的廚藝,

充實了自己的“五臟廟”,

爲這座寒冷的北國春城增添更多的市井煙火氣。

小雞燉蘑菇。來源:圖蟲創意

豬肉燉粉條、燉魚貼大餅子、小雞燉蘑菇、

鍋包肉、牛肉醬湯火鍋、狗肉鍋,琳琅滿目,

還有賊拉噴香的東北大米飯,管飽!

喫飽喝足,該考慮以後了吧。

很多人不知道,在人煙火氣之外,

長春這座老牌工業城市,一直在爲未來蓄勢待發。

夜幕下的長春。來源:圖蟲創意

作爲“中國智力密集型城市”之一,

長春在光學、精密儀器、

激光技術、高分子密度材料等領域,

均位列國內領先水平。

在“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後,

長春又獲得“東方波士頓”的美譽。

吉林大學中心校區唐敖慶樓。來源:圖蟲創意

截至2019年6月,

長春擁有兩院院士40人,“萬人計劃”入選者39人,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1人。

在教育資源上,這裏還擁有號稱

“全國在校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吉林大學。

吉大校友自豪地說,

美麗的長春就坐落在吉林大學裏。

得才者興,得士者勝。

人才不斷引進與聚集,

爲長春在未來發展中提供了更多機遇。

長春吉林廣電。來源:圖蟲創意

從古至今,長春人傑地靈。

抗戰中,在白山黑水之間

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愛國英雄馬占山,是長春人。

有“南玲北梅” 之譽,

與張愛玲齊名的女作家梅娘也是在長春長大,

並在家鄉開始創作,

她的作品以一種朦朧的女權主義引領時代潮流。

還有“兩彈一星”功勳、物理學家彭桓武,

他生於長春,求學時與楊振寧等被譽爲“清華四傑”,

建國後參加了多項國防科研任務,

包括原子彈、氫彈的研究和設計。

長春人也不缺文藝天賦。

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是長春人,

他出身曲藝世家,

從小就學東北大鼓,隨父母浪跡江湖。

除此之外,演《亮劍》的李幼斌、

初代“小品王”陳佩斯、劉燁、李玉剛、李思思等,

都是吉林長春人。

往近的說,

今年讓大家愛上看新聞的央視記者王冰冰,

也是從長春走出來的。

今天的長春,

正如百年前城市興起時一樣,

人才強市,

必能使這座城市,如其名字一般,

長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