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典籍《列子》記載了一個寓言故事:

90歲的愚公居住在河南山區,

一開門就是太行、王屋兩座大山,

交通阻隔,壓力山大。

愚公不認命,

帶着一家老小鑿山開路,

想要使道路直通山的對面。

隔壁村的智叟譏笑他太傻,

說憑你風燭殘年的力氣,

連草木都動不了,

還能拿山上的土石怎麼辦呢?

愚公移山雕像。來源:圖蟲創意

愚公長嘆道:

“即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無窮無盡,

可是山不會增高,還怕挖不平它嗎?”

故事的結尾極具浪漫色彩:

上蒼深受愚公感動,

派二神揹負二山,投於朔東、雍南。

這是古代先民的美好幻想。

實際上,

太行山依然矗立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

但愚公的精神永世不滅,

他的心願早已被後世實現。

1. 巍巍太行八百里

中國的構造地貌,

總體上分爲由西向東漸次降低的三大階梯。

在黃河北岸,

從平原向高原的自然轉折,

由第三階梯向第二階梯的天然一躍,

就是太行山脈。

太行山,

位於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

西接黃土高原,東臨華北平原,

北起北京西郊的西山,

向南一直延伸至河南、山西交界的王屋山,

與中國南北分界線上的秦嶺銜接。

自古有“八百里太行”一說,

太行山縱長約400公里,

呈東北—西南走向,

總體山勢北高南低、東陡西緩,

山脊平均海拔1500-2000米。

八百里太行山,

山西、河北、河南與北京四省市的界山,

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

中國半溼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也是最能代表華北,

甚至代表中國北方的山脈。

按照自然地理與人文意義的劃分,

逶迤連綿的太行山

又被分爲北太行、西太行與南太行。

小五臺山。來源:圖蟲創意

大體上看,

太行山位於河北省境內的部分,叫做北太行

山勢高聳陡險,

太行山主脈之上的最高峯,

海拔2882米的小五臺山雄踞於此。

山西平順西井山,太行天路。來源:圖蟲創意

西太行,則位於山西省境內,

是典型的高原地貌,

黃土覆蓋,塵土飄飛,

卻蘊藏着豐富的礦產。

八里溝,太行山南麓。來源:圖蟲創意

位於河南省境內的部分,是南太行

因流水的滋潤而形成雄秀的自然山水。

河南科學院地理所所長馮德顯說,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

北方山水自有別樣的雄偉,

不像江南山水那樣氤氳着靈氣,

但在6億年前,太行山也是一片汪洋大海,

後經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等演變而漸漸隆起,才形成古太行山。

距今二三百萬年前,

太行山再次大規模抬升,

加上河流的切割作用,

最終形成今日太行山的地形地貌。

太行山的抬升,

也造成了太行山以東盆地的不斷沉陷。

這種地質構造的一正一負,

使西邊不斷地削山移土,

東邊不斷地填海成陸,

原本東臨大海的太行山東麓成爲陸地。

因此,有學者認爲,

太行山是華北平原的“母地”。

沒有太行山,也就沒有華北。

北宋時,沈括登太行山,

在山崖間發現一些海螺貝殼,

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

這是中國古代學者

對太行山區化石與地質學的早期認識,

現代研究已經證實了沈括的論斷。

2. 天下之山,莫大於太行

想要理解愚公的心願,

先要讀懂太行山。

太行山山峯林立,溝壑縱橫,

是自古以來中華各民族

從北往南、由西入東的必經之路,

如同一道天然的長城。

太行大峽谷。來源:圖蟲創意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

筆直如削、連綿不絕的長崖猶如城牆。

紅色嶂石巖構成山體的下部,

白色石灰岩構成山體的上部,

兩者結合,在峯巒之間形成一個寬廣的“平臺”,

如城牆上的磚石地面。

南太行山的村落

就多集中分佈於這種面臨深谷的平臺上。

河南省新鄉市輝縣沙窯鄉郭亮村和掛壁公路。來源:圖蟲創意
太行山石頭村。來源:圖蟲創意

對於華北平原與中國首都北京而言,

太行山也是一道重要的生態屏障,

其對夏季風有明顯的阻滯作用,

華北的迎風坡降水較多。

同時,

黃土高原東部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

匯入海河,滋潤萬物生靈。

河水流過太行山,

深深地切入山脈堅硬的基岩,

造就另一大絕景——曲流峽谷。

太行山是中國“曲峽”最爲發育、最爲壯觀的山脈。

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山大峽谷。來源:圖蟲創意

與很多東西走向的山脈不同,

太行山不是大江大河的分水嶺。

一些規模較大的主幹河流,

如發源於平遙的沁河、發源於晉城的丹河、

發源於大同的唐河、發源於忻州的滹沱河、

發源於長治的濁漳河、清漳河等,

從高山流入平原,具備強大的勢能,

溯源侵蝕作用較強。

河流以出山口爲終點,

不斷下切侵蝕,沿途“切穿”太行山主脈,

由此形成的峽谷幽深、壯美、九曲迴腸、百折千繞。

太行山大峽谷。來源:圖蟲創意

在山光水色的滋養下,

太行山還是一座豐沛的自然資源寶庫,

擁有物種衆多的生態羣落。

這一地區盛產

核桃、柿子、花椒、黨蔘、山萸等土特產品,

其中,核桃、花椒、柿子被稱爲“太行三珍”。

山西平順縣、代縣、陽城縣與河北涉縣等地,

都憑藉各自的名產而馳名海內外。

太行山獼猴。來源:圖蟲創意

除了物種繁多的生物資源之外,

太行山區也是“煤鐵之鄉”,

礦藏資源達40多種,煤、鐵資源尤爲豐富。

至今,

太行山地區山西長治市鐵礦探明儲量爲1.4億噸,

晉城市爲6200多萬噸,

品種有赤鐵礦、硫鐵礦、菱鐵礦等。

另外,還有大量大理石礦土分佈於平順、壺關等縣,

硅石、石膏等資源分佈於沁水、襄垣等縣。

太行山以此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現代化建設,

深藏功與名。

無言的太行山養育着中華兒女,

居高臨下地向東俯瞰華北平原,

以太行八陘連通四方,被譽爲“天下之脊”,

而談及太行山的地位,

不得不說那一座座雄奇壯麗的山峯。

北京西山。來源:圖蟲創意

北京西山

位於太行山最北端,拱衛着北京城,

自古有“神京右臂”之稱,

也是京城文人雅士雲集之地。

香山紅葉、西山晴雪打動了無數匆匆過客,

從曹雪芹到梅蘭芳,滿載文明的悠長。

五臺山臺懷鎮。來源:圖蟲創意

五臺山同樣雄踞於太行之北,

位於山西省東北部,

屬太行山支脈,

爲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五臺山日出。來源:攝圖網

五峯聳立,峯頂平坦如臺,

自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到此弘揚佛法,

近2000年過去了,

五臺山每一處磚瓦傾訴着歷史滄桑。

抗戰期間,五臺山是抗日軍民

開展游擊戰的重要根據地,

佛教的出世與入世,在此完美交融。

大茂山風景區。來源:圖蟲創意

河北也有名山。

在太行山東麓,位於河北保定的神仙山(大茂山),

曾經在1600多年的時間裏擁有五嶽之一的“北嶽”頭銜,

直到1660年清朝順治帝下旨,

將北嶽的祭祀地移到山西大同渾源縣,

神仙山才被剝奪“北嶽”之名。

神仙山如今名聲不顯,

在古代卻是當之無愧的名山,

其山峯望之浩瀚如海,

唐代賈島在《北嶽廟》中寫道:

“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

河南雲臺山。來源:圖蟲創意

太行山的南部邊緣,

河南焦作的雲臺山

因常年雲霧繚繞而得名,

呈現南太行獨有的秀麗。

雲臺山具有獨特的北方岩溶地貌,

曾入選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擁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314米的雲臺天瀑。

古人早已發現此處的自然景觀,

魏晉名士“竹林七賢”曾聚於此。

雲臺天瀑。來源:圖蟲創意

太行山大峽谷之不同凡響,

更不遜色於這些千古名山。

太行山峽谷系

以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以及太行八陘爲脈絡。

在南北長600公里、東西寬250公里的範圍內,

峽谷縱橫分佈,

以山西省陵川縣王莽嶺、壺關通天峽、

河南輝縣八里溝峽谷、寶泉大峽谷、

邢臺峽谷羣等爲代表,

氣勢恢宏,如同一扇扇時空之門。

身處其間,側耳聆聽,

鐵馬冰河入夢來。

從王莽嶺到錫崖溝的掛壁公路。來源:圖蟲創意

3.太行八陘,金戈鐵馬

論名氣,

太行八陘似乎比秦嶺古道低調太多。

說到秦嶺古道,

很多人都知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歷史故事,

都會爲諸葛亮出祁山扼腕嘆息,

都能背幾句李白的《蜀道難》,

但對太行八陘[xíng]的印象,顯得陌生多了。

太行八陘中的長崖絕壁。來源:圖蟲創意

太行八陘,

是自古以來穿越太行山東西兩端,

連接今山西與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的

八條交通要道。

這八條橫穿太行山“巨牆”的狹窄通道,

是古人利用諸多河流穿行形成的峽谷,

開闢出的河谷通道。

開拓太行八陘,

是華夏祖先有如愚公般的壯舉,

也只有走過太行八陘,才覺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是各地驢友酷愛的徒步路線。

唐代詩人李白被排擠出長安後,

喝着悶酒向東而行,

來到了太行山,在八陘之前躊躇。

他在《行路難》中寫下: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太行天路。來源:圖蟲創意

在李白出生500年前,

一代梟雄行至太行山,

亦心有慼慼焉。

206年春,

曹操帶兵征討袁紹餘部,

冒着凜冽的寒風翻越太行八陘,

深感太行山的巍峨險峻,

感慨連年征戰、人疲馬乏。

他在《苦寒行》一詩中寫道: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爲之摧。”

歷史上對太行八陘的排序,

一般是把最南邊的軹[zhǐ]關陘作爲第一陘,

以最北邊的軍都陘爲第八陘。

軍事史上,

歷代名將從八陘用兵,常有出奇制勝的效果。

軹關陘,也稱爲“軹道”,

先秦時,軹關陘從軹城(今河南濟源軹城鎮),

經封門關、鐵剎關,

直到晉國都城新絳(今山西侯馬市),

行程200公里。

在軹關陘北面的“太行陘”,

也稱“羊腸坂”,

從今河南沁陽市北向,

經水南關、大口隘、天井關、壺關等名關,

向西直到兵家必爭之地上黨(今山西長治市),

行程也約200公里。

太行八陘。來源:圖蟲創意

第三爲“白陘”,

從今河南輝縣市

經過紫霞關、大河關,

直到秦趙古戰場長平(今山西高平市)。

此三陘,

在戰國時期上演了一場人間慘劇。

《戰國策》記載:“秦下軹道則南陽動。”

秦軍東出,必定經過太行八陘。

公元前264 年,

秦將白起率軍出軹關陘攻佔韓國野王邑

(今河南沁陽市),

從中切斷了太行陘,

以此隔絕韓國通往上黨的交通,

上黨郡守馮亭遂將上黨獻於趙國,

引發秦趙兩國之爭,長平之戰爆發。

這場耗時三年的大戰,

以秦軍戰勝趙軍告終,

趙國四十萬士卒慘遭坑殺。

濁漳河。來源:圖蟲創意

宋代的蘇東坡稱上黨盆地爲“天脊”,

其位於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的中間,

濁漳河從中流過,

掌控着整個晉東南,戰略意義極其重要。

這正是秦趙爲之爭得頭破血流的原因。

山西高平市的長平古戰場遺址,

仍不時發現屍骨坑,

中國人打掃這片戰場,足足掃了兩千多年。

有別於秦帝國崛起過程中的殘酷,

白陘不遠處的太行八陘第四陘“滏[fǔ]口陘”,

卻有一個浪漫的別稱——風月關,

其主要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

可經由這條路,從河北臨漳通往山西長治

河北井陘 南峪古鎮。來源:圖蟲創意

第五陘是太行八陘中的“高速公路”——井陘,

也是八陘中最爲重要的一條。

井陘主要循着

自西向東橫穿太行山主脈的

桃河—冶河及其支流的谷地,

以及由太行山西流入太原盆地的

白馬河—瀟河谷地構成,

大致上是從今河北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西向,

經過土門關、娘子關,

到今山西陽泉市,再往西,可直達太原

井陘連接沃野千里的華北平原與汾河盆地,

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河北井陘,秦皇古驛道,馳道。來源:圖蟲創意

井陘也被稱爲“秦皇古驛道”,

堪稱秦漢時期的國道。

中國現代地質學泰斗丁文江認爲,

這是太行山裏唯一可走大車的路。

秦始皇與井陘的故事卻令人唏噓。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暴斃,

隨行的趙高、李斯擁立胡亥即位,祕不發喪,

將始皇帝屍體與幾車臭鹹魚一起通過井陘運回咸陽。

之後,秦帝國淹沒在起義的浪潮中。

河北蔚縣飛狐峪。來源:圖蟲創意

第六陘是“飛狐陘”,

從今河北省淶源縣北,通往張家口市蔚縣

是來往於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蒙古草原的要道。

1209 年,成吉思汗派遣蒙古鐵騎伐金,

先從北邊的居庸關攻打而不得入,

後來南下經飛狐陘,

與關外大軍內外合兵,

殺入中都(今北京),進一步消滅金軍精銳。

幾年間,蒙古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橫掃金境,

“破九十郡,所過無不殘滅”,

金人不得不獻出婦女和金帛求和,

最後在宋蒙聯軍的征討中走向滅亡。

七爲“蒲陰陘”,

一般認爲在今河北省易縣的紫荊嶺上,

以紫荊關爲節點,

連接淶源易縣

向東可抵達華北平原,向北可防守北方遊牧騎兵。

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來源:圖蟲創意

太行八陘的第八陘爲“軍都陘”,

從今北京市西北之居庸山

向西北經居庸關、張家口市懷來縣、宣化區,

到達張家口張北縣(古代又稱無窮之門),

因居庸關古稱“軍都關”而得名。

軍都陘是古代出燕趙去往塞外的咽喉之路,

多爲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交戰的戰場,

如今已漸漸湮沒在歷史中,

而作爲北京北大門的居庸關,

名氣早已蓋過了整段軍都陘。

居庸關雪景。來源:圖蟲創意

與之相對的,

若從蒙古高原進犯北京也可以走這條路。

1449 年,蒙古瓦剌首領也先進犯大同,

迷之自信的明英宗御駕親征,

兵敗後沿軍都陘後撤,

在土木堡(在今河北省懷來縣)淪爲俘虜。

也先挾持明英宗後,迅速兵臨北京城下,

多虧明朝大臣于謙指揮若定,

打贏北京保衛戰,

逼退也先的大軍,保住了明朝。

明亡,

也是亡在了軍都陘。

1644年,李自成進入山西境內,

連陷太原、大同,從軍都陘過居庸關進抵北京。

京城屏障盡失,幾日之間就被攻克,

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太行星空。來源:圖蟲創意

千百年來,

太行八陘既是太行山區最早的省際通道,

也是重要的軍事重鎮。

尤其是明、清定都北京後,

圍繞京畿,

在太行山四周形成了一道“內長城”,

與外長城形成一道雙保險。

河南新鄉輝縣南坪村太行山大峽谷。來源:圖蟲創意

在太行山上,

還有更深藏不露的古老長城。

河南新鄉市的魏長城遺址,距今已2300年。

這是戰國時,魏國爲防禦趙國修建的邊境要塞。

往事越千年,

太行山上的金戈鐵馬,

記錄了歷代王朝的興衰存亡。

長信宮燈,出土於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來源:圖蟲創意

直到近現代,

星羅棋佈的雄關與要道,

仍在太行山上譜寫着鐵血的英雄史詩。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

接連突破內長城一線,

氣焰囂張地向太原進軍。

生於太行山東麓河北藁[gǎo]城的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軍長郝夢齡,

率部前往晉北忻口前線反攻日軍,

這是拱衛太原的最後一道防線。

面對日軍的猛烈火力,

部下勸郝夢齡退下第一線。

他卻堅持不退,大聲吶喊說:

“瓦罐不離井口破,

大將難免陣前亡!”

這場戰役中,

郝夢齡將軍在前線作戰時

不幸被日軍機槍掃射中彈,

壯烈殉國。

他是抗戰期間中國犧牲的第一位軍長。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來源:圖蟲創意

太行山上,

八路軍創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

在抗戰期間打出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勝仗,

相當提氣。

1942年,八路軍前敵指揮部遭遇日軍突襲,

高級指揮員左權負責斷後,

在山西遼縣被炮彈擊中頭部犧牲。

作爲抗戰時期殉國的八路軍最高將領,

後來,人們把他的犧牲之地遼縣改名爲左權縣。

左權縣,可追溯到戰國時趙國的鐐陽邑,

從地形上看,是游擊戰中的絕佳設伏地。

這座小城,位於太行八陘的滏口陘上。

太行山的故事,

始終離不開這八條歷經千錘百煉的古道。

行路難,行路難,幾千年來,

在此辛勤勞作、不懈抗爭的民族,

於大自然之外,賦予了太行山另一種意義,

這是愚公般的精神,

也是太行的精神。

4.太行山下路,荊棘昨來平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

搬走二山的方案好似異想天開,

卻有一種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

世代居住於太行山的人們,

與愚公一樣心懷着詩與遠方,

也有同樣的一股韌勁。

終於,他們通過鑿山開路,

“打通”了太行山。

太行山多絕壁。

刀劈斧削的直立絕壁上分佈着不少村落,

無法修建環繞而上的盤山公路,

於是老百姓有了一個奇妙構想。

河南省新鄉市輝縣的郭亮村,

是漢代一個叫郭亮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所建,

至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歷史。

自古以來,

郭亮村居民長期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怡然自得,但當時代變化,

對大山之外的嚮往,逐漸在新一代村民心中甦醒。

河南郭亮村絕壁公路。來源:攝圖網

郭亮村要通往山外,

得有一條公路。

自1972年開始,

在郭亮村13名壯士的帶頭下,村民揮起鐵錘,

歷時五年,用人力在山崖間開鑿出了

一條長1250米、寬6米、高4米,

可以通行汽車的隧洞,並順利通車。

開鑿時,村民們還用天然石柱支撐廊頂,

給這條隧道留了“照明窗口”。

從此,村民下山,

再也不用攀爬陡峭的絕壁。

這條路在峭壁上若隱若現,

如掛壁上,

便有了“掛壁公路”的美稱。

掛壁公路夜景。來源:圖蟲創意

除了郭亮掛壁公路,

太行山中還有6條開鑿於絕壁上的掛壁公路,

包括:

河南輝縣回龍村掛壁公路;

山西陵川錫崖溝掛壁公路、

崑山掛壁公路、陳家園掛壁公路;

山西平順虹梯關掛壁公路、穽底掛壁公路。

太行山兒女,

靠自己的雙手

打造出了世界築路史上的奇蹟。

掛壁公路。來源:圖蟲創意

鐵路時代開啓後,

太行八陘重要性不復當年,

逐漸成爲風景名勝。

火車轟鳴聲迴盪在山谷間,

背後也是一段艱辛的征程。

100多年前,工程師詹天佑勘測定線,

帶領工程隊打造了

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鐵路

——京張鐵路。

詹天佑最初的設計,

是由北京穿越太行,直達張家口。

可當時的技術無法克服這道障礙,

大清要亡了,也辦不成大事,

京張鐵路只好沿着原來的軍都陘向北走,

每列火車要經過青龍橋站換車頭,

沿“人”字型鐵路折返,

在今日看來,費時費力。

京張鐵路。來源:圖蟲創意

半個世紀後,

詹天佑放棄的方案終於得以實現,

那就是今天連接北京豐臺區

和河北懷來縣沙城鎮的豐沙線。

豐沙線橫穿太行山,

穿鑿67座隧道,架設81座橋樑,

此後成爲晉煤外運的主要通道,

堪稱中國鐵路史的里程碑。

豐沙線。來源:圖蟲創意

從1952年施工,到1955年通車,

爲修建這段105公里的鐵路,

總共有108名工人犧牲,

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人倒下。

進山的第一個隧道前,

至今矗立着一塊豐沙鐵路烈士紀念碑。

在太行山中往復穿行,

不再是一場空談。

除了鐵路,還有多條幹線公路沿着太行八徑的遺蹟,

穿越山脈,連通晉、冀、豫三省。

與以往不同之處在於,

穿山的路不再“繞彎彎”,

而是“懟過去”。

石太鐵路。來源:圖蟲創意

石太(石家莊至太原)鐵路上,

貫通山脈的太行山隧道,

爲目前國內里程第三的隧道

(僅次於青藏鐵路的新關角隧道、

蘭渝鐵路的西秦嶺隧道),

下行線全長27.839公里,

上行線全長27.848公里,

也是中國人穿越太行的代表作。

近日開通運營的太原至焦作高速鐵路,

同樣穿越太行山山脈,橋隧比高達71.01% 。

這段鐵路與河南鄭州站相連,

將成爲首條縱貫太行山的高鐵。

太行山間,

一條條隧道、橋樑極大地提高了施工難度,

但中國人再次跨越天險,跑贏了時間。

有這麼一句話,

中國有兩大奇人,工程師與工人,

一個敢想,一個敢幹,

有他們在,沒有幹不成的工程,

新聞截圖,來源網絡

愚公面對智叟的譏諷時說,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時至今日,太行天險變通途,

冀之南,漢之陰,乃至天南地北,

再無山川阻隔。

一個民族的勤勞與智慧,

永遠鐫刻於太行山上。

太行天路。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

秦國強:《中國交通史話》,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李保國:《生態經濟溝建設理論與技術:以太行山爲例》,

科學出版社,2015

聶作平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

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第05期

盧毅然:《太行山東麓:一條“盛產”古都的大走廊》,

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第02期

安介生:《從歷史地理看太行山精神與民族崛起》,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01期

創作團隊

撰文:南朝子云

配圖:鄧贄嘉

... 完 ...

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山大峽谷。來源:圖蟲創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