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房子到底够不够居住?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最终本质的问题就是在房价始终处于上升趋势下,市场的购房热情却只增不减,在某种程度上说,这脱离了基本的供需关系。所谓的市场供大于求,其商品价值必然存在一定贬值,但如果将这理论放在房地产行业中,却完全行不通。我国自从98年房改以来,在以商品房为主市场体系下,楼市一路走高,据不完全统计,仅商品房销售面积就高达百亿。至于我国此时现状到底如何?央行一份数据彻底说透了,截止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为96%、户均套为1.5,与此同时居民人均面积接近39平方米。仅从这赤裸裸数据来看,我国并不缺房子,甚至有点住房过剩的趋势。

若抛开基本市场层面,房子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住房需求的量级,也许从这个角度来看出,人口红利似乎早已成为房价上涨背后的重要因素。在整整过去10年里,我国城镇化率由32%提升至如今的59%,核算下来约有2.5亿老百姓进城安家落户,若反向计算,一套房子住一家三口,也就是说仅商品房9000万套就能满足市场需求,但上限绝不或超过2亿套。

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2个结论,那就是住房需求过剩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尽管大家看到的都是一房难求的情形,但不得不说幸存者偏差的存在误导了大家很长一段时间;其次人口红利增速难以跟上市场增速,消费乏力将成为下一次拐点。

在这样特殊背景下,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以往楼市能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倾斜,例如去库存、棚改,但在新一轮调控下,有很多东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5年后,房子是“白菜价”还是“钻石价”?或者说在宏观格局单一前提下,房价分化方向又在哪?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当前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态度,这点从官媒的发言来看,得到了淋淋尽致的体现,在多地城市局部过热的敏感时期,多次重申“房住不炒”,在如此密集发声下,请问房价还能明目张胆上涨吗?答案显然不是,或者说市场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火热城市被相关部门约谈,其新政均被撤回或删除。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在佐证一个战略布局,那就是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若基于这个底层逻辑,再回望金融、人口布局,5年后形式到底如何,其结局一目了然。对于金融政策来说,2021年正式来临,央行LPR浮动利率彻底生效,也就说资金流动性尽可能不再流入实体经济,简而言之一旦市场火热,当地城市完全可以打出房贷利率这一张王牌,例如第二套房及以上暂停贷款,这对于那些一线城市来算,无疑是隐藏大招。而在另一边,开发商的日子并不好过,明面上有着债务规模将至,暗地有着市场份额的竞争,恐怕打折促销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人口红利趋势来说,我国近些年人口始终负增长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对此权威专家姚景元一句话道明真相,我国每年减少几百万的有效劳动力使其过去经济增长模式不可复制。其次社科院曾预测未来几年将会是楼市窗口期,所有人都应该重点关注。

从以上2点来看,政策定位坚持不动摇、金融政策持续收紧、人口红利辐射收缩这3大格局似乎早已成为楼市天花板,即使房价想大起大落,都没有基本的市场基础。如果要说更加直白的话,那就是5年后,一线城市仍继续保持“钻石价”,毕竟在有限的教育、医疗下,房子秉承着物以稀为贵;反观其他城市,我只能说就是“白菜价”,严格意义来讲,在老百姓收入没有明显涨幅时,买不起的房子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再值钱。

也许对此不少人会反驳房价就从未下跌的案例,市场根本就不存在不值钱的说话。看到这里,我只想说一句话,眼见为实,一线城市在高压调控下成交量平缓,二三城市不存在契机,更多的是依靠政策制造拐点,更多的是苦于去库存,至于三四线的房子,仅单纯想卖出去就是一件难事。

事实上对于未来房价走向如何这个话题,不少大佬都给出自己的观点,其中马云、王健林观点一致。马云早在前几年就曾预测未来房价如葱,最关键的依据就是人口负增长将至,未来的年轻人要赡养7-8个老人,手上的房子只多不少,而在税收制度下,持房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那个时候的房子就是累赘;而王健林则表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房地产行业能昌盛,其次一旦房价超过消费水平,则风险也将随之而来,而作为人口净流失的三四线城市,基本看不到增值空间。

从2位大佬言论来看,未来楼市很艰难是大概率事件,但反观当下,买房的风险逐渐凸显,在市场横盘、交易周期拉长背景下,此时愿意主动买房的人越来越少,也许这才是最关键问题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