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房子就是全部,它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场所,更多的是一个完整家庭的象征。就以本人经历来看,在小时候一年下来也就过年才吃得起猪肉,儿时休闲游戏也只有弹珠、跳绳等,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那个时候所有人都很满足,幸福感很高。反观现在,休闲电子产品层出不穷,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放开,房子表面上承载的东西似乎有所不同,着急入场的人越来越多。本质上这一部分人并不存在住房需求,但在市场气氛烘托下似乎营造了一种怪象,那就是此时不买房子以后更加买不起。而在外部资金流入楼市背景下,传统银行理财利率低下和通货膨胀双重叠加,选择买房和选择观望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样特殊背景下,我们得思考一个问题,房子的底层逻辑就是实体经济,上游关联着建筑、家具、人力等行业,这与基层老百姓的就业直接挂钩,下游涵盖水电、设计、风水等细分领域,若再加上近些年来说人工智能的存在,房子整体成本直线上升。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仅仅只是购房成本,不排除地段、医疗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反观市场现状,在我国房价收入比接近13.3前提下,大多数人一生当中也只能买一套房,最关键的是不得不依靠房贷提前实现人生梦想。结合自身案例来看,一些三四线城市房价早已接近七八千元,核算下来一套房子基本需要100万,但这对于月收入仅千元的居民来说,恐怕也只能远远地望着。高房价的背后居民消费开始跟不上,房地产经济高占比的直接影响就是成为了民生行业,并不是所有人买得起,但也不是所有人买不起。

对于这一股风向,国家在坚持不懈调控下高调表态,人民日报表示“大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房价也一样”;经济参考日报发文表示“珍惜来之不易的调控成果,坚持房地产长效机制”。而从数据上来看,新一轮调控始于2018年,不少地方房价出现明显下行,例如燕郊、郑州、青岛,这就说明火热背后必须有着足够的消费群体来支撑,否则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那结合现阶段楼市布局来看,3年后,房子是“随便挑”还是“买不起”?或者说在当下市场两极分化前提下,此次房价拐点清晰且剧烈,北京市场连续多月下行、上海降低落户限制、深圳加强调控背后被迫低迷,连一线城市都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城市。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房子始终建不玩的背后土地是一定的,在相形见绌的供地结构格局下,面粉贵面包的价格自然而然水涨船高。在过去20年里,仅商品房销售面积就高达百亿,再加上小产权房、自建房等特殊房源来算,我国14亿人口完全够居住。

而在这关键格局下,一则数据似乎透露市场本质,那就是住房空置率接近22%,早在2018年相关机构调研数据显示,市面上约有6500万套空置房。与此同时2020年11月百城商品住宅库存量达到5.7亿平方米、环比上涨1%、同比上涨9%,仅从这赤裸裸数据来看,住房过过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去库存早已成为大多数城市的当务之急。

在住房过剩前提下,我们再来观望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态度。以时间轴来看,自从进入2018年以来,货币政策中性的存在使其失去外部资金流入楼市的入口,央行不再降息降准,金融机构整体住房贷款业务得到收缩,其直接效应就是留给开发商的钱越来越少了。正是因为如此规模导火索的存在,今年开发商债务规模达到顶峰,就连恒大被迫高调宣布全国楼盘打折促销,其次债务重整偿还债务,其他中小型开发商更不用说。

反观调控政策定位,截止至今约24个城市出现限地价新政,超30个城市召开房地产座谈会,无疑给火热市场浇上一盆凉水。其次在最近召开的经济会议上,高层明确表示未来要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对此我只能说未来可期。

总的来说,结合以上几点来看,3年后,对于一线强二线城市来说,房子更多的是买不起,毕竟有着庞大的住房需求、教育医疗资源来支撑;对于弱二线三线城市来算,房子却更多的是随便挑,在市场变现周期拉长前提下,令人担忧的问题并不是房子买不起,而是根本卖不出去。

本质上来说,未来楼市走向究竟如何,作为地产大佬王健林曾两句话说明白,那就是没有一个国家的房地产行业能兴旺超过50年,人口红利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其次在坚持城镇化进程前提下,都市圈优势将倾斜一二线城市,但对于人口净流失的三四线城市来说,房价并没有太大增值空间,原因很简单,居民消费水平就摆在面前。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这就是贯穿整个楼市的底层逻辑,在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下行前提下,房子的商品本质还是砖石水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