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對一部影片的成敗有多重要,相信已不必我們多言。每部精彩的電影,似乎都可以看作是攝影師的一個簽名,彰顯着攝影師獨特的審美追求。

羅傑·狄金斯、艾曼努爾·盧貝茲基、杜可風……都是註定名垂影史的攝影師。而如果讓你列舉出在攝影上印象最深的電影作品,不知你的答案會是哪個?

羅傑·狄金斯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杜可風

21世紀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在這20年中,究竟有哪些電影中的攝影可以被視爲新世紀最佳呢?前不久,IndieWire便列出了一份21世紀電影最佳攝影TOP 20榜單,不妨讓我們一起看看殺入前20的電影都有哪些?位於這份榜單之首的電影究竟又是哪一部?(稍微劇透下,有三部華語片上榜哦~)

21世紀電影最佳攝影Top20

20.《牡丹花下》The Beguiled (2017)

導演:索菲亞·科波拉

導演索菲亞·科波拉打造的這個美國內戰時代的世界,籠罩在濃郁、朦朧的氛圍中,我們也因此得以走入內戰期間那一羣與世隔絕的女性的內心世界。

瓷制般的皮膚,薄紗似的衣袍滴着溼氣;燭光的暖色逐漸變成膠片色;自然光照進屋內,科林·法瑞爾閃閃發光......

攝影師菲利浦·勒素的燈光運用,創造了你能夠實際感受到的紋理感;女性優雅的外表下,流淌出一種不可言說的性感。

19.《小姐》The Handmaiden (2016)

導演:樸贊鬱

攝影師丁正勳與導演樸贊鬱的合作從2003年《老男孩》時便已開始,他們兩人攜手打造的幾部作品,都位列本世紀最獨特的電影作品名錄。但不得不說,讓丁正勳的攝影真正大放異彩的實屬《小姐》一片。

這部影片中,他的鏡頭總是帶着一種神聖的目的性在移動。樸贊鬱深知如何爲每一處潛在的戲劇情節擠壓空間,而丁正勳的攝影之精準則令人叫絕。

夜景籠罩在明亮的灰色煙霧中,女主角被拋棄的親戚的鬼魂在莊園裏遊蕩;而性愛場景則始終浸透在一團柔軟的暖意中。

18.《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 (2007)

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攝影師羅伯特·艾斯威特和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總是互相學習,這也是他倆合作多年的默契所在。儘管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最新作品沒有搭檔羅伯特·艾斯威特,但兩人的合作已可謂碩果累累。

羅伯特·艾斯威特曾爲形形色色的影片擔任攝影,他的鏡頭最不缺乏的便是黑暗之色。在《血色將至》中,這股黑暗之色以某種近乎可怖的姿態冉冉升起,無時無刻不在發光。

17.《一代宗師》The Grandmaster (2013)

導演:王家衛

當王家衛用袁和平精心設計的打鬥場面來詮釋一代武術宗師葉問時,這部影片本身便成爲一闕彰顯大膽風格的宣言。在這精益求精的影像世界中,王家衛爲每一個電影佈景尋找着不同的節奏和語言,而法國電影攝影師菲利浦·勒素與衆不同的鏡頭運用,則與此完美融合。

雨滴墜落的室外打鬥,燈火通明的室內較量,菲利浦·勒素藉助攝影創造了太多令人無法忘懷的電影畫面。從與王家衛合作的《一代宗師》到與索菲亞·科波拉合作的《牡丹花下》,這位法國攝影師已然足以被稱爲對影像精雕細琢的宗師級人物。

16.《十二宮》 Zodiac (2007)

導演:大衛·芬奇

在好萊塢使用數字攝影技術拍攝電影的早期,誕生了像導演邁克爾·曼和攝影師迪昂·畢比這樣的先鋒人物(合作影片如《邁阿密風雲》《借刀殺人》),他們利用數字技術獨特優勢,創造出漫漫黑夜中那些誇張而大膽的畫面。

2007年,大衛·芬奇導演使用高清數字攝影機拍攝《十二宮》,似乎可以看作是邁克爾·曼《借刀殺人》在影像方面的延續,利用數碼攝影蝕刻黑暗中的細節。

該片的攝影師哈里斯·薩維德斯(已於2012年去世)一開始並不想使用數字技術拍攝;但最終他卻以實力證明,他是真正將該技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的完美的攝影師。他用低對比度創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獨特影像;時至今日,一衆攝影師們仍在對此進行效仿。

15. 《殺死比爾1&2》Kill Bill Vol. 1&2 (2003、2004)

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這是攝影羅伯特·理查森和昆汀·塔倫蒂諾的首度合作。從攝影層面來看,《殺死比爾》算是昆汀最富野心的一部電影了。昆汀首次擺脫好萊塢式電影的侷限,全方位進入一個融匯西方美學與東方武術美學的視覺世界。

羅伯特·理查森對色彩、光線和動作的運用提升了影片的風格,使《殺死比爾》成爲一個充滿表現主義色彩的電影系列作品,極具個人標識。而《殺死比爾》的成功也開啓羅伯特·理查森與昆汀的合作之路,預示着未來一系列明顯打着昆汀式電影烙印的經典之作的到來。

14.《陰風陣陣》Suspiria (2018)

導演:盧卡·瓜達尼諾

導演盧卡·瓜達尼諾攜手攝影薩永普·穆克迪普羅的這部翻拍作品,其迷人之處在於,他們以冷戰時期的單調場面爲背景,卻按照完全相反的方向,創造出一系列鮮活的影像。

可以說,薩永普·穆克迪普羅完美地捕捉到了攝影師邁克爾·包豪斯的精髓。而導演瓜達尼諾便正是從邁克爾·包豪斯在70年代與德國導演法斯賓德合作的電影風格中獲取靈感,並演繹出自己特有的風格。

13.《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2017)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

這是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與偉大的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之間的一次卓越無比的合作,他們並肩攜手,共同構建出一個令影迷們驚歎的視覺世界。

想必你永遠無法忘記影片中那令人叫絕的光線與色彩——橙色陰霾、銀色的冬日之光、怪異的液體光線......這是一部很大程度上仰仗羅傑·狄金斯強大攝影技巧的影片,而一切都源於他詳盡的前期規劃和圖像控制力,足以讓人過目不忘。

12.《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 (2006)

導演:阿方索·卡隆

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在青少年時期就與導演阿方索·卡隆相識,他們都在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研讀過電影拍攝,兩人的合作自是默契十足。

兩人從《小公主》便開始親密合作,隨後是《遠大前程》《你媽媽也一樣》《人類之子》。而盧貝茲基最終憑藉《地心引力》摘得奧斯卡最佳攝影,開啓小金人三連冠的征程。

反烏托邦電影《人類之子》的故事發生在2027年,但影片中的造景卻如同發生在當下。艾曼努爾·盧貝茲基使用了很長的單鏡頭,尤其那個長達七分鐘的鏡頭——克萊夫·歐文在狂風暴雨中穿過街道進入一幢擁擠的大樓——絕對讓你難懷。

11.《卡羅爾》Carol (2015)

導演:託德·海因斯

導演託德·海因斯和攝影師愛德華·拉奇曼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遠離天堂》,而最近一次合作則是2017年的《寂靜中的驚奇》。相比之下,誕生於五年前的這部激動人心的女同愛情片《卡羅爾》,則可視爲兩人共同協作的最佳成果。

愛德華·拉奇曼對時間和地點的專注,以及通過每個細節描繪時代背景的嫺熟技巧,令整部影片傳遞出熾烈的暖意,同時也精準地傳達出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卡羅爾和魯妮·瑪拉飾演的特芮絲之間隱祕的親密感,華麗又令人心碎。

10.《英雄》Hero (2002)

導演:張藝謀

在電影《英雄》中,張藝謀呈現了最華麗的打鬥場景;從某種意義而言,也或許提升了武俠片的水準。乾淨利落的打鬥戲與自然背景的結合完美純粹,讓武打藝術散發出強烈的美感。攝影師杜可風鏡頭下那濃烈鮮豔的色彩調度轉化出的強烈的視覺效果,給人一種純粹的享受。

09.《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2011)

導演:托馬斯·阿爾弗萊德森

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鏡頭的運用,使這部冰冷的間諜驚悚片變得與衆不同。攝影霍伊特·範·霍特瑪的構圖天賦,令其在使用200毫米鏡頭拍攝本片時,也不會讓人覺得空有噱頭。他利用長鏡頭的緊湊與窺視感,爲影片籠上一層濃密的懸疑氛圍。

跟愛德華·拉奇曼拍攝《卡羅爾》相似,霍伊特·範·霍特瑪同樣完美地呈現了曾經那個時代的質感。這種細緻入微的電影拍攝技巧,在霍伊特·範·霍特瑪擔任攝影的其他衆多作品中也可見一斑,包括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

08.《喬治的母親》Mother of George (2013)

導演:安德魯·多薩姆

憑藉《塞爾瑪》《降臨》《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布拉福德·楊已成爲好萊塢炙手可熱的電影攝影師之一。事實上這位極具天賦的攝影師還是一衆獨立電影的掌鏡者,比如曾入選聖丹斯電影節的《他們非聖人》《賤民》,其視覺上的大膽與影片整體的美感和諧統一,叫人讚歎。

影片《喬治的母親》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在這個講述一對住在布魯克林的尼日利亞夫婦的故事中,布拉福德·楊並沒有過度凸顯他們的暗色皮膚,而是使用強烈的定向光塑造着他們的面龐,反射出一種威嚴之感。

07.《冷戰》Cold War (2018)

導演: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

對攝影師盧卡斯·扎爾來說,《冷戰》在很多方面都勝過他此前掌鏡的另一部影片《修女艾達》,而兩部影片都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拍攝《冷戰》時,盧卡斯·扎爾加大了對比力度,同時抬高攝像機,以便更深入挖掘引人共鳴的空間。

他們對每個鏡頭進行了精心設計,令影像的視覺敘事迴歸其本質,即每個動作都富含着戲劇性的故事節奏。盧卡斯·扎爾精準的鏡頭調度,無疑是這部黑白片成功的關鍵所在。

06.《透納先生》Mr. Turner (2014)

導演:邁克·李

沒有哪位畫家能像19世紀英國畫家J·M·W·透納那樣,利用太陽光線創作出如此令人驚歎的繪畫作品。拍攝關於這位著名畫家的傳記片,並在影片中反映他著名的風景畫,這個想法似乎註定要走向失敗——尤其是對於一貫善於捕捉堅毅現實題材的邁克·李這樣的導演。

然而,別忘了本片的攝影出自當今影壇技術最爲嫺熟的電影攝影師之一迪克·蒲波。爲了完成拍攝,迪克·蒲波來到海邊小鎮馬蓋特的透納故居,尋找激發畫家靈感的光線。

最終,他們圍繞着“在一天中適當的時間獲得光線”這條準則制定了影片拍攝計劃。而對這部電影最大的褒獎就是:它成功地抓住了透納作品的精髓。

05.《移民》The Immigrant (2013)

導演:詹姆斯·格雷

攝影師達呂斯·康第的作品一些履歷表中,不乏大名鼎鼎的電影佳作:《七宗罪》《午夜巴黎》《愛》;他還曾憑藉《貝隆夫人》獲得了截至目前唯一一次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

事實上,在詹姆斯·格雷執導的《移民》中,達呂斯·康第的攝影才華展現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出類拔萃。他將20世紀20年代紐約的骯髒環境活生生地展現了出來,對大多數人來說,美國夢只是一個幻想,而不是現實。

04.《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 (2002)

導演:託德·海因斯

託德·海因斯在與御用攝影愛德華·拉奇曼合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向愛德華·拉奇曼拋來一些極具挑戰性的困難。這其中最大的“麻煩”便數《遠離天堂》,一部試圖再現道格拉斯·塞克在50年代執導的影片(如《深鎖春光一院愁》)風格的電影。

愛德華·拉奇曼出色地完成了託德·海因斯交給他的任務,無論燈光還是顏色都恰到好處,他甚至還找到一種方法控制太陽光對外景場地的影響。顯然,愛德華·拉奇曼是爲數不多的通過美術方式拍攝電影的攝影師,他不僅僅是一個攝影變色龍,他更是一個難得的藝術家。

03.《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2000)

導演:王家衛

電影《花樣年華》攝影上的成功要歸功於杜可風、關本良、李屏賓之間的合作。這個時間背景設定在上世紀60年代的愛情糾葛故事,具有一種專注於情感的永恆氣質。

猶疑不決的手、停留的角落,男女主角周慕雲和蘇麗珍精緻的舞蹈畫面,與極具神祕氣息的攝影風格遙相呼應。陰影和煙霧中,湧動着的是危險和激情。

02.《生命之樹》The Tree of Life (2011)

導演:泰倫斯·馬力克

早在《新世界》中,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就曾爲泰倫斯·馬力克的影像語言添加了一個重要的新層面;而到了《生命之樹》,泰倫斯·馬力克則說服艾曼努爾·盧貝茲基,對瞬間和光線做出一種實時反應。

泰倫斯·馬力克的作品總包涵一種靈性的元素,涉及人類的存在與浩瀚宇宙的關係。這個主題在《生命之樹》中也得到了明顯的探索,包括宇宙創造的場景等。

而影片的核心,則通過艾曼努爾·盧貝茲基追逐光線的拍攝方式,以及對生死之間處於無休止鬥爭的家庭肖像的刻畫,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01.《神槍手之死》

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2007)

導演: 安德魯·多米尼克

2008年,全世界的影迷都希望羅傑·狄金斯贏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然而他最終還是與小金人失之交臂。後來有人說,當時羅傑·狄金斯之所以沒有獲獎,是因爲他同時有兩部電影獲得最佳攝影的提名,從而導致選票分散;這兩部影片便是《老無所依》和《神槍手之死》。

可以說《老無所依》的拍攝手法與羅傑·狄金斯和科恩兄弟此前合作的所有作品一樣華麗;而他在《神槍手之死》中的拍攝卻讓這部作品在當今影壇一衆出色的攝影作品中脫穎而出。

安德魯·多米尼克執導的這部傷感的西部片,就像是一張褪色的老照片——模糊的邊緣,模糊的過往歲月,然而其細節質感卻栩栩如生。尤其火車搶劫案的場景,可能會是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事實上,這部影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很值得被鑲嵌到一個實際的畫框中,掛在牆上,讓你永久品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