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但急性手術疼痛十分常見,特別是在術後的第一天。腹腔鏡手術的術後疼痛是多發性的,包括腹腔內或胸腔內臟器的疼痛。有研究證明在腹腔鏡手術中使用腹橫肌平面阻滯可以阻斷疼痛傳導,從而減輕術後疼痛,減少傳統鎮痛模式阿片類藥物的應用。而地塞米松可延長鎮痛時間,被作爲周圍神經阻滯中局部麻醉藥的輔助藥物使用,但地塞米松的這種作用是由於它的外周作用還是由於它的全身吸收作用尚不清楚。近期,J Anaesthesiol Clin Pharmacol上發表了一項地塞米松對婦科腹腔鏡手術中腹橫肌平面阻滯鎮痛效果影響的相關研究,比較了地塞米松在腹橫肌平面阻滯中作爲局部麻醉藥的輔助用藥與在全麻下腹腔鏡外科手術患者中僅通過靜脈注射與阻滯處理的效果。該研究採用計算機隨機數字表法將40例患者隨機分配到PN組和IV組,並且使用密封不透明信封分配。全麻誘導後,PN組患者接受超聲引導下雙側腹橫肌平面(TAP)阻滯,每側給予0.25%的左布比卡因15 ml和4 mg地塞米松。IV組患者接受雙側TAP阻滯,每側給予0.25%的左布比卡因15 ml和靜脈給予8 mg地塞米松。主要觀察指標爲第一次進行鎮痛管理的時間,次要觀察指標爲術後1~24 h所需的搶救鎮痛量,視覺模擬評分(VAS)、噁心嘔吐發生率和疼痛評分。研究結果發現,PN組首次鎮痛要求時間爲6.63±1.50 h,靜脈組爲5.04±1.70 h,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兩組的疼痛評分具有可比性。因此,地塞米松的兩種使用途徑都對0.25%左布比卡因TAP阻滯鎮痛質量有一定的影響。

知識拓展

地塞米松的作用機制

地塞米松具有強大的抗炎、抗過敏、抗休克等作用,能夠有效減輕炎症早期滲出、水腫和局部毛細血管擴張,作用時間可持續36~54 h。首先,地塞米松能調節組織血管對兒茶酚胺、5-羥色胺、腦啡肽、血管活性肽的敏感性,並能抑制創傷炎症部位環氧化酶的活性,增加腦啡肽的合成及釋放,抑制脂質遞質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釋放因子等致痛物質的合成與釋放,使疼痛刺激傳入途徑被阻斷,減弱局部創傷部位的疼痛刺激傳導而發揮鎮痛作用。其次,地塞米松可抑制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謝產物的合成,進而減少痛覺相關物質和血管活性腸肽的合成而發揮鎮痛作用。地塞米松硬膜外應用可通過局部吸收作用於脊髓中樞發揮鎮痛作用。當應用地塞米松進行局部浸潤時,它可直接抑制局部炎症水腫,同時起到直接保護黏膜作用,通過抑制促炎症因子和細胞因子的釋放,導致外周痛覺過敏狀態被抑制而減輕疼痛。

地塞米松給藥途徑

硬膜外注射給藥:早期階段大量臨牀實驗證實,激素類藥物硬膜外用藥對椎管內麻醉後腰背痛有很好的預防及治療效果。Wang等對100例非產科手術患者進行觀察發現,硬膜外應用利多卡因術後3 d,腰背痛的發生率爲22.8%、17.4%、9.2%,而應用地塞米松後腰背痛的發生率分別爲7.4%、5.6%、2.8%,地塞米松組腰背痛的發生率明顯低於利多卡因組,同時,還可減輕腰背痛的程度以及縮短腰背痛持續的時間。另外,地塞米松複合非甾體類抗炎藥,能進一步降低腰背痛的發生率。局部浸潤給藥:Muslu等研究發現,局部浸潤非甾體類抗炎藥可有效減輕椎管內麻醉後腰背痛。地塞米松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因此,地塞米松局部浸潤對椎管內麻醉後腰背痛也能起到良好的預防治療作用。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局部浸潤,可抑制局部創傷炎症及炎性因子釋放超過36 h,同時,局麻藥輔以地塞米松,也可有效延長麻醉持續時間,因此,地塞米松可顯著降低術後3 d的急性腰背痛的發生率。Gao等對局部應用地塞米松的研究也得出了肯定效果。研究納入160例婦科手術患者,分爲利多卡因組、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 mg)組。評估了術後第1、2、3天及第1、2、3個月的腰背疼痛情況。結果顯示,地塞米松組急、慢性腰背痛的發生率及疼痛程度明顯低於利多卡因組,並且術前沒有急性腰背痛的患者在所有監測點的術後慢性腰背痛發生率也明顯降低。研究表明,預防性局部應用地塞米松,可降低急慢性腰背痛的發生率,同時明顯減少術中及術後鎮痛藥用量。分娩鎮痛多采用硬膜外麻醉,而分娩鎮痛後腰背痛發生率高達50%~80%,因此,預防分娩鎮痛後腰背痛具有重要意義。曾思等以200例初產婦作爲研究對象,評價地塞米松(5 mg)局部注射對硬膜外分娩鎮痛後腰背痛的預防效果。當患者出現規律宮縮,宮口開約75 px時,行分娩鎮痛,常規行硬膜外穿刺,記錄分娩鎮痛後72 h內腰背痛的發生情況。72 h後腰背痛發生率:利多卡因組爲76%、地塞米松組爲18%。研究結果表明,地塞米松局部注射可降低硬膜外麻醉後分娩鎮痛後腰背痛的發生率,並減輕腰背痛的疼痛程度。這可能是因爲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和局麻藥,可保持注射部位較高的藥物濃度,具有止痛抗炎作用,從而減少因硬膜外穿刺導致的腰背痛的發生。

此外,任毅等的研究還發現,局部浸潤效果優於硬膜外腔注射,因爲局部浸潤能直接作用於受損傷組織,抑制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質的釋放,可從根本上減輕機械性損傷造成的炎症反應,從而更加有效地抑制了椎管內麻醉後腰背痛。硬膜外+局部浸潤給藥:爲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及減少相應併發症的發生,目前已有臨牀治療將兩種不同的給藥途徑聯合應用。熊允傳等將地塞米松兩種不同的給藥途徑聯合應用,觀察椎管內麻醉後腰背痛的治療效果。該研究將600例擬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隨機分爲A、B、C、D組,A組:利多卡因+生理鹽水;B組: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 mg);C組:局部浸潤同A+地塞米松(硬膜外);D組:局部浸潤同B+地塞米松(硬膜外),統計分析後發現,四組腰背痛的發生率分別爲28.6%、16.0%、18.0%、2.7%,D組發生率較其餘三組顯著降低(P<0.01),B組、C組亦較A組下降(P<0.01)。結果表明,地塞米松在硬膜外麻醉穿刺和置管路徑的1個或2個部位給藥,能明顯降低腰背痛的發生率,減輕疼痛程度。但目前兩種途徑聯合應用的臨牀研究較少,仍需進一步探索。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