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2020/12/28

01:29

No.1 “十四五”規劃建議發佈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成爲“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擘畫了中國面向未來的宏偉藍圖。“十四五”將開啓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吹響了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號角。

《建議》專章部署科技創新,並放在“十四五”規劃任務的首位,這在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凸顯對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凸顯了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No.2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首次提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5月14日召開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不是要閉關鎖國、閉門造車,而是要以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加主動的開放來打通“國內大循環”,是新形勢下中國經濟“既立足自我又貢獻世界”“既受惠於外又不受制於外”的開放發展新思路、新實踐。

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是供給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需求端內需擴大,提高供需之間的匹配程度,促進循環的暢通。

No.3 中國成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12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介紹2020年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四季度經濟運行的增長有望比三季度繼續加快,從下階段來看,全年中國經濟有望成爲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

儘管受到疫情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經濟在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的情況下,二季度增速由負轉正,三季度同比增長4.9%,實現了V型反轉。

12月23日,世界銀行發佈的2020年12月期《中國經濟簡報:從復甦走向再平衡》預測,中國2020年經濟同比增速爲2%,2021年隨着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增強以及勞動力市場狀況改善,經濟活動擴大到私人投資和消費,增速將回升至7.9%。

No.4 “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首次提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首次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近年來,我國平臺經濟迅速發展,互聯網平臺企業快速壯大,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但與此同時,市場壟斷、無序擴張、野蠻生長的問題日益凸顯,出現了限制競爭、贏者通喫、價格歧視、泄露個人隱私、損害消費者權益、風險隱患積累等一系列問題,存在監管滯後甚至監管空白。

監管部門相繼發聲釋放出明確的信號,反壟斷沒有法外之地。特別是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下,部分互聯網平臺不規範競爭行爲頻頻出現。中央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有助於倒逼平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及時制止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爲的出現。

No.5 外貿規模創歷史新高

“中國製造”助力全球抗疫

12月8日,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1至11月,我國進出口總額29.0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8%,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中國外貿規模創歷史新高的同時,“中國製造”還爲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商務部統計,我國已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推動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轉。此外,我國進口占全球份額上升0.8個百分點,爲世界經濟貿易合作注入活力。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疫情發生以來,我國醫療器械、口罩等防疫物資出口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前11個月,紡織製品出口同比增長33%,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同比增長44.5%,成爲外貿增長的重要拉動力。

No.6 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週年

全面推行註冊制

30年前,深滬證券交易所相繼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封閉到開放、從單一股票市場到多層次體系,中國資本市場逐步發展成爲參與人數最多、市值規模名列第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顯著提升、影響力輻射全球的大市場。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也爲“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有序發展定下基調。

No.7 嫦娥五號榮耀歸來

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探測器於11月24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此後探測器實施2次軌道修正、2次近月制動,順利進入環月圓軌道。12月17日,返回器與軌道器分離併成功重返地球。

歷經23天,嫦娥五號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着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

No.8 豬肉價格連續下降

CPI時隔11年再現負增長

國家統計局12月9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這是時隔11年後,CPI再現負增長。CPI上一次出現連續負增長,還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從2009年2月至當年10月。

豬肉價格下滑成爲拖累CPI的主要原因。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1月,豬肉價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擴大9.7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60個百分點。

業內專家表示,生豬供給持續回暖,是推動豬肉價格逐漸下行的主要原因。

No.9 國內運營的P2P平臺已經全數清零

11月6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全國實際運營P2P網貸機構已經由高峯時期約5000家,壓降到目前的3家。借貸規模及參與人數連續28個月下降。

截至11月中旬,剩餘的3家P2P業務清零,我國P2P網貸機構完全歸零,這也意味着,P2P在歷史舞臺謝幕了。

2012年起,我國P2P平臺開始野蠻擴張,高峯期運營平臺約5000家。但從2019年開始,P2P迎來了整個行業的出清和整頓。

No.10 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落地

漸入百姓生活

8月14日,商務部印發《商務部關於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後續視情擴大到其他地區。

截至目前,數字人民幣的全國落地試點場景已經超過6700個,中國人民銀行先後向深圳、蘇州試點發放3000萬數字人民幣紅包,數萬市民參與其中,數字人民幣的腳步越來越近。

十大新聞點評

魏建國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2020年無論對於中國還是世界,都站在了歷史的交匯點上。

展望未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擘畫了中國面向未來的宏偉藍圖。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新要求,成爲未來20-30年中國經濟總體佈局的路線圖。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需求側管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是很長一段時間要貫徹落實的。需求側管理則是動態的,是要隨時調整的。就好象自行車的前後輪,我們要始終通過後輪來推動需求,創造需求,用前輪來引導供給、把握供給,最終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隨着中國經濟復甦加速,中國將成爲全球經濟的一大亮點。未來,全球產業鏈預計將出現四個東移:製造業東移、技術東移、資本東移、人才東移。

除此之外,大型的商務活動、學術活動、文體活動、時尚活動和展會活動也將東移。所以,暢通“雙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事關重大。

回顧過去,中國在2020年不僅抗疫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而且前三季度經濟發展實現V型反轉,外貿規模創歷史新高,成爲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製造”還爲助力全球抗疫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中國的出口表現逆勢上揚。在我看來,隨着RCEP的簽訂,預計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的外貿有望呈現兩位數的增長,尤其是中國和東盟貿易有望出現井噴式的發展,未來東盟還會繼續加大對中國的出口。

疫情衝擊之下,中國外貿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當下正是中國外貿發力的時候。

有的放矢,方能百戰百勝。我們在謀劃“十四五”的同時,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持續推進金融改革,並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放在首位。

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落地、全面推行註冊制、強化反壟斷、嫦娥五號榮耀歸來等,這一系列重磅新聞的落地,充分凸顯了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時代命題。

“十四五”期間,我們要重點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不放鬆,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從而把民營企業、外商企業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2021年的任務很艱鉅,八項任務的提出,讓我們能夠心中有數,眼中有目標,工作有奔頭。

新聞事件見證中國輝煌,每日經濟新聞評出的2020國內十大財經新聞,再次見證了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尋常和不平凡。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2021年,站在經濟全面復甦的地平線上,我們期待全球經濟走出舊陰霾,中國經濟煥發新活力。

季曉南

(原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2020年,中國成爲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取得這一成績殊爲不易,一來說明我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明顯成效;二來說明我們復工復產抓得很好;三來說明中國經濟具有極強的韌性。

從數據上看,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在今年的基礎上大幅度反彈,結合我們即將進入“十四五”時期這一大背景,在比經濟增速更高的層面上,我們更應該關注2020年首次提出的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目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也帶來了很多新的思考,我們需要明確新的發展思路,如何才能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的更高質量的增長。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首次提出,是我國發展戰略和思路的重大調整,具有深遠的意義。

2021年我國將進入“十四五”時期,從2020年中國經濟展現出的一些特點來看,數字經濟未來會成爲中國發展的一個新加速點,數字經濟在整體經濟中佔的比重將越來越高,保持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處於強勢的、有利的地位,這一點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中央首次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對未來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釋放了對資本“不能任性”的鮮明態度。

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要反壟斷,既要反國企的壟斷,也要反外企、民企的壟斷,一視同仁。

市場要充分競爭,就要不斷有新生企業出現,不能讓佔據壟斷位置的資本無序擴張。

記者:張懷水 李可愚

編輯:陳旭

視頻編輯:張軼

視覺:蔡沛君 劉陽

排版:陳旭 牟璇

|本文版權歸“每經頭條”所有|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衆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