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本保息型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少 投資者該如何選擇?

來源:石家莊日報

保本保息型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少 投資者該如何選擇才能使財富保值增值

本報記者 劉贇

如今的投資市場異常繁榮,可供人們選擇投資產品更是琳琅滿目,然而對於投資者而言,銀行理財依然是投資“主戰場”,收益雖然不高,但它貴在安全穩妥。

保本保息近絕跡

收益率普遍下調

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各銀行網點高於6%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幾乎絕跡,業績比較基準普遍在2%~4%左右。之前備受歡迎的結構性存款產品現在收益下限也到了0.5%左右,上限也不過5%,甚至掉到3%。三年期固收類產品收益率普遍不超過4.5%,一年期收益率在4%左右。

“如今的銀行理財將由固定收入轉變爲淨值收入。”省會某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自2015年央行推出利率自由化之後,不少銀行推出了保本保息理財項目,即在投資之前銀行就承諾的投資者可以得到的收益率,投資結束之後,如果賺多了,多出的錢歸銀行所有;如果所賺的錢未達到預期,銀行將自掏腰包補足投資者的差額。

如今,央行認爲各大銀行的這種行爲將擾亂我國的利率市場,針對這一現象發佈了新規,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將被取消,銀行理財將遵循“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原則。

結構性存款規模縮小

理財收益一路走低

記者注意到,如今結構性存款已不再是銀行裏的明星產品,同時預期收益率也走低。

據統計,在嚴格的監管政策下,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自今年5月開始逐月下降,至8月末首次低於10萬億元。

“監管層打壓銀行結構性存款,實質是打擊高息攬儲,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從而達到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目的。”業內人士表示。

省會某銀行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選掛鉤低風險衍生產品,同樣能夠“保本”,只是收益大不如以前,而且也比不上非固收的浮動理財。這對追求穩妥的投資者而言,不是好消息。

不保本了

理財產品怎麼買合適

在銀行理財轉換爲淨值型產品後,投資者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呢?

“建議投資者在進行投資之前應該做一項風險等級測試,確定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的投資者,可以承受何種等級的投資風險,從而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業內人士介紹,目前銀行雖然沒有明確宣傳保本保息的產品,但是國債、大額存單等產品幾乎不可能出現虧損的情況,相比存款也能獲得更高的利率,普通投資者可以考慮投資。

總之,今後想要有更好的投資回報,勢必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專業的投資知識,做好合理的資產配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