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計劃的成功

2020年在全球遭遇新冠疫情的時候,中國的嫦娥探月採樣計劃爲全人類帶來重返月球的希望,對比曾經美國和蘇聯幾十年前的月球計劃,中國的嫦娥探月計劃有着很多的亮點和技術突破,首先月球單次採樣要比美國和蘇聯要多很多倍,其次難度更大,根據信息披露,此次嫦娥探月共有11個重大飛行階段,23次重大軌道控制,6次重大分離控制等複雜環節,還有航天器月面降落、月面起飛以及月球軌道上“無人交會對接”等高風險環節。目前嫦娥5號已經完成大部分預定任務,只剩下重返地球,尤其是準確的無人交會成功,讓全球的天文愛好者都對嫦娥5號的計算精度感到喫驚,那麼準確計算的背後,離不開一個物理常數G,而目前全球最準確的物理常數G就是由一支中國高校的科研團隊所確定。

萬有引力常數

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物理常數,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只要知道兩個物體的質量、距離和物體間的引力就可以求出常量G,但是由於物體的質量太小很難確定精確的常量G,因此就需要藉助觀測宇宙天體間的引力來確定物理常量G,常量G值越精確,那麼在宇宙間的軌道計算就越精確。目前人類已知最精確的常量G就屬於中國造,也是現在中學物理課本所有物理常數數值中唯一的中國標準,而爲讓物理常數G打上中國烙印的,就是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引力中心團隊,而精確確定物理常量G卻是這支團隊在山洞中蟄伏几十年的科研成果。

35年磨一劍

帶領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教授就是目前中山大學的校長羅俊教授,當年央視曾報道過羅俊院士的團隊紮根華中科技大學喻家山,在位於山底下的一座防空洞中爲“引力波”的研究奮鬥35年。引力常數G是物理上一個更基本的量,但是由於G常量精度不夠,導致一些物理量也無法準確表達。尤其是宇宙空間探索,差之絲毫謬之千里,因此羅俊團隊精確測量物理常數G,也在2018年獲得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一,然而一個精確的物理常數G,對於世界天文學和星級宇航來說卻是非常大的進步,因此國外專家甚至把這座位於中國的防空洞譽爲“世界引力的中心”!

嫦娥五號的成功屬於全國科研人員的努力,背後還有很多位默默無聞的羅俊,他們常年看似做着“無用”,沒有應用價值的科研工作,卻可以讓一個國家的科技迅猛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