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3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衆所周知,曹操惜才、愛才。

官渡之戰前夕,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來投,曹操當時正在洗腳,聽聞此事鞋都沒來得及穿就跑出去迎接。許攸非常感動,當即就給曹操獻上一計,讓曹操火燒烏巢,抄袁紹的後路。正是有了許攸的謀略,曹操才能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

劉備在駐防新野時,得到了一個叫徐庶的謀士。徐庶,字元直,潁川(今河南省境內)人,他與諸葛亮是至交,胸中頗有韜略。在沒有徐庶之前,劉備根本就沒有打過勝仗,有了徐庶之後,劉備大破曹仁三萬大軍,揚眉吐氣了一把。

曹操爲了打敗劉備,設計挖走了徐庶。徐庶在辭別之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此人比自己還要厲害許多倍。

既然諸葛亮比徐庶還要厲害,爲什麼後來曹操沒想過去挖諸葛亮?如果挖走了諸葛亮,曹操很有可能統一天下。如此看來,曹操不挖諸葛亮,實在是失策。可事情真這麼簡單嗎?
 
央視版《三國演義》截圖,徐庶
 

曹操的政治考量


曹操不是不知道諸葛亮的名聲。

在火燒博望坡之前,曹營裏曾開內部會議。曹操的頭號謀士荀彧提起諸葛亮——

“此人爲襄陽名士,複姓諸葛單名爲亮,才能勝我數十倍”,“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爲軍師,不可輕敵。”

緊接着,剛剛被迫過來的徐庶說——

“今玄德得諸葛亮爲輔,如虎生翼矣······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庶安敢比亮?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諸葛亮在荊州早就小有名氣,他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結交,成功的塑造了自己的人設——

“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這種人設深入人心,當諸葛亮後來去東吳,就有東吳的謀士拿他自比管仲、樂毅來嘲笑他。但這也從側面說明,諸葛亮的自我營銷相當成功。

曹操可能懷疑諸葛亮,但他不可能會懷疑荀彧的話。

荀彧出身潁川士族,從小就廣交四方豪傑,且飽讀詩書,據說他12歲時就可以把《論語》《春秋》等古籍背得滾瓜爛熟。荀彧加入曹操集團時,被曹操比喻爲神機妙算的張良。而現在這個“張良”口中的諸葛亮,才能超過他自己十倍,可見這個諸葛亮絕非浪得虛名,而是有着經天緯地的大才。
 
新版《三國》截圖,曹操
 
而且,荀彧推薦過的人都很靠譜,例如荀攸、郭嘉、司馬懿、戲志才,都爲曹操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因此,曹操是肯定相信諸葛亮的才能的。既然認可,那爲什麼不去挖人呢?

曹操是一代梟雄,他對政治本質的洞察相當精準,因此他在用人上有自己的深謀遠慮。

三國時期,得士族者得天下。當初,漢武帝創立的察舉和徵辟,其中前者爲重。察舉,就是每年每個郡國向中央舉薦孝和廉各一人,到京師之後,要依其科目與被舉人的學藝不同,由公府分別加以考試,然後量才錄用。被舉薦的人,大多爲州郡屬吏或通曉經書的儒生。寒門子弟讀書、接觸經典的機會自然少得多、也不被人所識。久而久之,仕途就幾乎被地方上的名門望族獨佔和壟斷。

東漢末年,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名門望族名望更甚,擁有了各種資源,更加強大的力量和勢力,若要爭奪天下,甚至統一天下,士族是不得不依靠的力量。

當時,曹操有河北大族、潁川荀氏、河內司馬氏等士族支持;孫權有顧雍、陸遜、朱治、張昭等豪族相挺;袁紹本身就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出身,自身就是豪族,門生故吏遍天下。

荀彧只是客觀評價諸葛亮的才能,卻並沒有一句話建議曹操把此人挖來,共襄偉業。曹操是何等聰明之人,他能聽不出來此中的玄機?

曹操自身出身不高,他既不是袁紹這樣的四世三公出身,也沒有劉備的皇叔身份。爲了提高自己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他就必須得到士族的撐腰。荀彧代表了潁川荀氏,他的投奔意味着潁川荀氏棄袁紹而支持曹操。荀彧給曹操推薦的人才,無一不是出身士族,例如鍾繇、荀攸、陳羣、杜襲、戲志才、郭嘉等等。

可以說,曹操集團的基本盤就是潁川士族,再加上其他幾個士族,例如武將夏侯惇夏侯淵兄弟,曹仁,曹洪兄弟等,他們就來自於各個大大小小的士族。

諸葛亮有不世之材,但諸葛亮與荊州士族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諸葛亮加入,則潁川士族的利益必然要被分一塊出去,荀彧自己可以不在乎,但他必須要照顧到潁川士族的安定和團結。

如果潁川士族內部出現分裂,或者潁川士族選擇拋棄曹操,結果必然是曹操與潁川士族兩敗俱傷。這樣的結局,荀彧肯定是不允許出現的。

所以,荀彧沒有向曹操提出挖諸葛亮的請求,曹操也自然心領神會。況且,曹操身邊已經謀士如雲,且都是一流人才,沒有必要爲了一個諸葛亮,得罪自己的基本盤。
 
新版《三國》截圖,荀彧
 

諸葛亮的性格



曹操是個心高氣傲、常常自我陶醉的人,諸葛亮也是,他一邊耕田一邊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是什麼人?一個開國宰相,一個柱國將軍,要跟這兩個人相提並論,至少你也得先做了官,纔有可能取得超越他們的成績。可是諸葛亮還未做官就如此自誇,可見其自我陶醉。

徐庶臨行去曹營之前,特地去拜訪了諸葛亮,跟他說劉備是一支潛力股,一定要儘快買入,還希望諸葛亮在劉備來的時候給一點好臉色,“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輔之”。

不料,諸葛亮卻擺出一副臭臉,“君以我爲享祭之犧牲乎!”然後也不顧朋友之情,拂袖而入,讓徐庶尷尬得只好上馬啓程。

看來,諸葛亮是堅持要當那種看穿紅塵,決意不肯入仕的世外高人。但實際上,他在等一個機會,一個能讓自己大展身手的機會。曹操那邊謀士如雲,而曹操本人也是能力極強者。

諸葛亮的性格,使他只能選擇劉備。

第一,劉備是漢室宗親,且一直爲了漢室的復興而奮鬥。諸葛亮是尊重法統的人,只有跟着劉備,才能夠確保自己的事業是偉大而正義的。

第二,劉備身邊將才不少,例如關羽、張飛、趙雲等,但一直缺少第一等的謀士。這就使得劉備的奮鬥毫無章法可言,成天被曹操趕着跑。諸葛亮一加入劉備陣營,就是首席軍師,沒有任何謀士可以與其相提並論。這樣的平臺,曹操也好,孫權也好,顯然都是無法提供的。

從三顧茅廬開始,劉備就已經洞悉到了諸葛亮的心理需求,就算是後來挖到了龐統,劉備也不敢把臥龍、雛鳳放在一起。他讓諸葛亮留守荊州,自己帶着龐統去西川,直到龐統死了,纔敢把諸葛亮調過來。
 
央視版《三國演義》截圖,劉備與諸葛亮
 
這就是人際關係上的“互補定律”,那些在興趣、性格、專長、觀點等方面存在差異的人,當他們的需要和滿足途徑正好構成互補關係時,會像磁鐵的正負極一樣,產生強烈的相互吸引關係。

比如說,一個人如果打算籌辦一個企業,那麼他一般會選擇與擁有自己所缺乏的才幹和能力的人合作。如果自己善於經銷,那麼就會選擇精通會計的人合作。兩者正好能取長補短,各得其所,有利於事業的發展。

劉備就是這樣的企業家,他所需要的正是諸葛亮這樣的運籌帷幄的總經理,自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心的交給他。而諸葛亮也需要劉備這樣的企業家,給予自己最大的尊重和權力,讓自己不受限制的發揮才幹,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挖諸葛亮需要籌碼


最後,即使曹操想挖諸葛亮,他也沒有籌碼。

曹操當年怎麼挖關羽的?按正史記載:建安五年正月,曹操擊破徐州,劉備北奔,關羽歸降。

關羽跟劉備與張飛等失散了,關羽帶着劉備的夫人沒有地方去,這個時候只能暫時的投靠曹操了。對於關羽,這是權宜之計,他必須要安頓好大嫂。而曹操留住關羽的籌碼,就是他的大嫂。
 
央視版《三國演義》截圖,關羽
 
曹操又是怎麼挖徐庶的?演義中說,曹操扣住徐庶的老母親,僞造徐母信件,勸徐庶棄暗投明。而在正史中,曹操確實在長坂坡抓了徐庶的母親,但沒有做出僞造信件逼徐庶跳槽的事情。徐庶是自己爲了保全母親的性命,主動選擇的。無論演義還是正史,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曹操手上有徐庶的籌碼——他的母親。

但是,曹操完全找不到可以挖諸葛亮的籌碼。諸葛氏是琅邪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母早逝,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被叔父諸葛玄收養,而諸葛玄當時爲豫章太守。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

諸葛亮和弟弟都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這就是“諸葛村夫”的由來。

諸葛亮還有一個哥哥諸葛瑾,是孫權麾下重要謀士,深受孫權器重。後來擔任長史和司馬。

諸葛亮與襄陽名士黃承彥交好,後來黃承彥將自己的女兒黃月英許配給諸葛亮。諸葛亮算是跟荊州士族搭上了關係,他的名聲也漸漸的在上層圈子裏傳開。

再者,諸葛亮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曹操如果要挖諸葛亮,必定要付出比三顧茅廬更大的誠意。曹操可以禮賢下士,可以愛惜人才,但他絕對做不到比三顧茅廬還要有誠意的事情出來。三顧茅廬之所以成爲佳話,就是因爲沒有幾個雄主能做到像劉備這樣,甚至關羽、張飛都看不下去。
 
央視版《三國演義》截圖,劉關張三顧茅廬
 
曹操自知挖不來諸葛亮,便有心除掉他。當夏侯惇請戰去打劉備時,曹操一口答應,並說“汝早報捷書,以慰吾心”。

他沒有提一句,你要是見到諸葛亮,就勸他投奔,也沒有提,你不要傷害諸葛亮,要把他帶來見我,這等於是默認了夏侯惇可以殺掉諸葛亮。

曹操對於諸葛亮,最終還是選擇了忽視。他們將成爲一生的敵人,共同譜寫出三國這段壯闊的史詩。

參考資料:

1、陳壽《三國志》

2、羅貫中《三國演義》

3、盧弼《三國志集解》


END

者丨柏舟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李棟
排版 | 李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