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跟我吐槽,她說自己拼命奮鬥,連富人孩子的起點都達不到。她說自己結婚時有房貸、想要買個幾萬塊錢的車,但看着口袋裏的錢,遲遲不敢決定。

但她有一個小1歲的表妹,無論她表妹家,還是表妹老公家都非常富有。兩個人剛結婚就在1線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沒有房貸壓力,女方的父親更是拿50萬給表妹買了輛車。

這位朋友表示,她已經不是第一次感覺到窮人家孩子和富人家孩子的區別和差距。以前每次她和表妹逛街,表妹想買啥買啥,看見多大的店面都敢進,滿眼的自信

但是反觀自己,面對一些好東西,總是有一種配不上的感覺,面對大場面總是扭扭捏捏、畏手畏腳。

等到終於工資高了點,想給自己買個貴點的東西獎勵自己,沒有快樂感。反而是一種愧疚,會覺得自己的父母還沒有過上這樣的生活,自己是不是太過奢侈。

其實,我這位朋友的狀況在生活中並不少見!而且可以非常殘忍的說,窮人家出身的孩子,確實能被一眼看穿的。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談到:

氣質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那麼它的反應快慢、反應的強弱、以及它的興奮抑制的平衡度這個方面的表現呢也更多地取決於他的先天,所以說骨子裏的氣質很難改變。

而窮人家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特徵,容易讓人一眼就看穿!

一、畏手畏腳,缺乏自信

如前文中提到的我那個朋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面對一些高檔的場所的畏懼,那種無所適從的不舒適感最爲明顯。

這種孩子可能是因爲,家長常把這幾句話掛嘴邊“咱家窮,你出門別亂花錢”、“你要懂事兒、出門別惹事兒”、“我和你爸都指望你了”……

每一句話都無時無刻不再壓着孩子的自信,把“窮”這個字刻在了骨子裏,久而久之性格自卑,甚至整個人都很悲觀

二、斤斤計較,過於重視得失

馮小剛曾說過:“窮人家的孩子不可能不說謊話,因爲他們承擔不起說真話的後果;富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天生就坦率,是因爲他們父輩可以足夠給他們保障。”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花錢小心翼翼,買東西更注重便不便宜。生活中的信條就是“省、省、省!”稍微貴點,明明有用且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不捨得買。

這讓我想到最近熱播電視劇《流金歲月》中蔣南孫和章安仁的結局,其實就是窮富的鴻溝難以逾越實用主義是章安仁的核心價值觀,造就了斤斤計較,過於重視得失的性格。

三、眼界不夠開闊

小時候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作“坐井觀天”,其實窮人家的孩子多多少少與坐在井底的青蛙很相似,因爲從來沒見過更廣闊的天空,所以造就了眼界的不同。

富人家庭給孩子提供的不僅僅是有多少錢,而是資源和人脈,從小更廣闊的見聞和視野。一個18歲前沒走出過縣城的孩子與一個18歲前已經周遊過世界的孩子,起點怎麼會相同呢?

那後天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性格和技能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這心都涼了半截,那窮人家孩子逆襲的故事就沒有了嗎?究竟我們後天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談到,性格和技能是後天能改變的。

所謂技能就是學習知識文化、技能、手藝等等,所謂的靠知識改變命運。當然僅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性格,性格是人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爲方式

一個好性格是“破局”的最強武器。試想一下,一個孩子雖然出身於貧窮家庭,但是他樂觀、勇敢、自信,面對挫折不氣餒、面對恐懼勇往直前,這樣的孩子更可能逆襲。

李玫瑾教授強調孩子的性格教育的黃金期是3-6歲,孩子6歲前的性格彷彿潮溼的水泥,最好塑形,這個階段家長要恰當引導,不要在孩子面前有“哭窮”的行爲,並且對孩子的性格進行專業的教育。

我在這裏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看看《歪歪兔情商彩圖注音讀本》,這是針對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通過故事給孩子提出專業的建議。

這套書包括8大主題,行爲習慣(引導孩子自律)、性格教育(培養自信、勇敢樂觀的性格)、品格教育(讓孩子學會誠實、感恩)、情緒管理(引導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逆商教育(讓孩子正確面對成功失敗、強大自己的內心)、社交能力故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打造社交能手)、性教育故事和財商教育故事。

我個人認爲,如果這8方面培養得好,那麼孩子即使出生在窮人家,也很容易實現逆襲。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就是這個道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