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祕魯有一道最受歡迎的中餐菜餚——“羅望子豬肉”,是100多年前到達南美的華人,利用當地一種特別的食材——羅望子,來代替中國米醋,與糖調製出來的一種糖醋汁,本意是用來製作“咕嚕肉”或“糖醋肉”的,而他們更習慣叫做“羅望子豬肉”。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羅望子是中餐能用得上的食材。

中文名稱:羅望子

中文別名:羅晃子、印度棗、通血圖、甜目坎、酸角、甜角、酸子、酸枳、酸莢豆、酸梅、黑酸梅

外形特徵:果莢彎曲形如豆類,外皮淺棕色,皮薄而脆、果肉柔軟粘稠,內包種子

香味特徵:味酸帶甜

利用部位:果實

原產地:東非

主產地:東南亞、北非及中國雲南

功效:清熱解暑,消食化積

羅望子是一種原產非洲地區高大喬木植物羅望子樹的果實,其樹高可達30米,棕色豆莢形的果實連同葉子優雅地掛滿枝頭。在未成熟前就可採摘,包裹在種子裏粘性的柔軟果肉酸甜多汁。

羅望子是非洲原產爲數不多的香料之一。其拉丁文“Tamarindus”派生於阿拉伯文,其中的“Tarmar”爲熟棗,而“Indus”則是印度之意。”因此也有“印度棗”之稱。

中世紀時,阿拉伯人發現了它的美味,被帶到中東地區。以後,隨着十字軍的東征,羅望子便由中東進入了歐洲國家。英國都鐸王朝時期,羅望子已廣爲人知。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約翰・傑拉德(John Cerarde)就注意到它清涼宜人、迅速解渴的特性,於是英格蘭開始用羅望子製成酸甜提神的飲料。

英國人非常喜歡羅望子的味道,後來它也是英式調味品李派林喼汁及HP醬的重要成分。

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險家將羅望子帶往美洲和加勒比海等地區,至此,幾乎全球每個熱帶地方,都有了羅望子的蹤跡。

如今在北非、中東及東南亞,也是羅望子的出產地,但印度仍爲主要出產國。

印度人把羅望子視爲萬能的天然藥物,它可醫治眼疾、壞血癥、黃疸病及腸胃不適。生食或加工成果汁飲料,在發燒時喝新鮮榨汁,還有解熱功效。而泰國人則相信它可排除血液裏的雜質和疏通血管的功效,因此每逢羅望子上市,泰國北部地區還會舉行節慶活動。

羅望子有酸甜之分,也稱酸角和甜角。味道偏酸者,外形略扁。適合做烹飪食材,如馬蹄羅望子:莢果馬蹄狀,稍扁平,味酸、高產。

而微甜者,常常當作水果食用。如泥鰍羅望子,樹體高大,莢果形似泥鰍,味較甜,產量較低;米易羅望子:樹體高大,莢果半彎曲,肉質厚,味較甜,結果早,產量高。

多種加工方法:

羅望子果肉可加工成濃縮的醬、磚或切片、磨粉,經過乾燥濃縮後,酸度更強濃。使用前需浸泡在熱水中稀釋再去籽除渣,就是烹飪所需的基本素材。

羅望子醬(Tamarind Paste):

也稱亞參膏,果肉搗碎後濃縮此半乾的醬狀。

羅望子磚:

去莢去籽後的半軟果肉,壓縮成方磚形。

羅望子片(Asam Skin):

又叫阿參片,切片曬乾而成。

羅望子粉:

乾燥後研磨成粉狀。

醫藥價值:

羅望子被印度草藥學用於治療胃和消化道不適。在菲律賓,羅望子的葉子被作爲草本茶用於給瘧疾退燒。羅望子的花可治療高血壓,中醫認爲,羅望子清熱解暑,消食化積,有通便、利肝、利膽的功效

羅望子未成熟果實的果肉是酸澀的,可以浸水後過濾取汁,猶如檸檬汁在西餐中的作用,具開胃、解膩、去腥、提味之效。通常是以10倍的溫水,將其果肉泡軟再用手指揉捏,使果漿和味道全部滲入水中。

這種具有熱帶水果型的酸味水,在烹飪中恰似如歌的行板,極富魅力的信步遊走在各式菜系中。

味道主酸與辣

在東南亞菜系中,酸辣味型的菜式裏都缺少不了羅望子作爲酸的基調,再與不同的辣,聲奏出完美的旋律,演繹出:

泰國的“香辣魚肉沙拉(Narm Tok Pla Tub Tim)”和“酸咖喱蝦湯(Keng Som)”;

越南的“酸魚湯(Canh chua)”;

印尼的“蔬瓜酸果湯 (Sayur Asam)”;

菲律賓的“菜肉酸辣湯(Sinampalukan)”;

柬埔寨的“酸魚湯(Samlor kteas)”;

新加坡的“羅惹沙拉(Rojak)”;

及南印度的“什菜酸辣雞湯(Rasam)”等開胃序曲。

▲酸咖喱蝦湯

紅豔濃稠,爲主菜增色

羅望子在主菜中表現同樣精彩,它色濃質稠的特性,使得菜品看來紅豔濃稠誘人,在炎熱的熱帶,會令人食慾大開。

在馬來語和印尼語中,它被稱爲“Assam”,當地的華人按發音寫成漢字,就是是“亞參”、“阿參”或“阿三”。

比如馬六甲的“阿三魚頭(Assam fish head)”;

娘惹菜(Nyonya Cuisine)中的“阿叄花枝(Stong Greng Assam)”;

檳城的“亞參叻沙(Assam Laksa)”以及“沙嗲肉串(Satay)”;

印尼的“爪哇烤魚(Gurame)”、“黑果燴雞(Ayam Buah Keluak)”、“羅望子煎蟹”、“蘇門答臘烤鴨”以及“印尼炒飯(Nasi goreng)”、印尼巴厘島香料醬(Bumbu)等,都歸功於羅望子的調味。

而印度菜中的“香辣咖喱肉(Goan Vindaloo)”、“古吉拉燉什蔬(Gujaradi Vegetable)”、“酸甜沾醬(Saunth Ki chutney)”和“羅望子醃鹹魚”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在 “新鮮時蔬佐羅望子醬”裏面,有香菜、番茄、洋蔥、綠豆、馬鈴薯、黃瓜,用羅望子醬料攪拌,帶點甜和酸的口感。這道算印度的小喫,人們常在下午買來當零食喫。

▲新鮮時蔬佐羅望子醬

幼細豆莢、嫩葉和花蕾

在泰國北部及緬甸 ,羅望子幼細的豆莢嫩葉和花蕾可作蔬菜炒來喫,葉子也能用來煲魚湯,味道相當清新。此外,也可以曬乾醃成酸菜,在雨季時炒小魚乾美味無比。

羅望子其它用法:蘸汁、甜點、飲料和糖果。

伊朗:

“羅望子燴蝦肉”,也能與其它調料混合爲烤蔬菜的蘸汁。

印度:

成熟的果實要甜一些,可作爲新鮮水果或用於甜點、飲料和糖果。印度人會把磨成粉的羅望子會添加在糕點中。

拉美:

哥倫比亞及墨西哥等國家,人們把羅望子果肉搓成球形再撒上白砂糖製成“羅望子蜜餞(Tambran)”。

泰國、黎巴嫩、埃及、古巴等國:

都有羅望子風味的碳酸飲料。

加勒比海國家:

它經常與糖、芒果、洋蔥、大蒜及辣椒混合成燒烤醬烹製各種海鮮。牙買加人在燉菜時會加入羅望子,再配上米飯食用。

祕魯:

有一道最受歡迎的中餐菜餚“羅望子豬肉”,是100多年前到達南美的華人利用當地羅望子代替中國米醋,與糖調製的一種糖醋汁,本意是用來製作“咕嚕肉”或“糖醋肉”的,而他們更習慣叫做“羅望子豬肉”。因此祕魯人有理由相信:羅望子是中餐必備的香料。

▲羅望子果醬燉蝦

中國:

羅望子在中國菜系中被利用的極少,雖然在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及海南都有種植,但是這種被稱爲“酸角”或“甜角”的果實,只是作爲水果來食用出。唯一比較出名的是三亞十大名菜之一的“羊欄鎮酸湯魚”。

在海南,羅望子則被稱爲酸豆或酸梅,三亞市的南山有3000多棵的羅望子樹林,是我國面積最大、數目最多的原始羅望子樹林,1995年被評爲三亞市的市樹。近年來,三亞的羊欄鎮用羅望子、楊桃、番茄等調製湯底製作的“羊欄鎮酸湯魚”爲三亞十大名菜。

在西雙版納,傣族語中稱爲“木罕”,可加工成果汁、果露等飲品及當地特產休閒零食。

原料:

小扁豆、羅望子汁、青椒、番茄、洋蔥、蒜、辣椒粉、孜然粉、芫荽籽粉、葫蘆巴籽、幹辣椒、薑黃粉、黑胡椒蒜、孜然、咖喱葉、一點阿魏。

做法:

先將小扁豆用水煮到爛。然後另燒一鍋水,加入新鮮切碎的青椒、番茄、洋蔥、蒜、辣椒粉、孜然粉、芫荽籽粉,加入羅望子汁和煮爛的小扁豆湯。然後用少量油炒香葫蘆巴籽、幹辣椒、薑黃粉、碾碎的黑胡椒蒜和孜然、咖喱葉、一點阿魏(這個是rasam必須的),炒香之後加入湯中。

說明:

rasam是sambar的一種,sambar是一種用羅望子汁製成的小扁豆湯。

原料:

羅望子(酸角)果肉2大勺、鯰魚肉4塊、泰國小紅辣椒4個、蕃茄2個(切四瓣)、芋頭梗2根(去皮,切段)、秋葵6根(切段)、綠豆芽200克、新鮮菠蘿半個(切塊)、紅蔥頭2個(切碎)、蒜5瓣(切碎)、刺芹1/2杯(切碎)、稻米草1/2杯(切碎,留額外兩支裝飾魚湯)。

調料:

越南魚露、冰糖片、水5杯。

做法:

1、羅望子果肉放入鍋中加1杯沸水中煮15分鐘,直到酸角軟化融開,用細篩子碾碎酸角果肉,過濾果肉渣,留酸角汁備用。

2、在鍋中加入剩餘的水,放入魚塊煮15分鐘,加入蕃茄、菠蘿,煮5分鐘後加入魚露,冰糖,酸角汁調味,然後加入秋葵、豆芽、芋頭梗再煮2-3分鐘。

3、將紅蔥碎和蒜末炒到金黃酥香。

4、湯起鍋,加入刺芹和稻米草碎,攪散,再次加入魚露、糖、酸角汁調味;撒上爆香的蔥蒜酥、辣椒碎、豆芽、稻米草,裝盤。

烹調技巧:

1、鯰魚腥氣較重,可把魚塊放到一個大塑料袋裏,加進一些白醋,紮緊袋口使勁搖晃袋子,讓醋充分裹住魚塊,幾分鐘後拿出魚塊洗乾淨,腥味就會減少很多。

2、如果怕魚腥味,可以換成蝦或其他海鮮,雞肉等食材。

3、片糖可以用一定量的紅糖代替。

4、稻米草,因其香味清淡又特殊,所以一般要等到快起鍋再放,香味發散程度比較高,切勿久煮。

5、這道湯是清湯,煮的時候切勿加過多油,煮成奶白湯爲好。鹹淡酸甜度可通過加減魚露、羅望子汁和片糖的用量調整。

原文 | 徐龍

中國烹飪大師

全國技術能手

世界御廚協會會員

人民大會堂西餐廚師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