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國抗疫又出奇招:兩種疫苗“混合接種”,專家批“放棄科學”

[文/觀察者網 鞠峯]繼去年年初提出“羣體免疫”策略後,英國爲抗擊新冠疫情,再次做出爭議性決策:允許民衆“混合接種”(mix-and-match)兩種新冠疫苗。

英、美多位專家對此法提出質疑,美國專家批評稱,英國政府的做法“完全放棄了科學,是在胡亂嘗試。”

英國先後全球首批輝瑞疫苗(美國輝瑞和德國BioTech合作研發的疫苗),和阿斯利康疫苗(阿斯利康和英國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疫苗)。但其極高的運輸儲存條件,和全球範圍內的高需求,讓疫苗在英國的可及性並不理想。

我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此前也表示,由於新冠疫苗研發時間較短,還沒有針對新冠疫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的研究結果,無法確定同時接種兩種不同類型疫苗的安全性以及免疫效果。因此不建議同時接種兩種不同類型的疫苗。

英國衛生官員指出,英國的疫苗短缺是“不可迴避的問題”。英媒稱,英國政府似乎做出了“平衡風險與收益的決策。”

修改指導方案,英國政府允許“混合接種”

據英國《金融時報》1月2日報道,英國政府悄然更新了其疫苗接種規範《綠皮書》,允許民衆在特定情況下,在前後兩次接種疫苗時,注射兩種不同的疫苗。

在英國獲准的疫苗,目前是輝瑞疫苗和阿斯利康疫苗,兩者均需要在間隔幾周後接種第兩次。英國政府的最新指導方案,默許了這兩款疫苗的混用。

觀察者網查閱英國政府去年12月更新的《疫苗接種綠皮書》、即官方關於新冠疫苗的指導文件,發現“特定情況”,指的是“無法獲得同款疫苗的第二劑,或者第一劑疫苗種類未知”時,可以採用“混合接種”。

至於爲何“第一劑疫苗種類未知”,文件沒有作出解釋。

《綠皮書》補充稱,這個方案優先針對“馬上要進入高危險環境,或不太可能再次前往站點進行接種”的人羣。

英政府宣稱“兩種疫苗均基於刺突蛋白,第二劑可能會幫助提高第一次注射的效果。”

然而《紐約時報》2日報道稱,輝瑞和阿斯利康的疫苗有相似性,但採取不同的技術。

兩款疫苗都採用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簡稱:S蛋白),它本身沒有感染性,但能“教會”免疫細胞識別並對抗真正的新冠病毒。

然而,兩款疫苗的“教學方法”(讓人體產生免疫的方法)不同。輝瑞使用mRNA(信使RNA)技術,而阿斯利康採用DNA技術。

《金融時報》稱,英國某衛生官員否認新《綠皮書》證明英國政府改變了疫苗策略。該官員表示“英國尚未採用混合注射疫苗的策略”,“這種方法是在極端情況下采用的。”

專家批英國政府“放棄科學”

英格蘭公共衛生局(PHE)負責人瑪麗·拉姆齊(Mary Ramsay)稱,混合接種新冠疫苗“不是推薦做法”,“如果第一次接種的是輝瑞,第二次不應該接種阿斯利康,反之亦然。”

倫敦大學下屬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SH&TM)教授斯蒂芬·伊文斯(Stephen Evans)指出,隨機試驗的結果,並不能支持這一做法。

美疾控中心(USCDC)表示,兩款疫苗“不可相互代替”(not interchangable),“混合接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評估,兩次接種應使用相同的疫苗。”

美國康奈爾大學疫苗專家約翰·摩爾(John Moore)直言,“無論如何都沒有這方面的數據”。他批評稱,英國政府“似乎已經完全放棄科學,只是試圖通過胡亂嘗試,來擺脫混亂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據人民網去年12月22日報道,我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指出,由於新冠疫苗研發時間較短,還沒有針對新冠疫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的研究結果,無法確定同時接種兩種不同類型疫苗的安全性以及免疫效果。因此不建議同時接種兩種不同類型的疫苗。

疫情再次失控,疫苗難求

《紐約時報》報道稱,英國於去年12月月初和月末,分別通過了輝瑞疫苗和阿斯利康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英國政府正在與病毒展開“死亡賽跑”,試圖儘快讓更多羣衆產生抗體。目前,英國每日新增數萬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又於12月發現了傳染性更強的變異毒株。

根據彭博社的“新冠疫苗追蹤”網頁,截至1月4日,英國已注射94.7萬劑疫苗,接種疫苗的人數,不到總人口的2%,僅佔1.47%。

然而,日前英國新冠確診增速提高。2020年最後一天(12月31日),英國通報在過去24小時確診人數突破5.58萬人,再創新高。

嚴峻的疫情下,倫敦的“方艙醫院”已經被要求重新啓用,英格蘭其他地區的“方艙醫院”也已經“準備就緒”。

英國衛生官員指出,英國的疫苗短缺是“不可迴避的問題”。《金融時報》評論道,英國政府似乎是“在挑戰中,做出平衡風險與收益的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疫苗和藥物攻關計劃“曲速行動”的首席顧問蒙塞夫·斯拉維3日透露,美國政府計劃對接種莫德納疫苗的18歲至55歲之間的人羣劑量減半,即每次注射一半的劑量,以加快疫苗普及速度。斯拉維宣稱,“我們知道,(注射一半劑量)可以與注射全部劑量產生出完全相同的免疫反應”。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