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的主创都是一群妙人。在主流电影争着给类似“爱”和“勇气”这样简单的价值包上复杂的外壳时(对,我说的就是郭敬明),他们忙着反其道而行之。别人往精致漂亮的瓶子里装碳酸饮料,而皮克斯刚好相反,他们往易拉罐里倒茅台,只要你不经意地喝了,就醉了。

从《头脑特工队》到《寻梦环游记》再到《心灵奇旅》,皮克斯从情感到死后的世界,再到投胎转世之前,题材一个比一个深晦,不知道下次他们还会拍出啥惊世骇俗的东西来。

你们到底有没有自觉自己是拍动画的啊!别往易拉罐里整奇奇怪怪的东西哇!

《心灵奇旅》原名《Soul》,平平无奇的翻译名,导致票房和它的质量严重不符。总觉得这是一种皮克斯特有的傲慢:别管叫啥名字,哪怕叫《奥利给总动员》、《晕头转向环游记》,只要盖上我皮克斯的钢戳,你们就得来看,不看就得后悔。

《心灵奇旅》的情节相当简单,一辈子碌碌无为的高中音乐老师乔,发现自己终于可以和偶像同台演出了,兴奋到灵魂出窍(划掉),一脚踏空掉进下水道,升天了。

在排队等超度的时候,乔越想越不甘心,拼命左突右奔,钻系统空子,莫名其妙地来到了“投胎之地”。

这里一堆又一堆的灵魂正等着投胎。灵魂投胎的条件就是通过他们在“万物殿堂”里摸索,确定自己的性格脾气,获得“火花”(具体什么是火花,晚点再讲,总之灵魂们有的一摸乐器就得到了火花,有的一碰篮球就得到了火花。)然后得到一张完整的地球通行证,就可以去投胎转世了。

而乔的目的就是搞到一张地球pass,趁着肉体还没有凉凉,赶回地球跟偶像同台演出。

为了蒙混过关,乔伪装成心灵导师,被灵魂管理员派去指导千年留级生,灵魂22号,帮他找到“火花”,顺利转世投胎。

所谓心灵导师,大多是在人间有杰出成果的人,比如圣雄甘地,修女特蕾莎之类的,他们活着是心灵鸡汤,死了也是死人的心灵鸡汤。

但是22号不买账,他就像一颗铜豌豆,砸不烂也炖不熟,任凭多么牛掰的导师,他也坚决不买账:人间那么无聊,休想忽悠我走一遭。我对啥都不感兴趣,没有啥能成为我的火花。

不过22对乔很好奇,看惯了导师们波澜起伏的一生,他很费解,乔这么个一辈子一事无成的家伙,到底为啥拼了命都要回去呢?Rest in peace 不香吗?

22带着乔寻找重回人间的办法,然而阴差阳错,他跟乔一起下去了。他进了乔的肉身,而乔的灵魂则钻进了一只大胖猫的身体。

千年老魂22,理论知识满点,可这还是他第一次亲自感受一个人的身体,第一次亲口品尝美食。一颗棒棒糖,一片落叶,人世间的每一样东西对他来说都是新奇的。

就在这个过程中,22失去的火花被填上了,他有了一张完整的地球通行证。

另一边灵魂超度管理员发现少了一个被超度的灵魂,下来把乔和22抓了回去。22按照约定把地球通行证给了乔。乔则来到人间完成了心心念念的演出。

几乎所有的冒险题材片,到主人公达成心愿后就戛然而止了。可皮克斯这部剧的主人公乔,在得偿夙愿之后说:就这?为了这一天,我等了一辈子!我以为会有所不同!

乔的偶像给他讲了个故事:小鱼总是心心念念寻找海洋,可是老鱼对它说它现在就在汪洋大海中。小鱼难以置信,说我以为自己一直在水里,怎么是在海里呢?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很容易被一个目标又一个目标推动着往前走。在目标或者说梦想中,我们走过了一生。

所有人,包括像甘地、特蕾莎之类的人生导师,都以为所谓“火花”就是一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但其实不是。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会过愿望达成后的空虚感:好不容易考上了高中,发现还得努力学,好不容易买了房,发现那也不过是个睡觉的地方。

我们不是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焦虑,就是在享受那么一点点满足感后,迫不及待地寻找起下一个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就会令人非常焦虑,甚至有人因此迷失了自己。

而皮克斯说:不,人生除了这些,还有碧海蓝天,阳光鲜花,孩子们的笑声和小鸟的鸣叫。你若有目标自然很好,你若没有目标,只是漫无目的地活着,也是很好很好的。

人生是一个又一个当下连起来的。每一个当下都如此不美好,即便达成目标,又如何呢?

可怕的是,我们甚至不必等心灵导师来灌输,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从小就这样对孩子灌输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咬咬牙,再努力努力吧!三年过后又三年,熬过了初中,熬过了高中,前方还有考研和永无止境的996。

很多父母热衷于给孩子报兴趣班,但绝不是学学就算了。学钢琴,不是为了让孩子沉浸在音乐中,而是为了叫他们考级。学舞蹈、学编程莫不如此。我曾听一位家长说:学东西嘛,总要有个目标的,不然怎么能知道他学了啥呢?

长期目标导向,把孩子变成了提线木偶,一旦撤去了目标,他们竟变得无所适从。

在纪录片《起跑线》中,有个叫孙涵阳的小学生,被父母送到美国,在当地的寄宿家庭中做半年的交换生。这孩子原来在上海读小学,每天的时间被安排地满满当当,父母给他定了各种各样远的近的大大小小的目标。

才10岁的孙涵阳,跟美国人交流起来一点障碍都没有,口语非常流利。可他很快就哭着喊着非要回去了。原来美国小学生上完一天的课后,不用上兴趣班,不用补课,甚至都没什么作业,太闲了。

孙涵阳认为这一定会导致自己回国后成绩落后,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他强烈要求美国的寄宿妈妈给他更多的课,让他做更多的作业。美国妈妈很无奈,说你对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你要对自己有耐心才能学会新的东西。

孙父孙母对他的安慰也很有意思,他们反复强调没有给孩子制定什么目标,只希望他能多学习一下美国孩子的阅读能力。(说是没有目的,其实还是有目的)

这么小的孩子,远离父母,不是想着玩,不是想着撒欢,而是想着如何才能多做作业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这是已经被深度洗脑了。即便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遇到这么多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人,他却连一点儿好奇心都没有,完全不想停下来,跟他们交流一下,只想把自己关在屋里做作业。

这样的孩子,如果他不做改变,那么他这一生一定会非常非常累。

这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从大人到孩子,每个人都活得太累了。大部分人没空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野花,没空漫无目的地,放松地看看沿途的风景。

其实什么也不做,仅仅是享受当下,也是很好的。

所谓火花就是让人满足的每一个瞬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