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電影《金剛川》之後,趕在12月的末班車。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於12月27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了。

這是央視近10年來第一次以這樣形式,高調的播出“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

這也傳達了兩層含義:

第一:國家帶頭拍抗美援朝,原先這個敏感題材,大家可以放開手大膽去拍了。

第二:“抗美援朝”這個題材,到底要拍成啥樣,國家隊給打了個“樣兒”。

衆所周知,“抗美援朝”這個題材,要拍好,不容易,首先它有個三個難題是繞不過去的。

第一:如何真實還原這段歷史。

第二:故事應該如何講述?是偏羣像還是個人英雄。

第三:既然是戰爭戲,如何打造特效。

對照這三個問題,我們一起看看央視這版抗美援朝《跨過鴨綠江》完成度能打幾分。

一、我們先看第一個難題:如何真實還原這段歷史。

要真實還原這段歷史,主要反映在這三個方面:

第一,對歷史人物的還原。

目前來看劇集前面4集就做的不錯,在原有公認的特型演員保證下,一些彭德懷、與林彪角色令人眼前一亮。

譬如:在“戰與不戰”的大討論中,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朱德、林彪等國家領導人的昔日風采都得到了重現。

飾演毛澤東的唐國強和飾演周恩來的孫維民,他們的表演都已經基本定型,這兩位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就無需多說。

這裏着重談談馬詩紅飾演的林彪和丁勇岱飾演的彭德懷,兩人都有大段印象級表演,亮點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彭德懷是志願軍總司令,劇集的關鍵人物,他的戲份多是理所當然,

林彪在這一時期作爲在中央位高權重的人物,其意見也在黨內佔據很大的份量,而一向保守的他和毛澤東的意見有所出入,這就有很大看頭了。

飾演林彪的馬詩紅在演藝圈中也屬於大器晚成的演員了,他1964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1995年出道,卻直到2012年的抗戰電視劇《神槍》播出,在劇中飾演的新四軍16旅46團團長彭明富纔得到觀衆的認可。

在本劇中飾演建國史上極富爭議性的人物林彪,是馬詩紅難得的一次機會。

這個人物從前被很多優秀演員演繹過,包括李雪健、馬紹信和由立平等。

對馬詩紅來說,生在湖北省黃岡縣的林彪在身高上與他差距有點大,好在化妝出來的效果還是有八分神似。

這一時期的林彪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司令員,對國內外形勢和軍隊實力都有清楚的認識,在片中是常與毛澤東意見相左的主和派代表。

幾場會議的數次發言,馬詩紅很好的詮釋了角色的內斂和淡定,與運籌帷幄的毛澤東主席形成鮮明對比。

導演在處理這一複雜角色上,還是保持的了客觀的態度。

飾演彭德懷的丁勇岱的表演則是另一番景象,1958年出生的他年紀比馬詩紅還要大很多。

他出道很早,且運氣還很好,1983年畢業於內蒙古藝術學院戲劇表演系,但1981年還在讀書時就已經成爲電視劇《錫尼喇嘛》的男主角。進入演藝圈之後參演過近百部電視劇和10多部電影。

在本劇中丁勇岱飾演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但他的形象與歷史上的彭德懷形象差距還挺大。

長相不行就要靠演技,丁勇岱還是以紮實的演藝功底,認真的演繹出了彭德懷堅決果敢、粗中帶細的人物形象。

在討論出兵朝鮮的決策時,是彭德懷“老虎總是要喫人的”的判斷和“不打則已,一打就必須要打到底”的表態,令會議找到了方向,也爲毛澤東的最終決定堅定了信心。

丁勇岱的出場時間不多,卻爲前4集貢獻了最熱血沸騰的名場面。

至於“再現英雄人物光輝事蹟”這一塊,目前播出的7集中出現了吳健飾演的毛岸英、劉之冰飾演的鄧華、王同輝飾演的解方等,但還沒有進入核心劇情,這些都有待後續故事的展開,才能得到驗證。

第二,對於重大事件的還原

在目前播出7集中,關於這場戰爭發生前的關鍵事件,都有所涉獵。

譬如:戰爭前中國和蘇聯簽訂合約,

再譬如:杜魯門發起戰爭,中央決定抗美援朝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1950年3月4日,毛澤東一行結束了對蘇聯爲期79天的考察訪問,坐火車返回北京。

這次訪問最大的收穫,就是與蘇聯領導人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表明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找到了最有力的安全保障,但國內外面臨的嚴峻問題卻依然存在。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朝鮮內戰爆發,一場對整個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戰爭突然降臨。

在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授命下,美國第七艦隊從菲律賓蘇比克灣基地離港,駛入臺灣海峽的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公然挑戰國際法,干預朝鮮內戰。

戰爭剛開始時,局勢處於一邊倒的態勢,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到8月31日的釜山戰役之後,先遣部隊已經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韓國90%的地區被佔領。

但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登陸仁川,致使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只得轉入戰略後退。

朝鮮政府於10月8日請求中國出兵,中國政府應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後在司令員彭德懷的率領下,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從朝鮮政府求援到志願軍出兵,黨中央其實經歷了一番反覆的討論,劇集剛播出的前4集,便是重現了這一過程。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雖然早已有了定論,但處於現在這個網絡時代,未曾經歷過那場戰爭的這幾代人,將當年我們加入這場戰爭的對錯和必要性加以討論,也是無可厚非。

劇集展現了戰前的緊迫性,認真嚴謹的解釋了當年中央高層做出決定的原因和必要性。

這些不僅使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得到肯定,也令對抗美援朝存在疑問的年輕一代更加了解和理解這場戰爭,令愛國主義思想得到灌輸。

關鍵歷史事件,導演基本做到了1:1的真實還原,代入感比較強。

第三,場景的還原上

在本劇中,一些場景,導演根據歷史進行了一些再創作,

譬如劇中的一些會議,導演根據創作需求進行一些虛構。但場景上雖與歷史有差異,但場景中的道具都儘量貼近真實。

譬如當時會議中毛澤東主席喝茶時所用的茶杯等就和歷史上一模一樣。

綜合以上三部分,在這段歷史的還原上遵守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基本重現了那段歷史。

二、第二個難題:是羣像還是個人英雄。

目前來看會這部電視劇會偏羣像,按照現有的出場人物,從高層、到一線軍人、再到平民百姓,都有描寫,也進一步將戰爭對於全民的影響突出出來了。

在觀看中也令人不知不覺,如親臨了那場70年前的戰爭。

三、第三個如何打造戰爭片的視效。

再來說“真實還原戰爭場面,打造視覺特效”這方面,皮哥覺得這也許將成爲劇集的唯一短板。

有看過前面幾集的觀衆,把本劇戲稱爲“開會戲”,皮哥卻不這麼認爲。

雖然劇中“開會”的場景很多,但央視出品,理應不是小打小鬧的省錢製作。

根據對前7集的觀感,皮哥覺得本劇在還原戰爭方面有這些特點:

全程實地取景、實景拍攝;服化道製作非常用心;

小人物的塑造也很到位;CG特效製作的輔助也增加了場面呈現的真實感。

表現形式上比較多樣,劇中穿插了大量歷史影像畫面,其中很多都是當年央視曾經播出的新聞畫面,對像皮哥這樣的80後而言既新鮮又陌生,畢竟我們都沒看過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

能夠把這些“老古董”都挖出來,也足見製作團隊的用心了。

但劇集至今都沒有大型戰役的全方位呈現,也許在後面的33集中會有所表現,這些就有待驗證了。

皮哥以前介紹過1963年的《英雄兒女》,雖然是一部黑白電影,對戰爭場面的呈現卻非常用心,高山上人山人海的震撼場景至今歷歷在目。

而電影中的志願軍戰士王成,抱起一個爆破筒衝入敵陣的名場面,激勵了多少青少年,如果本劇中能夠看到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那些英雄,再現英雄的壯舉,那實在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事。

四、總結

綜合目前已播出的部分來說,在整體的精神層面上,皮哥覺得《跨過鴨綠江》不僅是一部反戰的戰爭題材電視劇,還是致力於還原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的恢宏歷史,展現志願軍英雄們不畏強敵、英勇鬥爭的戰鬥故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優秀作品。

這部電視劇,很不簡單。

對於我們80後而言,抗美援朝戰爭也是非常遙遠的事,而對90後、00後、10後來說,這場戰爭就更加陌生了。

在抗美援朝70週年之際,我們就需要《跨過鴨綠江》這樣的電視劇,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和回頭審視那段艱辛而偉大的歷史。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