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破浪圖文組

文|龐志聰

責編|章麗娟

當前世界汽車的狀況就是保有量太大,面對大氣污染,溫室效應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新能源汽車逐漸代替燃油車,這是汽車產業變革不可阻擋的趨勢。目前,已經有多個國家,以及車企,宣佈了自己停售內燃機汽車的時間表,雖然國內停售燃油車並沒有公佈準確時間,但這也幾乎是爲期不遠的事情。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什麼時候開始的?2001年,在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五"期間的"863"重大科技課題時,國內各研究機構和廠商開始真正研究新能源汽車。所以我認爲"十五"計劃應該是國內"倡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最早綱領。

純電動汽車是當前零排放的主流車型,不過,目前純電動汽車"續航焦慮"的問題依然還是沒有得到完美解決,隨着純電動汽車走進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這幾年冬季電動車續航問題也越發突出,續航減半,增加充電時間成本等問題。那麼,除了充電樁才能充電外,純電動汽車還有什麼辦法"自救"?未來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車究竟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呢?

太陽能"混動"電動車

我最近看到一條新聞,一家叫做Aptera的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太陽能電動汽車,新車預計將在2021年交付。他們稱這種汽車對於大部分司機來說都不需要充電,其最大的續航里程可以達到1000英里!

這起新聞也引起了我對新能源汽車的思考,太陽能汽車是我們在新能源領域一直期待的技術,車企們也一度在研發太陽能汽車,由於電池儲備以及能量轉化上不太穩定,難以實現平穩續航,所以一直沒有投入使用。但隨着技術的突破,近年來多起的太陽能汽車"官宣",是否會引起新能源汽車的新一股風潮呢?

在2019年6月,一家名爲Lightyear的公司也同樣研發出了一款太陽能汽車Lightyearone,新車也預計將在2021年交付。Lightyearone是一款全輪驅動的純電動車型,搭載了容量約爲60kWh的電池,續航里程可達725km,同時也支持60千瓦直流快充。在太陽能方面,Lightyearone的引擎蓋和車頂覆蓋着54平方英尺的纖薄黑色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充電時每小時可充12km,在最佳情況下,它每天可提供60km的續航。

除此之外,豐田的普銳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也透露了太陽能版本車型的信息,太陽能系統可以在停車時吸收陽光,額外提供多達44.5公里的里程,並且能爲駕駛系統和輔助動力電池(用於空調、導航和其他)提供再行駛56.3公里的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們所瞭解到的太陽能汽車都是太陽能"混動"電動車,如果真的能夠量產,那麼也將會是新能源汽車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

如果太陽能"混動"電動車作爲未來零排放電動汽車的方向,那麼還得考慮到它的實用性以及普及化等問題。太陽能要實現充電那就得身處太陽光照下,這樣在停車時露天停車場的需求量就會增加;在陰天下雨或者某些城市嚴重霧霾天氣的時候,幾乎是見不到陽光的,所以在實用性和普及化上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區域限制的。

與目前的燃油"增程式"電動車相比,太陽能"混動"電動車單純採用太陽能動力並不能完全滿足較長的續駛里程,但是作爲電力補充卻可節省不小的能量消耗,據目前所瞭解到的信息,太陽能一天能補充的續航在50公里的左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能夠滿足一天的用車需求了,從理論上來說,在最佳情況下,太陽能"混動"電動車確實可以做到永遠不用插電,這對於能源的節約和環保的貢獻確實會非常可觀。未來燃油發動機退出舞臺後,太陽能"混動"或許是對充電純電動汽車的一種"自救"方式。

除了電動汽車外,未來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車究竟還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呢?

氫能源

氫能源是目前國際上比較主流的新能源形式,通過氫氣和空氣中的氧氣在反應堆中反應發電,反應生成物只有對環境無害的水。而氫氣從哪裏來?氫氣的來源比較廣泛,例如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氫氣副產品,2019年我國氫氣產量突破2000萬噸,成爲世界第一產氫大國。不過由於存儲的技術難題和氫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難題,氫燃料車在近幾年確實較爲銷聲匿跡。

氫燃料車最大的優勢,就是和燃油車擁有相似的燃料補給方式,幾分鐘內就能注入可續航幾百公里的氫燃料,在"充能"時間上比電動汽車更爲迅速,與氫能源車相比,目前純電動汽車存在着較爲明顯的瓶頸,電池技術難以突破,充電時間長,續航受氣溫、速度影響大等問題。

氫能源在國內發展的最關鍵問題是加氫站的建設問題,也就是氫氣的大規模製取和運輸問題。不過,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氫能正式納入中國的新能源體系中,在工信部制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明確提出,到2030年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達到百萬輛,加氫站建設超過1000座的目標。

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車企佈局氫能源乘用車領域,比如豐田、本田、現代等國外車企都推出了旗下的氫能源車型,而國內的車企也不甘落後,奇瑞推出了基於艾瑞澤5打造的氫燃料汽車;今年9月,上汽集團發佈了國內汽車行業首個"氫戰略",上汽大通MAXUSEUNIQ7就是上汽集團推出的全球首款燃料電池MPV。

隨着國內氫燃料配套設施的陸續到位,零排放、無污染、充能時間快的氫燃料汽車開始有了用武之地。不過,雖然當前氫能產業鏈已初具雛形,燃料電池系統性能也滿足商業化需求,但產品成本過高,因此,這也需要產業初期的政策扶持,讓產業進入規模化,降低成本,進一步提升商業化競爭力。未來,氫燃料汽車或將成爲傳統燃油車"最像"的替代新能源車。

車談君結語

不知不覺新能源汽車發展在國內已經接近20個年頭了,現在一說起新能源汽車,大家首先想到的混動以及純電動汽車,隨着各國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出來後,新能源純電汽車保有量逐漸增多。

那麼目前純電汽車就真的沒有空氣污染嗎?在上升至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層面時,在"電能"的需求上也在發生的變化。目前國內的電能目前主要還是靠火力發電來獲取,考慮發電過程產生的碳排放,未來新能源汽車很有可能會發生變革。

最近豐田掌舵人豐田章男在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新聞發佈會上關於"電動車被過度炒作"的言論,我認爲其除了對目前現有日本電能體系的擔憂之外,也是對未來新能源汽車多元化驅動方式的一種態度。未來新能源汽車不應只有一種純充電的方式,混動包括多元動力組合纔會是未來整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

在過去的時間裏,由於鋰電池技術和產業的突飛猛進,氫燃料電池也被過度輕視,但隨着鋰電池在行業內遇到了一些瓶頸後,氫燃料電池又重新回到人們的關注。目前未能乘用化的原因除了氫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少之外,高額的成本也是一般家庭所承受不起的,比如:豐田Mirai售價6.9萬美元,這遠遠高於其他動力形式的同級別車輛。在氫能納入國家新能源體系中後,依靠政策的扶持,氫能源乘用車量產的日期也逐步向我們走來。

而太陽能"混動"電車的到來我認爲還是值得倡導的。雖然目前幾十公里的續航不多,但大家也不要嫌棄,如果僅用於日常通勤,這個續航也足夠使用。目前自主品牌雖然還未有將太陽能轉化成動力電能的技術,但科技從未停下過腳步,有汽車廠商願意耗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更先進、更節能的技術,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