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对周边国家展开了闪电战收割模式,不仅邻近的小国家纷纷被德国攻陷,就连波兰这样的在欧洲也算是比较大的国家也在短时间内被德国与苏联瓜分,这在当时也就是一战后英法主导的《凡尔赛条约》体系下是不可思议的,要知道,一战后专门为战败国德国制定的《凡尔赛条约》中明确规定,德国军队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生产潜艇、坦克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很显然在二战即将打响时的德国军备早已经不是深受《凡尔赛条约》制约下的德国了,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呢?

《凡尔赛条约》

两次世界大战相隔时间并不算遥远,从1918年到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德国从战败国的一贫如洗到英法强压下偷偷摸摸发展军工产业崛起仅用了20年的时间,那么德国发展军工产业大肆扩军,仅与德国一条边境线之隔的法国不知道吗?为何会让德国崛起?

法国人知道,英国人自然也心知肚明,不然法国为何会耗费巨资修建马奇诺防线呢?说白了德国能在短时间内崛起也是全靠英法两国的一再妥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吃了大亏,生性高傲的德国人肯定是要报复的,这一点英法两国再清楚不过,英法两国也是惨胜,包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打响时两国的领导人对战争的恐惧也深深地烙进了骨子里,例如从德国侵占奥地利开始就一再退让的英国首相张伯伦。

其二,英法两国还沉醉在一战后的新秩序里无法自拔,英法两国为主导的欧洲新秩序不仅仅是维持欧洲的和平局面,更重要的还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至于其余小国的利益,随时可以让出,这一点从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这一点充分可以看出,英法两国的原定计划是协同苏联一起三面制约德国,把德国扩张的野心扼杀在摇篮里,只可惜苏联并不会和英法站在一起。

那么波兰自然而然地充当了制约德国的一面,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统勒布伦都曾经给波兰相当的信心,具体的承诺无非就是让波兰与英法捆绑在一起,只要德国敢对波兰动手,英法两国绝不可能袖手旁观,然而英法两国当时推行的一直是妥协退让政策,例如在处理捷克斯诺伐克问题的慕尼黑会议上,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法拉第就代表欧洲秩序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德国,捷克斯诺伐克的领导人连参加会议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波兰还是义无反顾的相信了英法,不过英国首相张伯伦还是为波兰能避免战争与希特勒进行了谈判,以此来向希特勒证明波兰与英国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而希特勒周旋于英法和苏联等国家之间,早就没了信誉可言,他信誓旦旦的向张伯伦保证,既然英国已经承认了奥地利与捷克斯诺伐克并入德国的事实,那么德国完全可以卖英国一个面子,不对波兰进行侵略活动,但是私底下他又与苏联签订了分头进攻波兰的协议。

张伯伦得到了确切的承诺后,志得意满,认为全靠自己避免了席卷全欧洲的大战,洋洋得意的回国,并且向英国人民保证战争不会到来,然而第二天德国便对波兰宣战,完全出乎张伯伦的意料,他自然而然的也成为了英国政坛史上的笑柄,在得知德国进攻波兰的消息后,英国政坛就抛弃了张伯伦,他成为了妥协投降的代表,与他意见相左的主战派有了话语权,张伯伦随即引咎辞职,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丘吉尔上台。

英法随即向德国宣战,然而波兰依然只是英法两国的一枚棋子,他们在法国边境陈兵百万,却没有及时向德国进攻,在荷兰与比利时,英法部队甚至于德军“友好对峙”,直到波兰灭亡,引发两国三面夹击德国的幻想彻底破灭,也直到德国绕道阿登森林侵入法国本土,英法两国才明白,此时的德国已经并非是《凡尔赛条约》制约下的德国了,可是已经为时已晚,法国随即被德国攻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