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閃擊奧地利、比利時等歐洲小國並不足爲奇,戰場上這些歐洲小國無論是從經濟實力還是軍事戰備上都不足以與儲備良久的德國相抗衡,然而在德國與蘇聯交界處的波蘭,但就人口與領土面積上而言,都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國家,就是這麼一個相對來說不算小的國家,卻在德國的鋼鐵洪流面前,僅僅支撐了不到二十天的時間,這不禁讓以英法爲主的反抗法西斯聯盟瞠目結舌,戰爭一開始就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這不僅出乎英法兩國的意料,更是狠狠地打了蘇聯元帥的臉。

爲何呢?原來在德國進攻波蘭之前,波蘭元帥曾經在一次會議上狂妄的叫囂,波蘭完全有能力三天滅亡德國,聯想到開戰後波蘭竟然派遣出在一一次世界大戰中功勳卓著的騎兵師對抗德國坦克部隊的悲慘場景,讓我們不禁對這位波蘭元帥的狂妄嗤之以鼻,那麼這位元帥的狂妄是否有所根據,是單純地認爲德國的軍事實力遠不如波蘭還是藉此狂妄之語向英法兩國獻媚,以表堅持維護以英法爲主的歐洲秩序,抗擊法西斯的決心呢?

首先德國在進攻波蘭之前,軍事實力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雖然德國先是吞併了奧地利,然而當時奧地利的政局不穩,德國是乘虛而入,扶持了傀儡政權,傀儡政權當然視希特勒馬首是瞻,吞併奧地利德國基本上沒動用什麼軍事實力,捷克斯諾伐克並不算是一個能與波蘭相提並論的小國,吞併它德國自然也並未傾巢出動,軍事實力自然有所保留,接下來德國才進攻的波蘭,所以從德國進攻波蘭之前的戰役看德國的軍事實力,的確迷霧重重。

其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爲了戰後自己說的算的歐洲秩序,特別制訂了《凡爾賽條約》,這個條約說白了就是針對戰敗國德國的,不僅在經濟領域內對其進行了制裁,對以後軍事工業的發展也限制苛刻,例如不準生產坦克、潛艇等大規模軍事武器,部隊人數不得超過三十萬人,這是整個歐洲所有國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在二戰初期,德國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時,不僅是波蘭還有很多歐洲國家還始終相信,偉大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束縛依然有效,如此苛刻的限制德國,德國怎麼敢任意進攻波蘭呢?

此時整個歐洲依然堅信英法兩國完全有能力壓制德國,況且法國早已號稱是擁有世界上最強陸軍,而海軍一直是英國的驕傲,兩個超強國家怎麼會讓德國肆意妄爲呢?不錯,波蘭元帥在戰前的狂妄叫囂很大程度上也是向英法兩國表明與英法統一戰線的立場,其實,在德國進攻波蘭之前,波蘭面臨着三個方向的壓力,德國的進攻自然而然,另外還有來自蘇聯方面的壓力,德國與蘇聯不僅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而且還密謀瓜分波蘭,而波蘭此時急需尋找到一個可靠的靠山,毫無疑問,英法帶來的壓力平衡是波蘭夢寐以求的。

英法兩國給波蘭在戰前喫的定心丸着實不少,有了這般強大的靠山,波蘭元帥開始有底氣了,不過波蘭當時的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絕不是後來流傳的騎兵長矛對抗德國坦克那般悲壯,其中以波蘭的騎兵旅裝備爲例,波蘭一個騎兵旅的制式裝備包括兵力6100人,配備有5100匹戰馬、65臺機械化車輛、輕機槍89挺、重機槍81挺、反坦克槍66挺、46mm迫擊炮9門、81mm迫擊炮2門、反坦克炮14門、75mm火炮12門、40mm高炮2門,在德國進攻波蘭的第一天,德國的輕型坦克在波蘭的火力面前也曾損失嚴重,所以結合當時波蘭元帥對德國軍事實力的錯誤認識,他完全有底氣說如此狂妄的話。

然而,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可以說是被英法兩國完全拋棄,雖然德國進攻波蘭之後,英法兩國隨即對德宣戰,然而從根本上還是持觀望態度,並未對德國採取什麼有效的軍事行動,英法聯軍還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後,試圖給德國以壓力,但是此時的德國兵強馬壯,對此毫不畏懼,而是一鼓作氣進攻波蘭,此時的蘇聯也在德國進攻波蘭15天后進攻波蘭,波蘭此時腹背受敵,英法指望不上,還未來得及喘口氣便被德國和蘇聯佔領了全境,波蘭就此覆滅,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此全面爆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