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寵物看病比人貴合理嗎?”話題衝上熱搜,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與人類一樣,寵物也會有生病的時候,但因爲大部分寵主都不瞭解寵物醫學方面的知識,所以一旦寵物生病都需要送往醫院進行治療。然而去過寵物醫院的寵主就會發現,給寵物看一次病少則一兩百,多則一兩千元,比自己看病還要貴。

除了費用高之外,更多寵主們的觀點主要偏向收費不透明,認爲寵物醫院的定價很隨意。那麼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國內寵物醫療現狀

近年來,中國的寵物行業一直在經歷着顯著的增長。根據Frost & Sullivan預測,中國的寵物數量從2014年的1.896億隻增長到2019年的3.021億隻,預計到2024年將進一步增加到4.455億隻。國內更是誕生了諸如波奇寵物、愛寵網、狗民網等優質成熟的寵物平臺。

而在規模超過400億元的寵物醫療行業中,寵物醫院規模約佔202億元。但目前中國寵物醫院處於較爲分散的狀態,在全國10000~15000家寵物醫院中,絕大多數的寵物醫院爲小規模單店經營,小型診所林立,寵物醫療價格不透明,價格也是千差萬別。

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給寵物看一次病的平均花費大約在500元左右,而診斷和檢查要花費100元以上,涉及到手術則要花費更多,有的甚至高達上萬元。

除了檢查的費用外,在寵物醫療日常消費中,寵物醫藥自然是必需品。寵物疫苗和定期體檢成爲寵物醫療服務的主要消費類項目,分別佔到77.8%和45.2%,逐年遞增的數據也使寵物輕醫療普及。

然而目前國產寵物藥品面臨品類少、技術相對不成熟等困境,主要依賴進口。據統計,寵物醫療方面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90%以上。

其中疫苗市場被英特威、美國禮來、碩騰等多家外國企業的產品壟斷,其中英特威佔領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在2019年底,日本獸藥廠商共立製藥也宣佈進入中國寵物疫苗市場。

短期來看,寵物藥品和疫苗或將繼續依賴進口,國際寵物醫藥企業依然是大贏家。不過隨着近年來國內疫苗企業不斷髮力,這一局面或許在未來可以很快得到改善。

國內寵物醫療破局困境

一直以來,我國寵物醫生數量都有很大缺口。寵物行業整體人才需求量約爲37萬,儘管國內職業獸醫的數量在逐年增加,但獸醫作爲一個相對小衆的職業,每年報考學獸醫的人數比例非常少,人才缺口短期難以補足。

伴隨着近年來飼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寵物醫療又是新興產業,寵物醫生人才已經很難滿足迅速增長的寵物醫療需求。

動物與人不同,它們不會說話,無法將自己的情況和醫生闡述。這也造成了醫生無法快速判斷病情,需要用到更多的醫療設備對其進行檢測,花費的時間也會更久,如此一來成本就更高。

另外國內寵物醫院市場發展還處於初期階段,寵物醫療方面的資源較爲稀缺,市場監管也存在缺乏,大部分的寵物醫院都是自主定價。比如一次血常規檢查,有的收費50元,有的收100元,寵物主人對於市場行情也並不瞭解,如果遇上了黑心寵物醫院,都只能無奈接受高額的醫療費用。

尚不可控的市場

高昂的醫療費用讓寵物賽道中的醫療企業實現了高估值,在降價暫時無解的情況下,寵物保險等業務出現了。

目前,寵物醫療行業存在寵物擬人化,重視寵物醫療的趨勢,其中包括爲寵物購買健康保險。參考美國APPA公佈的信息,美國成熟的寵物市場中,用戶在醫藥處方、寵物健康保險等方面需求上升,大約25%的養寵用戶在考慮鉅額醫療費的時候優先考慮寵物。隨着中國寵物市場的成熟,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不少保險公司都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寵物保險,涉及寵物醫保的創業公司也逐漸獲得資本青睞。看起來寵物治病貴的問題似乎找到了解決之道,但無論對消費者還是保險公司,雙方卻都面臨着不同的難題。

目前市面上主要的寵物保險,大多數都對寵物看病條件和年齡有所限制。先天性遺傳病也不在保險的範圍內,寵物如果超過10歲也不能進行投保。與此同時,健康告知中也羅列了諸如寵物便血、尿血、骨折、脫臼、細小等多種病不受保的時間限制。消費者面臨保險公司的“條條框框”,保險公司也面臨着因技術問題導致的騙保問題。

據相關數據顯示,未來至少有上千萬寵物主會購買寵物保險,寵物險市場前景廣闊。寵物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實際上是社會需求的一種寫照。

同時,寵物醫療險也催生了寵物鼻紋識別等技術的誕生。不過跟人類使用的人臉識別技術不同,該技術主要以動物鼻子上的紋理爲識別對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