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我们的先祖就提出了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和平从来都不是无代价的,我们的国家能有如今的局面,归根结底,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祖国不会忘记。

弹指一挥间,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5年了。从2014年起,我国开始陆续整理、公布“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迄今为止,已经公布了3批、总共1085位抗战英雄的名字,每一位英雄的事迹都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他们中的很多人只留下零星的档案,却共同构成了一副宏大、悲壮的历史画卷。

今天要讲的这位英雄,在第三批抗战英烈名录里,他的名字叫李石安,在抗战中与妻子一起为国殉难。

中条山战役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历史背景,即中条山战役。

1938年,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为减少正面作战的损失,将十几万部队分散到山西以南,在中条山一带开展游击战。日军多次进攻中条山,都铩羽而归。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不得不调整作战方针。

1941年5月,日军再次大举进犯晋南中条山地区,企图打掉那里的国军主力,向蒋介石当局施压。

中条山南临黄河,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有国军重兵把守,属于卫立煌的指挥的第一战区。曾万钟的第5集团军和刘茂恩的第14集团军将近20万人共同把守该地区。

日军出动了6个师团及多支配属部队,总兵力约有10万人,还动用了大批空军,来势汹汹。由于国军的后勤保障不到位,以及内部分歧导致的作战不协调等原因,中条山战役以国军的惨败告终,伤亡巨大。

此役,国军阵亡的军、师级将领就有6人,不少高级军官被俘,可见战况之惨烈。其中5集团军3军军长唐淮源率部浴血奋战,最后自杀殉国;3军12师师长寸性奇在激战中身中8弹,壮烈牺牲;时任12师政治部主任的李石安和妻儿一起被日军俘虏。

唐淮源

最后的怒吼

档案显示,李石安生于1909年,湖南醴陵人,是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生。他的父亲是同盟会的李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李石安曾任山西省文水县县长;太原沦陷后,李石安带着几十号人撤到山区,与八路军队伍一起打游击;后来先后任国军12师政治督导员、政治部主任,被授予少将军衔。

中条山战役国军之所以溃败,除了前文所述,还有一个致命的因素。据档案记载,日军发动中条山大“扫荡”时,有汉奸当向导。唐淮源的3军就吃了大亏,各师、团、营指挥部的电话线事先被日军剪断,通讯断绝,陷入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这也是李石安无法突围,落入敌手的原因。

日军部队

李石安被俘后,日军如获至宝,将他押到孙家山。次日,日军高级指挥官亲自审讯李石安,威逼利诱,想从他口中获知更多的军事情报。李石安不为所动,坚定地说,“我乃革命军人,成仁取义,早有成竹,可勿多言!”

日军指挥官大怒,开始对他严刑拷打。可是,任凭日军用尽手段,都没能让李石安服软。

见李石安软硬不吃,日军就把他的妻子朱淑莹和几个月大的女儿一起押了过来。接着,令人愤怒的一幕出现了,几个日军士兵竟然当着李石安的面调戏、侮辱他的妻子。

妻子和孩子的哭喊激怒了李石安,他趁敌人不备,一个箭步冲出去,抓起墙上挂的一把斧头,怒吼着“杀呀”,向日军猛砍。站得最近的日军士兵躲过了一斧子,李石安又挥斧砍向审讯他的日军指挥官。结果对方狼狈地躲过了头,只砍伤了他的脚趾。

日军没想到这一出,愣了一下回过神来,一拥而上将李石安打倒在地,又拿着刺刀乱刺一通,李石安壮烈牺牲。他的妻子朱淑莹见状拼命扑过去,想救丈夫,结果也被日军杀害。李石安夫妇双双殉难之后,丧心病狂的日军又把他们的孩子也摔死了。

结语:中条山战役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此战失利让华北抗战的局面恶化,日军原本用于封锁中条山的几个师团腾出手来,被调去对付敌后根据地,敌后根据地陷入最艰苦的时期。

这场战役中,来自西北军的数百官兵无法突围,纷纷跳入了浊浪滚滚的黄河,悲壮之气撼动天地,这就是抗战史上“800冷娃跳黄河”的由来。

参考资料:中条山战役

相关文章